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1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贡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引言晚清边疆史地学在近代中国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边疆史地学能在19世纪中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盛极一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边疆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兴亡安危、休戚与共的焦点。当时部分有正义感的官僚、知识分子,像祁韵士、徐松、龚自珍、魏源、张穆、沈壵、何秋涛等都率先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开始关心现实问题和边疆局势,为筹划边防、御侮图强而献计献策。他们都以讲求边疆史地学而闻名,使边疆史地学成为晚清有一定声势和影响的学术派别,而“边疆史地学的研究的主导精神正是要求学术研究有裨于解决现实问题”。①道咸年间边疆史地的发展是在继承了嘉道时期受经世之风影响的边疆史地研究,同时伴随着当时“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兴起和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的渐次东传,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无论从研究重点还是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咸年间,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好言经世,以图富强,厌弃考证,以为无用。”②魏源作为当时经世之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张“史”与“治”相结合、史学研究和著述应为社会现实服务,为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所以他的边疆史地研究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经世史学。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惨败,使魏源深感忧愤,为了御侮图强,为战争服务,他搜集各类史料,“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之本末。”③写成《圣武记》。后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及新搜集的外国图文资料,于1843年初写成了①章永俊:《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为个案》,《中州学刊》第2期,2003年12月。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燕京学报》第39期,1950年12月。③魏源:《圣武记·圣武记叙》,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2《海国图志》,晚年又将精力投向于《元史新编》一书的编纂。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思想也大都包含在这三本书里。一、魏源在边疆历史地理沿革研究上的贡献清初,学者对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甚少,而其研究的重点是以诠经读史为目的,以内地十八省为研究范围。到了嘉道年间,由于西北边疆形势动荡不安,为了稳定西北局势,迫切需要掌握西北的各种情况,但是西北边疆研究很是薄弱。西北研究的著作虽非绝无,但为数甚少,仅有的几部价值亦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在经世之风的吹拂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兴起了。嘉道时期,最早研究西北史地的要数祁韵士了,其西北史地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在《西陲要略》和《西域释地》两本书中,并对稍后的徐松和张穆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松著有《徐星伯西域三种》,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之风。后来,徐松返回京师,张穆、沈壵、魏源、龚自珍等经常来往于徐松门下交流学习。“龚自珍、魏源等人关注清政府西北统治政策的得当与否,而徐松等人则重在讲求西北山川形势的真实客观。道光中期以后,随着徐松等人在这一研究中的持续努力,西北史地研究转向对蒙元史及传统史志的研究,表现出由‘言今’”向‘证古’的转变。”①鸦片战争前,魏源研究西北边疆的著作主要是《答友人问西北边域书》,而其后影响甚重的则是《元史新编》一书。(一)《元史新编》在边疆史地研究方面的贡献“鉴于前朝疆域未有廓于元者,而史书之芜蔓疏陋未有甚于元者。”②元朝西北疆域记载模糊,如果能将其厘定出来,对于了解北部边疆地形地貌,服务军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元代疆域广大,亘古未有,通过宣扬元朝的盖世武功可以激励清朝统治者,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魏源对于西北边疆地理沿革的考辨是与元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的。与以往史学家不同,魏源在研究元史的时候更注重发挥其史鉴作用。事实上,《元史新编》直接渊源于《海国图志》。他说:“源治《海国图志》,牵涉元史,辄苦迷津,爰取《元秘史》、《蒙古源流》及邱处机、刘郁之书,参以①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8页。②魏源:《元史新编·叙》,文海出版社(台北)1971年版,第3页。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3列代西域传记、图理琛《异域录》、亹亹钩稽,旁证侧出,遂成一图四考。”①后来,魏源从英国人马礼逊《外国史略》,玛吉思《地理备考》两书中得到了有关五印度与俄罗斯史料,又花费数年从《四库全书》中搜集整理了元代各家著述百余种,旁搜《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各书,以《元史类编》为蓝本,“增益于钱、汪诸氏之考订,徐松之绪论,就《元史》删其繁芜,补其缺漏,订其谬误”②,成《元史新编》一书。《元史新编》体例严整,文笔精炼,议论深切,优于《元史》甚多。单就其在边疆史地的贡献而言,莫过于对元代漠北、西域疆域的考释。《元史新编》的主要贡献:第一,补充了太祖,太宗,宪宗三本纪,充实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的传记内容;第二,增加和改正部分开国功臣传;第三,增立了太祖三朝平服各国传,多叙漠北,西域史事。通过以上这些新增的本纪和列传,蒙元从初期至中叶以后在漠北和西域的历次军事行动了如指掌,而这些边疆地区的道里山川、风土人情亦于文中反映出来;第四,补和林、阿母河二行中书省。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俾穷荒绝域,数百年如堕云雾者豁然得睹,其方位虽间有疏略,而其高瞻远瞩,辟榛莽而启津途,足以补《禹贡》之缺、步章亥所未穷已”③。这应该是他对元史的卓越贡献,也是他在边疆史地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对晚清学者有关西北地理和元史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魏源对中俄问题的研究早在清初,沙俄便侵我国东北地区,雅克萨战役及随后的中俄尼布楚谈判,曾出现一批有关中俄边疆舆地的著作。这些著作,尽管许多来自作者的亲见亲闻,具有较高价值,但总的说来,当时人们对中俄边疆舆地情况至多是有所注意,还谈不上研究。“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当时的“显学”—舆地学,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研究重心,即西北边疆、世界和中俄边疆舆地研究。”④通过对《海国图志》和《圣武记》的翻阅,我们能看出,魏源在研究前两个重心的同时,亦参与了对中俄边疆舆地的研究,而且能够综合各书对中俄关系详加考证、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学者如龚自珍、徐继畲、姚莹在研究世界舆地时都曾注意到沙俄的侵①魏源:《海国图志》卷3《元代疆域图叙》,上海书局1985年版,第11页。②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燕京学报》第39期,1950年12月。③邹代过:《元史新编跋语》,魏氏慎微堂1905年版,第1页。④郭双林:《论鸦片战争前后的中俄边疆舆地研究》,《中州学刊》第2期,1998年2月。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4略扩张情况,但均未意识到沙俄的侵略扩张对中国所构成的威胁。而魏源所撰《海国图志》中有《北洋俄罗斯志》,裒辑《俄罗斯国总记》、《西域闻见录》诸书。针对当时中俄边界的不明确性,历史文献也缺乏明确的记载“动称国初声教逮于使犬、使鹿,而地在何方?人为何等,茫如绝域”①。遂于《俄罗斯沿革》末附《元代北方疆域考》两篇。魏源两次修订《圣武记》时,都将重点放在论述新疆和俄罗斯问题上。“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②,特别揭露了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并正确地指出“在对付英国人从海上东侵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和放松对于从北面侵略中国的俄国扩张的警惕,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边防。后来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对前人研究中俄边疆舆地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为了完整地反映中俄边疆地区的全貌,他对前人的著述进行了有分别地收录。然而,我们只要将两书对校,就会发现何秋涛受魏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三)魏源关于边疆地理沿革研究的几点建议魏源在研究边疆史地的过程中,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的同时果,也很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总结,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第一,官修志书记叙边疆史地时,要严格类例,杜绝“两不收”情况的发生。③魏源指出:“官书之患,莫患于两不收。”④作为国家重要典籍文献的志书,旨在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研究者、筹边谋防者提供指导,如果出现严重的漏载现象,就不是个小问题。如乾隆《大清一统志》中对于科布多、察罕淖尔、乌里雅苏台“屡朝筑城,屯兵控制西北重地”⑤竟一字不及。这就给后来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第二,关于塞北山川地名的音译。塞北山川地名,往往因音译民族语言,晦涩难懂。魏源觉得只有《大清一统志》体例最善,“如外藩各部山川,皆以汉语大全而蒙古语分注其下”⑥,使人看起来非常方便。第三,地理位置切忌疏阔不详。魏源认为,金石典册之文,“当使后人知地利,知兵法,知贼情”⑦。他说方略、军报动言遇贼①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4页。②魏源:《海国图志》卷71《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上海书局1985年版,第11页。③伍成泉:《试析魏源在边疆历史地理沿革研究上的贡献》,《集美大学学报》第4期,2003年12月。④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4页。⑤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4页。⑥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6页。⑦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2页。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5于某村某冈某沟,败分几路窜遁,却不言此村此冈此沟处于哪州哪县,使人一头雾水,他指出:“若不以州县为纲维、山川南北为经纬,但见村、冈、沟、径,纷错驰击,茫然不知方向,不又几同于小说乎?”①第四,统一官书间的矛盾。塞外山川地名有同音不同地者,也有同地不同音者,错综复杂,各书记载亦往往相互歧异,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对于此种情况,魏源认为应广泛征引史料,彼此对校,择善而从之。二、对边疆民族关系的认识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由于边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必然成为晚清边疆史地之学关注的对象。在这方面,魏源也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一)民族矛盾产生的几种原因对于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经过魏源的整理记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和可靠的蓝本。”②魏源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当然也很注意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在魏源看来,民族间矛盾的激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野心膨胀,妄图霸据一方。如厄鲁特之准噶尔,不仅严重威胁祖国的统一,同时也给西北边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二是宗教因素的影响。如乾隆年间的大小和卓叛乱,就是利用维族人民的信仰进行叛乱。后来张格尔及其后人多次被外国势力利用,在回疆煽惑维吾尔族人民也是利用和卓问题大做文章。三是清朝官吏的腐败。魏源说:“积怨则变,昔今一辙。”③比如说道光初的回疆之乱,虽有张格尔煽惑,但祸根其实早就种下,那些官吏的倒行逆施早已大失回众之心。这些人“视换防为利薮”,服食日用无一不取于阿奇木伯克,伯克更借供官为名,“敛派回户,日增月甚”,“又距伊犁将军遥远,恃无稽察,威福自出”,④回户积怨难伸,给张格尔以可乘之机。魏源在《圣武记》中愤怒地谴责了上述野心膨胀的分裂分子和破坏统一、制造民族矛盾造成边疆局势动荡不安的不法官吏,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和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①魏源:《圣武记附录》卷12《武事余记·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2页。②陈其泰:《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史书一一圣武记》,《文史知识》,1985年第12期。③魏源:《圣武记》卷3《国朝绥服蒙古记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7页。④魏源:《圣武》卷4《乾隆荡平准部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6页。试论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及其成果6(二)关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魏源是一个注重民族关系的史学家。同近代其他爱国思想家相比,尤其自身的特点:他将传统的民族关系的研究上升到民族与列强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够有效地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所以魏源《圣武记》中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边疆民族关系问题,如何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当然他所主张的民族凝聚与我们今天的民族平等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暂且称作“多民族凝聚倾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