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编辑业务知识讲座一、什么是编辑定义: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作准备的工作。出版工作的三个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其中编辑工作处于核心地位。二、编辑工作的特点1.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创造性的特点。这里强调的是突出认识创造性,编辑创造既包含编辑人员的独自的创新(如发现所负责领域中的空白区、结合点,提出和策划有创意的选题等),又以作者创作的作品为基础,更离不开读者的需求。2.编辑工作还具有前瞻性、选择性、加工性和中介性的特点。——前瞻性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信息(如年鉴信息)把握上的主动性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选择性主要是对社会信息的选择,选择的信息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稿件。——加工性主要是将入选的有价值的稿件进行加工或者提出意见请作者修改,以完善信息原作品,而不是另行创作新的信息作品。——中介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联系信息作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和复制(印刷)的物质生产过程,二是联系信息作品作者与读者。三、编辑过程的主要环节编辑学认为出版社的编辑过程有十二个环节,分别是1、信息采集,2、选题策划,3、组稿,4、审稿,5、签订出版合同,6、加工整理,7、整体设计,8、发稿,9、校样处理,10、样品检查,11、出版物宣传,12、反馈信息的收集。我们年鉴也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我们的“审稿”与出版社审稿不同,出版意义上的审稿是指对整部作品是否可以出版的审查,此项工作在加工整理之前进行,审稿是不对作品进行加工的,而是对作品提出审稿意见,评判作品是否达到出版要求,以决定作品能否出版,“三审制”是出版社的工作。我们年鉴实行的所谓“三审”制,实际是分初编稿、统稿、领导审阅三级进行加工整理。四、稿件的加工整理稿件的加工整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编辑加工。是按出版的要求对稿件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提高。对稿件中存在的局限、疏漏、差错、不规范现象进行加工整理。编辑加工的工作要求编辑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广博的知识水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意识。编辑的创造性作用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稿件加工整理的内容(一)消灭差错。这是编辑的基本功,重点是对稿件中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标点符号、数字数据等方面的差错一一改正。其中工作量最大的中改正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以及不通的语句。(二)润饰提高。对稿件进行增删、修饰,使其质量得到提高,具体包括强化主题、调整结构、理清层次、梳理文字、删除赘文、弥补缺漏等内容,重点在修饰。使稿件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结构更紧凑、更合理,层次更分明,逻辑更严密,文字更晓畅、更精练。(三)规范统一。就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统一有关用法,即要求同一稿件中的人名、地名、书名、事物名、相关的材料和数据以及体例、格式等前后一致。(四)查对校订。包括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等。年鉴编辑应特别注意查对稿件中使用的各种资料如统计数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公式、图片等等。(五)推敲标题。年鉴的条目标题要细心斟酌,把握条目中心内容,提炼条目中心词,使读者便于检索。稿件加工的方法(一)认真审读,发现问题。加工时一般应先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大处着眼,着重了解稿件总体情况;第二遍逐字逐句审读,对认为的必要进行加工的地方,可以用铅笔写下意见或作记号。不能拿到稿子就动手加工,这样常常会改得乱七八糟。(二)拟定方案,标准一致。不能毫无准备,没有思考,拿起笔来就改,这样容易出问题,不是留下错漏,就是前后不一甚至矛盾,到后来发现改错了还要返工。同时,掌握统一的规范,保持规范一致。(三)先定框架,后定细节。加工整理最好先从大的总体框架开始,然后再对局部细节仔细琢磨。框架定好,稿件总体站得住,细节的精雕细刻才能有基础,否则在细节上忙了半天,框架没站住,可能全盘否定,就会造成劳而无功。(四)选用色笔,书写端正。各级编辑用笔着色要区分开来,易于辨认修改原稿与校对校样不一样,加工整理时不使用校对符号,如删除的字句只要涂去即可,不需用“删除”符号;添加的字句直接加到有关部位即,可不要写在空白处再用线引到文字中。(五)电子文稿,须留痕迹。一是作好原稿的备份;二是使用Word中的“修订”功能加工,以与原稿不同的颜色或标志明确区分编辑的修改之处,则更加清晰。稿件加工的原则(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对稿件的修改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必须有绝对的把握,凡是有疑问而没把握的地方,一定要查工具书或请教其他专业人员得到确切结论后才能动手。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凭想当然乱改,甚至将原来对的改成错的。这种情况我们过去曾多次发生,要特别注意。(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如果原稿中的表述方式虽与编辑或人们通常的使用习惯不同,却并不与规范性文件的明文规定相抵触,一般就不宜改动,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五、校对校对的功能一是校异同。即照本改字,通常是采用对校法,对照原稿校对;二是校是非。有三种,1本校法,通过本书前后左右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订正错误;2他校法,使用与所校对的稿件内容相关的比较权威的其他书,包括工具书,寻找可靠依据,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术语、公式、日期之类的异同问题。3理校法,即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但此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专长、知识广博的专职校对人员才可运用。校对制度一是责任校对制度(略);二是“三校一读”制度,一般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后方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校对基本操作程序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处理。校对流程中不宜再作编辑加工,会造成混乱,如无法判断前次校对的校改之处,造成已排定版面的捅版等。文字技术整理的要求(一)核对相关文字,核对封面和版权页,使书名、蓍者名、出版单位名和日期等相关项目相致。(二)检查版面格式,主要是字体、字级,页码与书眉的位置和格式,图表等在版芯中的位置,标题位于末行等。(三)处理标题,主要指标题的排版格式。(四)检查图片,主要是图文配合。(五)整理表格,常常是需要处理的一些特殊情况。(六)检查复核校改之处,注意各校次的改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