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二)情感主旨篇【知识网络】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诗歌的主旨。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熟悉诗歌类型。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二、分清题材类别,把握感情方向中国古代诗歌,举不胜举,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但就其题材而言,大约可以分为:情景交融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程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评审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欢送诗等类,何况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感情也大同小异。各类题材的感情方向如下:【咏史怀古诗】——重要以远古情况、远古人物、远古遗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慨叹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主要是以下几类:1、怀明君,暗讽当今君主不明,古今对比,感慨国运衰微。2、思贤相、慕良将,表达对前人所建功业的渴慕;感慨壮志难酬,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3、衰败的古建筑,抒发世事无常、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4、点出古代昏君,指斥史事,表达对当世君王的讽喻之情。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5、抒发爱国情怀【伤春伤别诗】——经常借对春色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或流露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眷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羁旅程役诗】——主要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婉转着对很远故乡的远眺,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经常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滑溜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制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流露幽静、和平、隐居生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托物言志诗】——经常运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志向和人格融于某种事物,表达自己对某种品质的赞美与追求。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即事咏怀诗】——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鉴赏咏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内容特点: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边塞诗】——经常以反映边疆战争生活为重要内含,或反映将士不畏劳苦、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的离情别绪以及相互眷念的深沉感情,主要是征人思乡念亲或少妇思夫;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痛斥,对人民的同情。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附常用词】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惆怅、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三、古诗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一)背景分析法。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写照,一首诗的诞生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背景和诗人对历史现象的体察、感悟密切相关,我们分析作者诗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或态度,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解读。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二)情感领悟法。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但不管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历史的态度与观点,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如咏史怀古计,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或贬的感情态度。(三)词句品味法。古诗词一般并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鉴赏这类诗,要特别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的准确把握。(四)典故辨析法。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典故的运用有多种方法,有的引用点化前人的诗句,有的引用神话传说,有的引用历史故事,等等。(五)意境涵咏法。诗歌的主旨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意境来传达的,因此,体味涵咏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解题思路】首先从以下几点入手:1.看题目。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3.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例题剖析】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