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实用教程--檀作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引言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第一讲四声中古音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2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尤其是人物并称。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世家,而不说“谢王”世家,也是这个道理。唐代文学史有“初唐四杰”之说,杜甫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就很不服气,说我“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其实最亏的是骆宾王,无论年齿,还是才华,未必比其他几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声,另外几位是平声,他只能在最后。第二讲韵部1、什么是韵?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诗词是要押韵的。那什么是押韵呢?我们先得搞明白什么是韵。学过拼音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其实,古人所说的韵,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如果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字,韵母及声调相同,它们就是一个韵部的。3同一个韵部的字,称作同韵字。比如旁、忙、狼三个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ang,而且都读第二声,因此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是同韵字。在汉语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比如乡、光,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ng、uang,比旁忙狼多了i、u这样的韵头,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和旁忙狼都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同韵的字放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因为古诗押韵,总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韵脚”。我们来看一些古诗押韵的例子:【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里,光、霜、乡三个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声,除了有无i、u这样的韵头的差别外,没有任何不同。光、霜、乡,这三个字,便是这首诗的韵脚。它们的现代汉语读音,韵母和声调相同。【曲江花】(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池”、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知”,它们的韵母都是I,用普通话来读,“池”是第二声,阳平;“知”是第一声,阴平。但唐代语音,平声不分阴阳,平分阴阳是后起的语音现象。4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江南曲】(唐)李益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用普通话来念,韵脚字期qi和儿er的韵母,一个是i,一个是er,不是同韵字。但在唐代,这两个字却在同一个韵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字读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同一个字,普通话的读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读音。这首诗,若由广东人来念,还是押韵的。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萍池】(唐)王维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回”、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在普通话里,“回”字的韵母是“uei”,“开”字的韵母“uai”,并不相同。但在诗韵里,他们是押韵的。我们要牢牢记住汉字读音有古今音的区别。切不可因用普通话来读不押韵,而怀疑唐人的一些诗不押韵。殊知,唐人写诗是根据当时的书面音来押韵的。2、平水韵5我们现在有各种汉语字典,用拼音对汉字注音。古代则有韵书,按照韵部收字。古代常用韵书有《广韵》《集韵》等。我们知道,普通话之外还有方言。现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但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诗赋取士,是需要用官话读音来作诗的。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韵书,即所谓“官韵”。唐宋以来,科举的事由礼部管理,所以后来经皇帝批准而由礼部颁行的官韵就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就是《平水韵》。平水韵的韵部分作平、上、去、入四类,共106个部。写旧体诗,当以平水韵为准。上平声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6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二十九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7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去声三十部:一送,8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9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十七部: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平水韵韵部平上去入四声相配表:10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上平声15部一东一董一送一屋二冬二肿二宋二沃三江三讲三绛三觉四支四纸四置五微五尾五未六鱼六语六御七虞七麌七遇八齐八荠八霁九佳九蟹九泰十卦十灰十贿十一队十一真十一轸十二震四质十二文十二吻十三问五物十三元十三阮十四愿六月十四寒十四旱十五翰七曷十五删十五潸十六谏八黠下平一先十六铣十七霰九屑11声15部二萧十七篠十八啸三肴十八巧十九效四豪十九皓二十号五歌二十哿二十一个六麻二十一马二十二祃七阳二十二养二十三漾十药八庚二十三梗二十四敬十一陌九青二十四迥二十五径十二锡十蒸十三职十一尤二十五有二十六宥十二侵二十六寝二十七沁十四缉十三覃二十七感二十八勘十五合十四盐二十八琰二十九艳十六葉十五咸二十九豏三十陷十七洽所谓“一东”“二冬”“三江”的“东”“冬”“江”诸字,通常称为韵目字,表示这个韵部里所收之字的韵目,都和韵母字“东”“冬”“江”相同。但这个相同,指的是唐代书面音相同。用普通话来读,会有偏差,有时候是细微差别,有时候差别很大。12我们不妨以《佩文诗韵》为例,“一东”韵部之下,收了“东同铜桐筒童风空工逢”等字,说明这些字,在唐代书面音里,韵目和声调都是一样的。用普通话来读,声调有阴平,有阳平,韵目有的是“ong”,有的是“eng”。其他韵部,可依例因为存在古今音不同的差异,用普通话来读,读音有差别的两个字,可能在同一个韵部,譬如前文所举唐诗押韵例中的“期”和“儿”,“回”和“开”;读音完全一致的字,在平水韵里,很有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韵部。譬如“一东”和“二冬”,“六虞”和“七鱼”,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韵目完全没有区别,但在唐代却是不同的韵部。今天的诗词创作界,对写诗用韵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采用普通话读音,编有《中华新韵》等韵书;一派主张采用传统的诗韵。所谓传统诗韵,也就是通常说的“平水韵”。平水韵和普通话新韵有很大不同。比如东和冬,在以普通话为标准的新韵里,自然是同韵字,但在平水韵里却是两个不同的韵部。我们今天学习旧体诗词写作,应努力记住每个汉字隶属于平水韵的哪一个韵部。当然,这可以查工具书。手头常备一本诗韵即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妨背诵《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诗词写作入门顶有用的一本书,因为它对诗词写作需要的四项基础最有功用:(1)韵部。背下来了,就能分清楚韵部。不至于一东二冬不分。(2)对偶。《声律启蒙》是一本对对子的书。(3)辞藻。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写旧体诗词,辞藻总是不够用。《声律启蒙》里有很多好辞藻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