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易公开课兰州大学公开课:海德格尔思想研究主讲陈春文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院第五集存在学与达在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真正的思想作为紧守住存在,肩负起存在让予去思的思想,和这种让予与实际生成的哲学存在物思想。语言间距,思维与思维的间距、存在于存在物的间距,时间与空间的间距,怎样把这些间距又回收到存在转化为存在物思想之前的可能的思,另一种思。海德格尔讲:“这种基于爱,把爱又进一步引申到一种执着的愿望,不能自拔的愿望,也就是那种被愿望的东西的命运被实现出来完备出来的一种惊讶感和不可思议。”这样一种愿望,这里他没有讲是思的在场还是存在的在场。前面讲了,思就是肩负存在的让予,就是存在之思。第二格定词省略掉,这是海德格尔思想中一贯的固有的东西,无须强调的东西,馈赠出在场。赠送馈赠,一恋人向恋人送玫瑰,现代社会不排除攻心设计,但从礼物本意讲,礼物的馈赠是爱意的生成,是爱的符号化的转述,作为媒介,爱与被爱的互为对象感已经消融了,消失了。这样一种愿望才是能、可能的本来意思,因为爱而实现出来,因为爱空间消失,时间消失了。谈恋爱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爱与被爱对象迅速结合在一起。“爱哲学”就是和哲学一起,就是和哲学的构图法一起,构世界之图,构宇宙之图,宇宙图像如何生成,现在大家流俗的用世界观来表示。世界之为世界,它何以就成为如此这般的这个样子,这个图式是从哪里生发的,是基于什么样的前置设定而形成的。作为结论可以说,是基于哲学而来的,但哲学是什么呀?大家张口就说爱智慧,怎样理解爱智慧啊,怎么理解爱啊。作为现代人,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近代的主体性思想,以及基于这种主体思想的多重设计,比如一阶逻辑,二阶逻辑的设计,甚至设想还有三阶逻辑。在对象的生成性语言和对象的描述语言和描述之为描述的沉思性语言,怎样做出分际。我这样提出问题,就是把问题抛给大家,在哲学上我们还能不能爱的问题,不是你想不想爱的问题。能不能爱智慧,不是你想不想爱智慧,如果我们长期习惯于存在物思想,存在物之间关联的思想,存在物关联的空间化描述思想,爱哲学何以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在这个地方要花这么大气力去做这样一些辨析。海德格尔说让这种能之为能的本真的本来的在场,就不只是说要承担这样一个东西,那样一个东西,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那样一个任务,已经远不是这么回事了。而是要把这种东西,送回到它由之而来的地方。在哲学中,对西方人来讲,对哲学的希腊性来讲,由之而来,由什么而来,当然是由on而来,由sein而来,回到sein的本来的生成的可能,而不是实际生成的哲学的路径,哲学的路线图。回到他的身世上去,在它的身世中,在它由之而来的地方在场,而不是构思一个在场的观念,去符合这个观念。真正在它的源头处敞开,能够让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翻译西方学术的150年中,存在是一个烂词,没有实质性内涵的词。怎么样才能够让存在呢。并且把能够让存在转化为一种能思的过程,去接应能思的语词的分衍、分娩、生成。怎么才能做到,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前面讲海德格尔用ereigins原在这个词,就是为了生成,紧守住sein自身的生成,紧守住sein的时间性生成,而不是把时间性的生成转化为一种空间的格式化语言,几何学语言以及几何学语言的精准性。Daswermoegendesmoegensistes说基于愿望之愿的可能,是一种藉由它能使由存在而来的某物原发地生成。不是借着存在物思想把它阐发出来,把它转移到一种特定关系里面,或者特殊联系里面去,而是基于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的再生成。海德格尔在这个地方转来转去就是围绕这个意思讲。这样又回到他要辨析的基本词moeglich可能,可能性,可能就是moegen的形容词化,如果moegen是那种执着的愿望不可抑制的愿望,情不自禁的愿望,尤其是终身情不自禁的愿望,伴时间终身永恒的情不自禁,如刚才讲的哲学爱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moeglich(可能)无非就是把这个爱固定下来,基于热爱,基于不可遏制的愿望,去反复的生成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命运又是什么。在近代语言里面,我们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可能成为了一个现实对应的概念,反过来一样,现实成为了可能性的一个对应概念。这实际上在表述,原本在moegen愿望里面单项表述就能完成的东西,现在分成两段。所谓现实性,已经显示出来的过程,作为显示出来的结果就被叫做现实性。现实在没有显示出来的待显过程,就被称作可能性了。这就把亚里士多德种因里面自我兑现自我实现的全过程,2分成了两截,把转化为可视世界,可因果联系的世界,可因果律去表达的世界,作为截取过来的一个现实世界的面,对那些还没有在可视的世界,可视的语言,可因果关系去表述,可因果律表达的东西,把它保留在可能性的概念当中。这样做的结果,无论现实还是可能,都成了与心灵相关的那一部分,这个心灵的不管你把它放在感知范围,知性的辨析范围,还是理性的反思范围,都一样,它是与心灵相关的。只要不在我的意识世界里出现的,乃至于只要我没有预感的东西,和我的意识世界无关的东西,我都认为它是不存在的。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东西呀。意味着与心灵相关的世界,心灵,每一个人的心灵,每一个思考者的心灵都有它各自的路径和活动方式和活动领域。不要看在座的大家是同学,一起听课,仔细辨析下同学们的意识世界、意识世界的作用面、作用物、反作用物、对象物、意识关联千差万别。和心灵相关的这一部分阐发世界的路径,因为每一个人的个体差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世界,而这个独特的世界是不可以相互置换,也不可以相互模仿的。这就意味着和心灵相关的这个世界它成为了某一种特殊语言的表达。什么语言,那就是把那种有方向性的东西,折射到可领域表达的东西。简单的讲,把时间性的东西转化为一种语言的关系来描述,一种空间语言的关系来描述。刚才讲,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节奏和律动,这种律动的方向性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讲一个人早熟有的人晚熟,有的人做事想问题节奏慢半拍,有的人做事想问题节奏快半拍,有的人受制于这样一种语言的捆绑,有的人受到另外一种语言的约束,彼此世界重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每个人都有意志,以及由意志而来的意愿,和海德格尔在这里讨论的意愿的愿望着,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德国哲学通常用于表象和意志去表达的东西,常常是暗示了一种时间性的东西,有方向性的东西。只是说这种有方向的东西永远在创造着,永远在回收着,永远在消失着。要使这种有方向性的东西,转化成一种可分享的学术语言知识语言,它就必须把它折射到有广延性的东西上来。它才能成为一个符号,形成一种形式,然后去探索一种形式的关系,这样的可能,这样的可能性和与这样的可能可能性相对应的现实性早已经不是爱哲学上的内个mogens海德格尔在这里讨论的moegen意义上的东西,仿佛我们讲存在物的思想早已不是存在的思想了。在存在中存在的思想,海德格尔有时候说in-die-welt=sein在世界中存在的思想。对任何一种思想的源头来讲,作为存在物意义上的人,而不是阐发出哲学的这种存在论思想的人来讲,任何思想的源头都是源于生命的惊奇与恐惧。伴随着生与死的惊奇与恐惧,人开始编织理解之网。一开始可能是断断续续的语汇,可能是各种残篇断简,各种格言律令,直到有一个阶段,人们捕捉到了一种因果关系的语言,这种语言基于一系列可省略的假设系统,假说符号,去累积因果解释的一切路径,不断的试错,不断修正可解释范围。直到有一天,就连死亡这种东西,也变成了可以说明的东西,因果律的生成,从暧昧的模糊的暗假说的阶段,转化为一种可以清晰的空间表达的折射性语言,这种折射在反复地折射和折射的馈赠当中,形成了一个能够解释一切的普遍之网。就连死亡,生命的但是也变得可以说明,清晰无误的时候,人们才形成了一个关于存在的概念,而不是西方哲学存在论的生成本身。有了这个东西,一切可理解性,一切可解释性,一切可度量性便生成了。这个生成的过程把人不断的转化到一种自主生成的世界、可控的世界,甚至是人造的世界。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预设一切的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关于存在的概念,它就变成了一个母概念。什么东西都可以向通过向它集约,向它返还,通过它这个媒介转述其他欲要转述的东西。这事实上是把关于存在的概念做属性的分割属性化。这种属性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创造所赋予给它的属性。而不是说这个物本身就是我们所阐发的这个属性。所以今天人们谈论智能这个概念,它并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东西,它是沿着这个关于存在的路线图一步步延伸的结果。海德格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就是要拉开和西方哲学实际生成的存在物思想的思想间距,通过这个间距去折射存在物是一种有限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去谈有限的话,主体性生成的主体哲学并不完全是近代的产物,而是伴随着哲学也一同发生了。就像他说虚无主义伴哲学一同发生一样。它是虚无的。因为它在表述一个东西的时候,它并不是说要界定此一物之为此一物在时间创造性生成的概念上说它就在那里。它恰恰是要暗示,这个东西它恰恰不在那里。而是只是作为一个发射信号的反射信号的光阻而已。它只是一个光阻的点,透过这个物对发射信号的一种反射。折射出它作为一个发射信号的捕捉物里面的一个对象,一个有待解释的对象,一个有解释价值的对象。在西方哲学概念下的思想,人们始终要探索此与彼的问题,此岸与彼岸的问题。此它是一个时间性的东西,这个此就在那里,和在它里的在所固有所伴随。3所以这是一个亲历性的东西。作为固有的东西所亲历性的东西,因为和它同在。而那个彼呢,它是作为一个假想物,作为一个对象物,作为一个可测试的物,作为可探测光阻的物,或者作为某种意义上媒介的物。它需要去经验,去感受它,把它纳入到自己固有的亲历者的坐标当中。任何此的东西,都是发散着,都是拓展者。我们描述任何东西,空间的,时间的。比如说时间的:每向前一步,就接近死亡一步,接近我的终点一步。我每说一句话,在时间概念上,我就会少说一句,我一回头,我的生命就损失一截。这是围绕这个此的时间性建构。我描述任何空间性的东西,我总是由我向外推展。我的对象物是个什么样的对象物。比如说五米范围的对象物,五十米范围的对象物,五千米范围的对象物。我不可能假设所有空间的东西向我密集而来,把我碾成肉酱,导致我在意识的挤压中,因膨胀而崩溃而爆炸。此呢始终向外推展着,彼呢始终由外向内向这个此靠拢,解释到这个此的解释体系当中。所以有关海德格的这一部分,在翻译海德格这一部分思想,dasein,da此,我们的老先生贺林他们喜欢翻译成此在、定在。此在是很好的一种翻译,但什么是此在,你有没有能力解释这个问题,什么是此。此的语境是什么,语言学的逻辑学的,空间几何学的,还是时间意义上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解释不了这个东西,就会衍生了此在和彼在的关系。而彼在就从来就不是海德格的概念,从来就不是海德格的思想,从来就不是海德格思想真实的发生和真实的生成。压根没有彼在这么回事。所以我倾向于翻译成dasein达在,就是基于存在的抛出,回抛由存在而来的思想,去重合它。Dasein翻译成达在,只要达乎存在,基于存在来思,你就不可能不是海德格的。只要你不达在,不基于存在来思,不基于sein来思,你谈任何花哨的词汇,你对海德格语汇进行任何花哨的辨析,知识性的辨析,无济于事。因为你不知道海德格的思想缘何发生。他后面讲了,作为造形的赋形的在sein它是一种愿望着的能力,愿望着的可能,愿望之能,渴望之能的宁静的理论。他这里又用到了宁静的力量。一种宁静的力量。我刚才讲把时间性方向性的东西投射向广延性的东西,就是把这种投射回收回来,时间的生成而不是把时间转化为空间的折射来生产。这就是海德格所说的宁静的生成,宁静力量。这种宁静力量就是可能。所以西方近代哲学谈的种种可能性关于可能性种种胡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种种现实性的辨析。实际上在海德格思想里面,首先就可以语词意义上的回收,通过语词意义上的回收,拨开语言学这种句法的桎梏进行思想的回收。直至达乎存在、存在的让予。这是可能的,能做到的。他又说。。。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我刚才所做的这个辨析。可能、可能性、现实、现实性,比方说我和同学们吹牛,我说我当了美国总统。基于同学们的了解,肯定难以置信,你这个人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