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1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及详解)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来源:GkStK.Com]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1、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词,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来源:GkStK.Com]C、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1.B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2.B“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并非古籍记载,而是今人推测。[来源:高[考∴试﹤题∴库GkStK]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3.D“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错,原文最后一句“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族伯瓛[huán]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俄署法曹。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fǎng]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què],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差人【chà差人(奇异的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jiē],必无此对。”其爲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着作,撰国史,显自兼廷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顾。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Yǐng]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译文: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狮子的卓越。”魏国人进献古器,有突起的字,没人知道读什么,刘显查看文字,读起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僧人诉讼田地的案件,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官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遍百官也没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就是人上人,就是让你把田给出家人。”皇帝因为嫉妒他的能力,驱逐了他。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出使,听说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在平西府长时间不能施展抱负。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时年年六十三岁。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B昉[fǎng]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4.C造,到、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⑥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A②③⑥B.①②④C.①③⑤D④⑤⑥5.A①表现刘显幼而聪敏④表现刘显的文学才能⑤表现刘显等人相互学习6、下列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显六岁能诵读《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却无子嗣的族伯刘瓛。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的一致,十分惊异。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淞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是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6.B“果如其说”是与刘显所说一致。“大相赏异”是任昉赞赏刘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答案:刘显察看文字,读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案,察看、考察。(1分)考校,核查、考核。(1分)嘉,赞许。(1分)句意2分。(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答案: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纪,准则、法则,(1分)。出,调出(1分)。无乃……乎,恐怕(只怕)……吧,(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②自浮沈【注】①梁栋:宋末诗人。这首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②典出《列子·黄帝》,后世常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解析】原诗如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作者感叹,空有渡河的心愿,但是坐看门前的水越来越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诗人隐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的无力感,因此诗中满是无奈和怆然。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颈联作者感叹,空有渡河的心愿,但是坐看门前的水越来越深。颔联写诗人隐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的无力感,因此诗中满是无奈和怆然。8、这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