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唐代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作者:李静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杰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分析2007本文是一篇利用现当代经济学方法和思路演示和分析唐代水资源产权制度的文章。而唐代文献文书材料对本文的考察提供了来源。唐代水资源产权状况、唐代水利发展和相关的经济影响是相互作用的,这也颇为符合产权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模式,故本文是一篇以新制度经济学对其加以阐述的文章。文章引入产权经济学对于产权的一般概念,进而延伸到水权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唐代水资源产权状况和古代社会经济的产权现实。唐代是中国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唐代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唐代水利事业的大发展都是令人瞩目的,同时唐代相关的水资源制度建设也是令人瞩目的。由于这一时期资料的丰富,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此一时期的水资源产权状况做一全面的了解,能够方便我们用现当代经济学的方法去考察唐代水资源产权的特征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深入考察中国水资源产权制度的沿革做一份抛砖引玉的微薄工作。2.期刊论文郭华.GUOHua唐代关中碾硙与农业用水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唐都学刊2008,24(1)水资源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在水资源不太充足的关中地区势必会造成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矛盾,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讨论唐代关中地区碾硙与农业用水之间矛盾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来反映唐代水利管理状况,以期对现代水利制度的完善带来启示.3.期刊论文王欢.WangHuan唐代敦煌雨水信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4)在以农为本的国度里,水资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敦煌--这个在古代地处大漠戈壁及中西交通咽喉地带的要塞,水成为其生命之根本.作为生命根本之一的雨水,在敦煌本土民众生产、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保障五谷丰登和一定程度上整合民间社会力量以事农业的功能.人们对雨有强烈祈盼和崇敬,故而对其产生了诸种宗教神祗和本土神祗相互杂糅的多神信仰习俗.4.学位论文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2001该文的论述分四个方面.第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关中地区在唐朝的主要自然灾害进行更详细、更精确的统计,得出这一时期该地区水、旱、饥荒等主要自然灾害大大增加、十分严重的结论.第二:通过对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漕运等经济生活的深入考察,得出关中地区在唐朝出现水资源严重匮乏、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水、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水资源的不足,反映出自然生态的恶化,通过对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生态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并得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和无序开发是导致自然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水、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巨大破坏,以及水资源匮乏导致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自然生态的恶化而停滞,从而将全国经济重心的位置让给了新兴的长江流域.5.学位论文陈慧唐代水利立法及相关社会状况研究2008水是生命之源,生物不能离开水而生存。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尤其重视对水的利用和治理,水利的兴修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记录,更是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自古,中国的统治者们就把水定义为一种国家所有的财产,他们应时所需地制定了大量有关水及水利的法规来规划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这样的文献见诸史书。《史记·河渠志》第一次赋予了“水利”一词贴近现代意义的专业概念,它是第一部中国水利通史,开创了历代官修正史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本文选择了中华法系的颠峰时期--唐代,不仅因为唐代修建水利工程多达几百起,还因为这个时代有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规《水部式》。虽然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残卷,但其中涉及了水利职官、防洪灌溉、漕河运输、城市水利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其他文献相结合,寻找史料以支持法律,又以法律验证实践,互相佐证,能较好地窥得唐代水利立法的全貌。又因水利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各地区的工程建筑也多因地制宜,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无不关系到民生百计。从水利立法可以看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社会状况可以评价水利立法。由此,再次体会到人与水,人与社会,水与社会之间那密不可分唇齿相依的关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导言为论文的引言部分,内容包括唐代之前中国社会对水利的态度和相关的一些记录,以及唐代水利的总体情况。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唐代水利立法的数个方面,包括职官设立、防洪、灌溉、津梁维修、城市水利设计及漕河运输等。第二章:介绍了与唐代兴修水利工程相关的几项社会状况,包括重农政策与屯田戍边、重视漕运和其他一些社会需求。第三章:在肯定唐代水利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唐代水利开发的负面影响和立法的缺失。主要是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水与土是这个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要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必然也希望达到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的利益最大化,而这些行为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虽然有一时之效,却贻害后世。这些正是阅读历史的人们必须正视且引以为戒的。6.期刊论文王利华.WangLihua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东汉时期华北地区已开始使用水碓进行粮食加工,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水碾和水磨.利用水力设施进行粮食加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洛阳、河内地区已相当常见;至唐代进一步发展,在关中地区甚至成为一个相当兴旺的经济产业;宋代以后则逐渐衰退,明清时期竟至完全衰落.古代华北水力加工与水稻生产在用水方面一直存在矛盾,但两者又存在着同步兴衰的关系.其在东汉至唐代之所以能够逐步发展并一度相当兴旺,水资源尚较丰富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前提条件;它在宋代以后逐渐衰退、终至完全衰落,根本原因乃是当地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使其逐渐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7.学位论文马林涛唐代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心态观念2002该文据《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太平广记》、《全唐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收以及其他一些笔记小说等资料,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理论与方法,对这一时期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心态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分上下两篇:生产经营篇与心态观念篇.上篇又分唐代农民生产经营的环境、唐代农民生产经营的方式、唐代农民生产经营的特点三个问题加以论列.该文认为,总体而言,唐代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是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经营的,但这种气候亦引发了唐代频繁的自然灾害.该文将全国各地划分为高纬度半农半牧区、中纬度北方旱作农业区、低纬度南方水田区三大生产区域,就水资源、土地资源、人口状况与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关系分别给予了考察,特别指出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对各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就随之而异.8.会议论文张林祥中国水法律体系建设2002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治理水害,兴修水利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为了组织水利建设,维护水利工程,合理分配水源,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在封建王朝便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水事活动的法律.如西汉的《水令》,唐代的《水部式》,金代的《河防令》,宋代的《农田水利约束》.在明、清的明律和大清律中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水管理法规.唐代制定的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水利法典中,对农田水利管理、用水管理、航运船闸的管理维护、桥梁津渡的管理维护、渔业和城市水道管理都作出规定,例如规定,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斗门皆须州、县官司检行安置,不得私造,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渠道和斗门设置渠长、斗门长,.同时规定了各渠道不同情况下的分水比例.维护管理制度。本文介绍内容:一、中国水法律建设的历史渊源,二、水法规体系,三、主要的水法律和法律制度,四、未来的水法律体系建设。9.学位论文杨永德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2005本文在借鉴以往对漓江水资源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研究手段,对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从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将漓江作为一个整体,对流域内的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整体考虑。综合运用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将漓江上游流域划分出水源林、河床、丰枯期水量变化、蓄水减洪设施、水资源承载力五个子系统,构建起漓江上游水资源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实地勘察、文献资料研究和遥感图像分析,对漓江上游的涵水、流水、水流、蓄水、用水五大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子进行了重点研究,构建了漓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分析表明,若不对漓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任其在目前的趋势上发展,漓江水资源供需矛盾在2020年会变得非常突出。今后15年必须增加漓江上游地表水资源供应量,将从漓江取水改为从青狮潭水库用管道向桂林市直接供水的方式,以提高漓江水资源的承载力水平。10.期刊论文赵广恒.张小照.王业权构建茶业强县之战略-现代农业科技2006,(17)潜山县发展茶业优势明显:一是规模优势突出.截止到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4866.7hm2,其中无性系666.7hm2.二是生态环境良好.茶树80%生长在海拔300~600m的山区,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空气清新,水资源纯净.三是群众基础好.潜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潜山茶就列为贡品,群众种茶积极性高.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e8d248ec-42dc-453f-b521-9dc6014773af下载时间:2010年8月2日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