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用类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用类”题型答题引导【提问模式】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时候“为什么”需要回答原因,有时候需回答作用,需要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题干要求)【解题提示】“作用”可从三方面考虑:表层:写的是什么1.内容深层:情感注:内容可能会涉及的方面有段落大意(段中意);句子情感(句中情);文章主旨(文中旨)对上:照应/呼应前文;呼应题目2.结构对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具体分析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等【出题方式】一、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作用(一)、首段的作用:1.思路(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试题回放(1)、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1.答: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注:诗歌中首句或者首联的作用基本从内容和效果两方面入手(2)、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随风吹笛》答:①照应题目(2分)②为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引出下文“笛声”)(2分)——结构(3)、文中第二段用较多笔墨描写了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独美的风景,用意何在?(6分)《凄与悲的距离》答:①这里的环境独美,有着别样的情趣,阿炳也曾在此留下了很多欢声笑语,这正是《二泉映月》的创作环境,也是《二泉映月》美的源泉。——表层内容②优美的环境与阿炳的身世形成对比,物是人非,更突出了阿炳凄苦的人生。——手法效果③为下文抒发“凄和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的感慨做铺垫,也为进一步分析凄与悲的距离做铺垫。(一点2分)——结构(4)、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答: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结构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内容主旨(5)、文章开头讲巴素娜狄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首饰店”“每一个女人都以有一份巴素娜狄的珠宝为荣”,有什么作用?(6分)——表层:作者写什么——手法效果——其他效果(6).试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草像是村庄的主人》答:①总领全文,“和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领全文;——结构对全文②为下文叙写拔草、草讲故事、反思草作铺垫;——结构对下③由实到虚,先写现实生活中的草,然后写到草的精神;——内容特点④与文章最后一段对草的反思相呼应。——结构对下(7)、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温馨的回忆”,却又为什么从“沉默”写起呢?(4分)《乡村稻草》答:①本文先写乡村稻草的“沉默”,直接表现稻草“倾尽毕生精力孕育的果实”的奉献精神和默默无闻、不事张扬的特点,(1分)——内容表层②作者在“温馨的回忆”中再现了稻草给“我”的温暖和乡情,表现稻草质朴无华,甘心奉献一切的精神,(1分)“沉默”更能强化这个特点,强化作者的情感,突出主旨。(1分)——内容深层情感、主旨③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1分)——效果(二)末段的作用:1.思路(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2、试题回放(1).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6分)《树影下的家族》答:①凸显主题,作者对儒家文化的衰落的遗憾和痛心;——内容主旨②营造苍凉的气氛;——环境的作用③与孔府的鼎盛形成对比,对孔子精神在现实中的衰落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手法效果(2).最后一段作者明确写出自己的体悟,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段的好处。(6分)《父亲与茉莉花》.17、①照应首段“与茉莉花的相遇使得父亲的生活大为生色”,并总结全篇。——结构②表明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作者从客观冷静的叙写中走出,以明确的言辞表明表明作者对父亲的敬重。——内容段意③提升文旨,作者通过展示父亲的人格境界,从而寄望所有做真正父亲的人,应向父亲学习。——内容主旨(每点2分。能从“结构”、“主旨”、“情感”三个角度组织回答,每点即可得2分。)(3).文章末尾引用了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在本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生活态度。(6分)——内容手法——结构——情感主旨(三)中间段的作用1、思路(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2、【试题回放】(1)、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6分)答:①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3分)——效果②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3分)——内容(2)、文章第②、③、⑥自然段都写到了黄河“大堤”,请分析各自的作用。(6分)《在黄河畔》答:①、第②自然段,大堤是作者观察黄河的一个立足点,写大堤是为引出下文对黄河的感悟;——表层内容、结构②、第③自然段,写大堤是为突出它护卫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内容(段意)③、第⑥自然段,大堤象征正欲腾飞的巨龙,与第③自然段照应,写大堤是为了升华主题。——表层内容、结构、深层主旨(3)、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一朵午荷》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答:①内容上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到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②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总结】以上三种作用考察方向是段落结构的作用。需要我们在审题中注意题干的提示,考察的是首段,还是中间段,还是尾段。在熟练掌握术语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内容理解,整理答案即可。二、标题的作用1.思路:标题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背景等表层(1).内容上文章内容:交代主要内容、文章涉及到的主要对象、主要情节等深层:文章主旨、主要情感等(2).结构上:线索、统领全篇等(3).效果上:吸引读者、有文采有意境、引起读者思考、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等(4).修辞上:双关、反复或者其他2.试题回放(1).“水兮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6分)《水兮水兮》答:①“水兮,水兮”形成反复,感情浓厚,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效果②以“水”作为全文的叙事和抒情线索。——结构③“兮”字增强抒情性,也暗含所写内容与屈原有关。——内容表层④本文的“水”不仅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借以赞颂文人单纯、执著、质朴、纯净的精神品质。——内容深层主旨(写出三点即得6分,分析合理即可)(2).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答:①双关——修辞②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内容表层③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内容深层主旨(3).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6分)《暮色中的炊烟》答:1)(从结构上分析)“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从情节发展分析)“炊烟”在人们生活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所以“炊烟”是人们判断老人生活状况的重要凭据,她的死亡正是通过消失的炊烟发现的。3)(从表现人物命运的角度分析)“暮色中的炊烟”那涩而苦香的气息,让作者联想到俄罗斯老太太悲苦的命运。作者对“暮色中的炊烟”的描写,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4)(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炊烟”这个意象还寄寓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深切的怀念与同情。(答对一点记两分)【总结】题目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只要把作用题的思路掌握清楚,这类题型是可以拿满分的。关键就是在掌握技巧的同时认真分析文章内容,离开内容的技巧只有空架子,很难拿分;没有技巧的答案没有答题方向,也不易拿分。三、引用的作用1.思路:(1)、论证观点:可能是段落中的某一句或者中心句;文章的主要观点、主旨等(2)、效果: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引用诗歌等);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传说神话等);丰富文章内容(3)、.同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作用的其他内容2.习题回放(1)、文章多次引用季羡林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就传记而言,这样的笔法会起到哪些作用?(4分)答:①作者要用这些原话来直接展示季羡林的“神”和“魂”。——证明文章主旨②作用:使文章真实可靠,具有感染力,为作者独特的解读提供依据。——效果(2)、文章为什么要引述登山者的故事?(6分)答:①登山者的故事用事实说明人类虽然试图征服自然,但自然仍无声地统治着一切,傲视人类。——证明文章该部分的主要观点②引起下文对自然伟大力量的说明——结构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理性,使文章论证更充分——效果3.如何(3).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6分)《野花为谁而开》答: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2分)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人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2分)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效果4.文章第⑥段叙与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写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①——说明文章该部分的主要观点②——内容四、人称作用1.思路:(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试题回放(1).本文采用第二人称来写,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捕蝶者》答:①便于作者与捕蝶者直接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入思考。(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请分析这样写得好处。(4分)《一只白玫瑰》答:①“我”是本文线索;②拉近和读者的距离;③便于自由抒发情感;④增加文章真实感。(3).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答:运用第二人称,①直接与屈原交谈,亲切自然;②易于深刻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③便于抒发对屈原的景仰之情。(4).文中第二人称的妙用。(3分)《乡村稻草》答:本文称“稻草”为你,将稻草拟人化,(1分)便于对稻草进行描写和展开与稻草相关的回忆,与稻草直接交流,亲切自然,(1分)便于直接抒情,表达对质朴无华、甘于奉献的稻草的热爱与赞美。(1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