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广播剧后期之一文:busy(x-voice)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业余广播制作的经验教训和个人总结,错误之处,敬请谅解。后期应该知道的一些问题一开始就说这些很虚而且没有定论的东西,可能是十分枯燥的,但我觉得还是十分必要的,你可以放着不看这一部分,或者以后再看都行。之所以要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在现有条件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避免发生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情况,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在一些不可能或者成本很高的处理上。不打算写得和混音教材一样,去剖析物理学基础,只写几个对制作有意义,并且值得思考问题。大部分运用直观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子都是现编的,可能有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地方。1声量的问题大部分时候,我们认识世界往往是在一个线性直观的基础上,简单来说,比如我们知道200个苹果是100个苹果的2倍,如果一辆卡车可以运100个苹果,那么200个苹果就需要两辆卡车。卡车的倍数也呈2倍关系。苹果和卡车之间呈现出一个“线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自然界中极其普遍,但后期是做给人听的,当牵涉到人的感觉后,很多线性关系都会扭曲。比如饿的时候,一顿吃2个包子也许比吃1个包子感觉得到了2倍的满足,但一顿吃100个包子难道会让人觉得比吃1个包子得到了100倍的满足吗?会撑死吧。人对声音的音量的感觉也是如此,个人认为,人的感知函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数函数可以表达的,个体差异也不同,就使得函数更不可靠了。简单来说,2分贝的声音也许确实“应该”比1分贝的声音“响”一倍(虽然从功率来说并非如此),240分贝的声音也确实“应该”比120分贝的声音“响”一倍,然而听起来,大部分人未必能发现是“响”一倍的,对于1分贝和2分贝,也许主观评价就是,“非常小的音量”,甚至分清哪个更小都很困难,而对于120分贝或者240分贝的声音,主观评价就是“很响”,也很难说的清哪个更响,就好比问人,你“觉得”氢弹爆炸和原子弹爆炸哪个更响一样,大多数人即使听过也很难做出判断,尽管2者在物理上也许真的是有区别的。基于后期制作是做给人听的,而大部分设备的功率是统一的,所以不得不考虑控制你的音量电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太小(当然换一个角度,过小的音量使得你本可以记录更多细节的精度没有用上),不要太大(从制作的角度,整体过大,可能将使得作品缺乏动态,大部分情况存在于预告中)。至于多少是合理的,需要实践去判断了,个体千差万别,作品所选用的素材不一样,风格不同等等这些都影响着该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响的东西更容易取悦听众”,但是做为后期,必须知道,响与不响不应该是后期的首要关注点,这些应该由音箱的输出功率决定,家里的喇叭再响,也响不过电影院里的吧。保留声音的细节优先于提高作品的音量(大部分时候所谓的“震撼”效果经常和音量挂钩在一起。)当然也不要把东西做得太不合群了,别人都一样,就你偏小,这样也不好,适中就好,但不要太过份。通常时候,初混的时候把作品的平均电平控制在-18DBFS也许是有益的。2数字音频的基本问题:采样率VS精度被问到采样率和精度是做什么的。数字音频是用数据来记录声音的,是离散的,这么说比较抽象,但说到数码照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当你用看图软件无限放大数码照片的时候,数码照片最后变成了一个一个正方形的小色块,当你用后期软件无限放大波形以后(如果可以的话),波形最后就变成了一根一跟间隔均等的线段(而非曲线)。在自然界中,既不会有用色块组成的图象,也不会有线段式的声波,在自然界中,它们都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连续和离散的区别,也许就是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最大的区别。数码照片中,分解到的最小色块越小,图片就越清晰,当然文件也越大,对于数字音频来说也是一样,分解到的最小线段长度越短,声音就离真实的更接近。换个角度想线段越短的话,同样长度的曲线是不是需要更多条线段,比如同为直线段,用1米长的线段去覆盖10米,需要十根,现在换做0.5米的去覆盖,就需要20跟,于是10根需要11个端点,20根需要21个端点,简单来说,这些端点就由数字音频中的采样率和精度来决定,单位时间里需要记录的端点越多,采样率(横向)和精度(纵向)就越大。比如录制一个1分钟44100HZ16BIT双声道的WAV文件,大小应该是60*44100*16*2/8/1000=10584KB约为10.33MB。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损”格式(即使不看采样原理,看看这里也知道,其实所谓的无损也是有损的。)所谓无损只是采样率固定的情况下,16位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极限了,如果你改用96000HZ当然要更“无损”啦,不过根据采样定理,采样率是采集频段的2倍左右,而人耳能听到的范围是20000HZ,所以选取44100HZ理论上就够了。Kbps就是10584/60*8=1411.2Kbps,也就是WAV无损的比特流,当选用压缩格式,如MP3,WMA等格式时,会对数据点进行压缩。还是用线段覆盖做例子,简单来说,就好比是,一个V字型的线段,如果V字的两边都是2米的,在WAV格式下,你需要用4根1米的线段来覆盖,这样产生了5个端点,然而由于V字型的特殊结构,我们也可以选用2跟2米的线段来覆盖,并且所得到的覆盖效果和之前4根1米的效果完全相同。然而这样,我们只需要3个端点,比之前的节省了2个,相应地,文件所需要记录的数据也就少了。这2个的区别就好比WAV和MP3的区别。MP3可以根据一些人的主观特性,如人对某些特定的声音不敏感(好比V字型的特殊形状可以压缩一样),来进行压缩端点。使得记录的文件更小,有时候会是低频,掩蔽效应,如果你的低频在WAV下还能听,到MP3中有可能就糊掉了。另外我们在后期回放中所听到的也是未压缩的,如果你在制作中就把很多声音之间的关系做得满打满算了,那么在压缩完后要可能会变得有点糊,尽量在前期的时候给声音多留点空间是有益的。3后期万能吗?后期该负责什么后期(混音)能做的,其实是很渺小的。不要把不该归属于处理的功劳给了处理,应该感谢录音,不论是素材的还是人声的。也不要把不该属于处理的过失给了处理,应该指责录音,如果说什么都能录出来,还要后期(混音)做什么,那只能回答说,确实,如果什么都能录出来,的确可以不需要后期了。至于感觉上的,则更多的是CV的发挥和剧本的构造和整体的编排多方面影响的,如果后期混音兼了编排的任务的话,那也只对编排那部分的成功与失败负责。经常被问到一些问题,然后最多的建议总是,这大概是不可能的,重录吧。这大概是不可能的,放弃吧。最多的一个,是所谓“不在一个空间”的问题,如果真的是的确不在一个“空间”,比如描述空间的早反射声不同,那么可以往其他的干音里加进一些混响,使得声音近似一致,这些留到混响中再说。但如果是教堂里录的一句话,硬要弄成是在一个小房间里说的感觉,就不太现实了,而且处理,说到底都是数字算法,你能指望它多精确?也许从1楼到2楼这种临近的变化你还能接受,但如果是1楼到5楼,可能就失真的很远了,除非为了特定的效果,这种失真是你想要的,大部分情况下,你听到的原始声音的本质应该和你处理过的不会有很大很大的区别。做后期的,把自己能处理的范围想的渺小些,会有很多方便。如果是所谓的“不在一个空间”问题,碰到过的,比如内部噪音很大,MIC不好,出来的声音高频录丢了,中低频录的不足,也许可以通过EQ或者激励去做修改弥补,但是比如说,低频录的不足,不够味,就去狂提低频,是不可取的,提多了,低频是有感觉了,够足了,结果提升过量的结果是人声失真的很厉害,又出来更多的问题,比如掩蔽效应,很多时候拿到的录音音质,就已经决定了后期能处理的空间的,对于二三十元的一个MIC尤其如此。后期处理很有限。就是化妆,要把章子怡化成巩丽,有点难度。关于声场的问题,被问到的有如何让声场更宽,如何做出切身的感觉等等,关于宽窄,本身倒觉得没什么区别,声场窄就没有好东西吗,未必吧,我就听过满多不错的,而且作为广播来说,突出人声的,反而不能用效果器把太多的时间做得太宽,不然听着比较累。大家所想要的声场效果,也许更多的和素材的丰富性以及整体的深度感有关。(二待续)网络广播剧后期之二文:busy(x-voice)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业余广播制作的经验教训和个人总结,错误之处,敬请谅解。写在后期之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录音接着上面的精度来说点东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录音?现在你是个新手后期,策划给你了一段干音,背景噪音在-50DB,人声平均在-40DB,然后对你说,做吧。能做吗?效果如何?我们看看我们浪费了什么。-50DB占用了200个存储点,-40DB站用了630个存储点,假设噪音的杂乱无序的,那么你有效的存储点变为了多少,630-200=430,只用了430个,而整个有多少?65536个,去掉200个,你不受噪音音响的存储应该是多少,65336个。浪费的量是你使用的量的150倍。你对策划说,不行,这个太浪费了,处理完的声音可能比较模糊不清。策划说,好,我们换人重录。过了2周,新的干音来了,背景噪音,-20DB,人声平均-10DB。然后你看看波形,-20DB占用了6309个点,-10DB占用了19952个点,不受噪音干扰的记录至少有13643个,觉得应该不错了,结果一降噪,还不如前一个呢。整个声音都是发虚的。然后策划又去找人重录了。第三次,干音来了,噪音不到-60DB,人声用尽了全部精度,不错了。但是一段削顶过去,听一听,结果如何呢?要不高频太足,字字刺耳,要不声音怪异,不自然,毕竟自然界中哪来的方波。一两句还好,长段台词的话,而且“方”的很厉害了,声音会非常“厚实”,代价是极其刺耳和不自然。很方的时候,哪怕做龙套都很难处理了,只有打到背景人声里去。然后策划再去找人。接着的问题又来了,一听,感觉声音像老式电台的,高频没录进去。提升也没法做,试试激励,高频有了,极其不自然。再换。声音很空灵,离MIC太远,反射声和直达声没啥区别,拉也拉不回来。……于是漫长了……这么多废话的重点在于录音的时候保证噪音不要太大,小于-40DB是比较好的,如果太大,就关小MIC的音量,录音的时候声音大点。录音的时候和噪音的音量拉开,-40DB,选择-10DB的平均音量,或者叙述性的台词能有-6就更好了。永远不要让电平表的红灯亮起来。离MIC近一点,越近越好,环境不好的,不喷MIC就贴MIC录吧。特殊效果除外。录音的时候先给后期听个小样,看看是否有频段缺失.设备不好,所以随便录录.错.设备不好,所以更要花点心思想办法录出效果,MIC的位置不是随便放的.如何开始:初步的处理与分析考虑到篇幅,决定对很多内容进行压缩了,不然篇幅实在太长,可以写本书了。不谈编排,说到底,后期就是个技术工种。只要是技术工种,就会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守,但又不是那么单一的一件差事,如果指望把这个活儿给程序化到很细节的东西,以至于都不用动脑了,那后期就轻松了,拿到干声不用听,直接看着波形做,或者拿支笔,一张白纸,用手画波形,扫描到电脑里好了,连效果器都省了。所有数据信息,都能在你的界面上看到,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人脑和耳朵是最终的分析仪器,优先于电平表频谱仪相位仪等等,人耳对数据的灵敏程度不会亚于复杂的计算的。它能通过两耳的时间差去判断方位和距离,通过耳廓特有的形状去判断前后,通过复杂的经验感觉判断前后。上手,很简单;不实践,不通过直接经验去接触各种声音,怕是很多场合都很难糊弄过去。回到正题,假设现在你已经拿到一套干音一个剧本了。第一件事情就应该稍微花点时间把整套干音听一遍,一边听,一边看本子,对你要做的这个东西的轮廓有个大概的了解。哪些录音音质还不错,哪些音质不够好,哪些地方情绪不到位,哪些地方即使是听干音也觉得感情很真等等问题,都应该是关注的。因为,不返工的前提下,这些问题决定了你处理的走向。好比你是一个雕刻家,先要弄明白自己拿到的是一块什么样的原石。如果拿到一个椭圆型的原石,那么应该把它雕刻成一个鸡蛋而不要把它雕刻成一把宝剑。举例来说,如果录音很差,就不要突出了,埋到音乐里去吧;如果感觉不在一个空间,就设计合理的编排给不在一个空间提供合理的想象……这些都想明白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