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上二单元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题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人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2、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人交流。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诗人的资料及与本诗相关的图片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我们的约定读出古诗的韵味,领悟诗歌大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展示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出示学习任务)(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4)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让学生结合注释朗读、理解诗句,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自学、理解、互助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五、感悟写法。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2、练习背诵。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品读诗句,再次感受庐山的景色。。领悟诗人的写法,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对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进行巩固、消化。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2、将《题西林壁》这首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课堂反思3课题5古诗两首《游山西村》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的哲理。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的哲理。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诗人的资料、相关图片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我们的约定读出古诗的韵味,领悟诗歌大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二、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师: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前两句讲:山西村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更能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巩固、理解诗中的道理。4四、感悟写法。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1、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对诗人写作方法的感悟、分析,能使学生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受到益处。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说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游山西村》。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反思5课题6、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难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谜语、相关图片、课件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习用具,收集爬山虎的资料。我们的约定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顺序。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3、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6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自然段段。四、指导写字。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3、朗读第一自然段。1、仔细观察生字,指出难写的字及易错的字。2、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3、师对学生有困难的生字进行范写指导。4、学生练习写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生长茂盛叶子脚的位置、样子、形状怎么爬的脚的变化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一、二自然段。2、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把它们抄下来。3、思考课后第二题,也可以上网查查资料。课堂反思7课题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难点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等。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我们的约定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2)还有哪句话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3)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1)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2)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处处注重了读,在琅琅的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