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苏教版)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文明的对话学习导言近二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断演进。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性与自由性,还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世俗性与封闭性,都遭遇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入世后,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日益激烈的趋势,我们必须在比较和鉴别中提炼出现实意义,以营造先进文化,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单元就是要我们了解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和渗透。本专题三个板块分别是“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审视传统”板块选取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篇文章,极理性地辨明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认识和沟通”板块择取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各国文明是可以互相交融的,认识文明对话的作用和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拿来与接纳”板块选择了《拿来主义》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两篇文章,进一步阐明了对待文化的态度。板块一审视传统主题导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欣欣向荣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民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审视传统,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角.落()媲.美()烙.印()应.运而生()贬褒.()威慑.()销声匿.迹()筛.选()一蹴.而就()攻讦.()钳.制()刮垢.()蜕.除()得逞.()合拢.()稂.莠()答案:角jiǎo,媲pì,烙lào,应yìnɡ,褒bāo,慑shè,匿nì,筛shāi,蹴cù,讦jié,钳qián,垢ɡòu,蜕tuì,逞chěnɡ,拢lǒnɡ,稂lánɡ。2.辨音烙.饼()应.对()咀嚼.()炮.烙()应.届()咬文嚼.字()负荷.()稽.查()一幢幢.()荷.花()稽.首()影影幢.幢()答案:lào,luò;yìnɡ,yīnɡ;jué,jiáo;hè,hé;jī,qǐ;zhuànɡ,chuánɡ。3.辨形威()(shè)拥()(jǐ)积()(diàn)()影(shè)()身(jī)()放(zhàn)()手()脚(niè)()辈(chái)启()(dìnɡ)攻()(jié)()残守缺(bào)()莠(lánɡ)()灭(jiān)投桃()李(bào)()()(lánɡ)()苑(lànɡ)答案:慑,摄,蹑;挤,跻,侪;淀,绽,碇;讦,歼;抱,报;稂,琅琅,阆。【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稂莠: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比喻坏人。明日黄花:重阳节后的菊花,都将逐渐枯萎,没有什么值得玩赏的了。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销声匿迹:比喻秘密的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也指脱离群众,自命不凡。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轻易地取得成功。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阴私。钳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2.词义辨析景仰敬仰相同点:都有对人尊敬之意。不同点:“景仰”有“佩服、尊敬、仰慕”之意,如“他连声说‘景仰,景仰’”。“敬仰”指尊敬仰慕,如“这位作家备受青年们的敬仰”。不由自主情不自禁二者都有“自己不能控制”的意思,都用于人,常作状语。区别是:“情不自禁”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在“情”,多形容感情激动,如“她情不自禁地握着他的手,把头靠在他的肩上”。“不由自主”没有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它有时可以用来形容震惊、慌张,有时也可以用来形容感情激动,如“他觉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二者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区别是:“不动声色”着重指外部表情,多形容态度镇定,情绪冷静,如“李敬原不动声色地问成瑶:‘你知道华子良是谁吗?’”。“无动于衷”着重指内心活动,有时形容冷酷、感情麻木;有时形容立场坚定、意志坚决。如“刘胡兰听了他的话,无动于衷……”。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二者都有“因循守旧,不想革新,不求进步”的意思。其区别是:“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多指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如“他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宁可把集体搞垮,也不把‘宝座’让给有能力的人去坐”。“固步自封”偏重在停顿,多指不事进取,不求进步,与“裹足不前”“夜郎自大”相近。如“我们反对不问好坏就一概拒绝外来的关门主义和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同时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2.探寻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处理好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现代著名学者庞朴从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入手,对文化遗产去芜存精,让民族精神重放光彩,并在文中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是新时期下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文化传统的理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3.艺术技巧(1)说理全面,论证严密本文讨论的是既不相同又有关联的两种文化意识与现象,为了能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它们,作者先分别从外延及内涵两方面论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再论述二者之于我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传统。这样,从二者各自的特点到共同作用,再到我们应如何对待它们,既由浅入深,论证严密,又说理全面透彻。(2)层次清晰,由浅入深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讨论范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然后用两个部分分别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最后用“财富和包袱”讲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它们。二、三部分为并列关系,二、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又是层进关系。这样的论证结构做到了层次清晰,由浅入深。合作探究1.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两个概念的?探究:作者之所以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主要是为下文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以及如何辩证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奠定基础。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在“文化”与“传统”上。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惯性力量,“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又是包袱。通过这样逐层推进,通俗明了地讲清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含义、特性及影响,使同学们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探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3.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探究: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区别,启示人们要深刻认识传统的重属性,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作为“包袱”的一面,发掘其作为财富的一面,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文苑小憩【美文欣赏】承传活态文化(节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的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是超越时空的。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活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民间活态文化像自然生态一样,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与自然就是一个整体,这正是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巨额的时间白银换来的,用我们漫长古老的农耕文化生活换来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只不过我们还没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着消失。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联系。[赏析]这篇文章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统的问题。它意在唤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