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教学设计表学科名称:语文授课班级:九年4班工作单位:汕头市潮阳区某某中学教师姓名:黄某某章节名称《星星变奏曲》学时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4、珍惜美好生活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学习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教学设计思路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学习者特征分析九年4班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对象征的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很深的的陌生感,因为他们对文化革命的历史不了解,所以很难理解作者那种苦闷、迷惘、失落的心情。另外,对朦胧诗的基本审美特征较难理解。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解决措施:1.多媒体出示有关朦胧诗的产生背景、审美特征、代表诗人等资料。2.结合时代背景,学会一点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3.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解决措施: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3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教学作用使用方式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一、导入新课1.幻灯片出示课题;2.音频:《小星星变奏曲》BB5分钟E二、文学常识介绍幻灯片出示作家简介和朦胧诗的介绍HG7分钟A三、朗读音频:背景音乐II5分钟E四、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感情幻灯片投影要思考的问题GE10分钟A五、理解诗歌的艺术美幻灯片投影要思考的问题GE10分钟A六、总结归纳、作业幻灯片投影总结内容、学生作业JC8分钟A说明:教学作用、使用方式和媒体来源只需在下面查找对应的内容,填写字母即可。1、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2、媒体的使用方式: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3、媒体的来源包括:A.自制B.购入C.库存D.取自××资源库存E.网上下载F.其他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播放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学生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文学常识介绍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以及朦胧诗的有关知识。(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观看,听讲,掌握有关内容。让学生了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朦胧诗的特点,为下面的欣赏做准备。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5三、朗读朗诵: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朗读指导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教师范读强调: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①语速——稍慢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③重音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浓浓的思想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的把握、轻重音的区分)四、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感情放录音,然后让生读诗歌,自由读,个人读,整体感知。(放录音)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理解诗歌的艺术美师投影ppt上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象征手法等的理解。问题: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2、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3、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质疑让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思想感情有深刻的理解。201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6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教师小结: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知识要点;2.要求学生以“雨”为意象,写一首小诗。学生练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填表说明:1、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教学设计表的关键,要详细说明教学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教师和学生具体的活动、设计意图以及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等)。2、“教学评价分析”一栏填写您将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评价的主要指标、权重、等级标准和方法等。3、表格高度如果不够,可以在“页面设置”中将纸张高度调大。教学评价分析总体评价:本课设计严谨,开篇激发兴趣,结束意味深长,充满着浓浓的情感;教材处理得当,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教者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通过“读、思、写、说、背”等方式,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激发了情感;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习效率较高。本课如能以歌曲、画外音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出四节诗的画面,再采用电脑课件等先进的手段进行教学,便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