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综练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栈道/饯行应该/应届方枘圆凿/千补百衲B.恪守/骨骼皈依/瑰丽殊途同归/自出机杼C.窒息/桎梏甲壳/贝壳忝列其中/恬不知耻D.市侩/荟萃粘贴/黏合饮鸩止渴/鸠形鹄面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怎样使新闻报道写得别具一格,克服平铺直叙的缺陷,他不仅从语言的丰富多彩上下功夫,还从文体上探索创新,引人入胜的散文化手法使新闻更加生动、更令人回味。因此书中的每篇作品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无不是有生动活泼的现场感、生动感,有美轮美奂的人物刻画,有如临现场的人物对话,使笔下描写的人物立体地跃然纸上、呼之欲出。A.别具一格B.引人入胜C.美轮美奂D.呼之欲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在教育过程中和教育效果上体现出真正可应用可提高的素质。B.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了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C.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是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而且是经济领域中产品与商品的跨国流动。D.世界公认的著名大家,无论是什么层次什么类型,无不最终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在社会和历史上赢得声誉和地位。4.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因此说,_____。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⑤齐国2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A.④③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C.④③⑤①②D.②③①④⑤。二、文言文阅读。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尧民之病.水者。病:生病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侪:同辈、同类人C.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D.或枕藉..于床。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①乃引客就观之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④名其室曰书巢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A.①⑤⑥B.②④⑥C.③④⑥D.①②⑤7、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译:。②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译:。3三、古诗鉴赏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答:(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答:四、名句名篇默写9.(1)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苏轼《前赤壁赋》)(2)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6)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7)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择死与择生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4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⑨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10.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511.作者为什么认为“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12.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13.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1)屈原择死:(2)司马迁择生:(3)他们择死与择生:六、论述类文本不差钱,就缺朋友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6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15.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16.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联系全文加以概括。7语言表达题:17.请用成语..为下面这幅漫画题名。题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