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缺失现象浅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求索﹡2011-1-$语文天地$-QIUSUO3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缺失现象浅谈钱敏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基本思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然而,思想上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实施的到位。当课堂在非公开课等常态下进行时、当课堂上的预设遭遇生成时,不少教师就会情不自禁地按照惯性、或者暴露出惰性,摇身一变,成为课堂上的主宰,挥舞起手中的指挥棒,操纵着课堂,霸占着阵地,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一、拘泥教案,目无主体语文课上,教师将《诚实与信任》的第4—10自然段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围绕“小红车车主与文章作者在电话里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一问题,自由读文,自主感悟,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其间,一个男同学提出质疑:作者既然对小红车的主人十分信任,为何还要求对方将购物单据寄来,而不是直接让他在电话里说一下呢?教者稍作迟疑,然后回答:购物单据就是购物凭证,你明白了吗?随即,做出手势让学生坐下。很显然,学生的质疑远远超出了教者的预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成,教者出于师道尊严的维护,立刻成了课堂上温柔的主宰,以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堵住了学生的嘴。殊不知,当教者的课堂教学被框定在预先设计的程序与步骤之中时,教者便失去了自我,成了一个“空心人”;当教者以课堂霸主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泯灭的是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求异思维的发展,扼杀的是学生主体精神的萌芽,学生就成了“伪主体”。二、装点门面,架空主体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注入了生机活力,沉闷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众多热闹的课堂其实只是把一个个琐碎的问题串联,再由师生一问一答、你来我往地演绎。学生看似参与了课堂,开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其实他们只不过像陀螺一样,按照老师设计好的问题、模式、步骤亦步亦趋地“跟转”而已,思维不活跃,思考不深入,回答不系统,更可能缺少鲜活的个性语言。新理念之下的课堂要求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便成了课堂上十分常用的方式。可是,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教者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组成合作组展开讨论,短短几分钟后便鸣鼓收兵,草草收场,最后由学习求索﹡2011-1-$语文天地$-QIUSUO4好、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汇报或展示。试问:游离在讨论之外的学生主体性何在?短暂的几分钟,又如何能让每位学生在自主思考有所得后进行分享与探究?三、追求热闹,放纵主体一节多音字的专项复习课上,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个多音字接力的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完成的快!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接力开始了。顿时教师里炸开了锅,呐喊助威声一片,有的拍起桌子,有的边叫边跳,有的下位围在正在完成的学生身边,更有甚者夺过了别人手中的笔代替完成,整个课堂处于一种严重失控、混乱无序的状态。教者设计这个环节的初衷是好的,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游戏的形式来巩固、反馈。可是,游戏有游戏的规则,特别是置于语文课堂上的游戏,教者“主导”的角色一定要充分扮演好,既要能放得开,更要能收得回,否则过于放纵主体后,无序的状态必然带来活动的低效,更会因为学生的过度亢奋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以上是语文课堂上一些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现象的列举,其实主体缺失的表现多种多样。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即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确认学生主体地位,才能理清师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流与心灵契会,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同享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不期而至的精彩刘丽萍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个练习,编者将“月”、“林”、“森”、“鹿”、“龟”的古文字变成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要求猜出这些字并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此题巧妙地将迷人的汉字文化藏于其间,读来生动有趣。备课时我细细揣摩,编什么故事呢?“月亮”、“森林”、“小鹿”、“乌龟”,就这几个简单的事物在孩子们心中究竟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又会编出什么精彩的故事,我实在没有太大的奢望。第二天的语文课上,不出我所料,求索﹡2011-1-$语文天地$-QIUSUO5学生们对这幅文字图很感兴趣。到了编故事环节了,我先让他们思考五分钟,看着他们一个个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在担心:要是他们都编得千篇一律怎么引导?五分钟没到,一些小手举了起来,而且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开始交流了,高思宇第一个发言:一天,一只贪玩的小乌龟不小心误入了森林,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眼看天渐渐黑了,小乌龟吓得哭了起来。一只回家的小鹿刚好路过,看见小乌龟在哭就低下头来问:“小乌龟,你怎么了?”小乌龟哭哭啼啼地说:“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鹿说:“别哭、别哭,我送你回家。”说着小鹿蹲下来让小乌龟爬到它的背上,然后就飞奔起来。它们很快就穿过了森林,来到一条小河边,乌龟妈妈正站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着小乌龟。当妈妈看见小乌龟平安地回来了,连忙对小鹿说:“太感谢你了。”小鹿说:“没关系。”就这样,在月光的照耀下乌龟妈妈和小乌龟送走了小鹿。高思宇的故事编得十分流畅,但故事情节有些走老套路的现象,我期待着新奇的故事出现。扫视教室一周,见莫平凡一副亟不可待的样子。她是我们班阅读量最大的孩子。只见她一站起来就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在一片古老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善良可爱的小动物。一天晚上,明亮的月光普照着大地,小龟贝皮对小鹿奔文说:“你好,奔文哥哥,我想坐在你的背上,感受一下奔跑的感觉,你可以带我尝试一下吗?”奔文说:“当然可以了,我正想围着森林跑一圈呢,你就坐到我背上一起跑吧,贝皮。”“呼——呼——”奔文飞快地跑起来,贝皮觉得眼前出现了无数个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贝皮大声叫道:“奔文哥哥,奔文哥哥,你跑慢点儿,这也太快了,我可受不了。”奔文边跑边说:“别叫,别叫,就因为你在上面,所以,我才跑得这么慢,你再叫,我可就加快速度了。”贝皮连忙说:“好,好,好,我不叫,你只要别加快速度就行。”可是,贝皮又害怕地尖叫了起来。奔文哈哈大笑:“不快,不快,等把这一圈跑完了再说。”终于,一圈儿跑完了,小乌龟急急忙忙地爬下来,它吐了吐舌头说:“吓死我了,原来奔跑的感觉这么可怕呀!我下次说什么也不敢坐了。”小鹿听了,笑得前俯后仰。月亮听了,也笑了起来,它的光更加亮了。小姑娘讲得声情并茂,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我也被故事中的快乐感染了,心里莫名地升腾起这样一种感觉:只有孩子才能编出这样天真烂漫的故事来。莫平凡的故事讲得太精彩了,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男孩子沈庭恺也坐不住了:中秋节的夜晚,月亮如一面银镜又大又圆。可森林里的树叶太茂密了,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小乌龟在丛林里等候它的好朋友小鹿,因为几天前小鹿约小乌龟今天一起去看月亮。忽然,一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出现在小乌龟面前,只见小鹿飞奔而来,“你的速度真惊人!”小乌龟吸了口凉气说。小鹿说:“没什么,奔跑是我们鹿家族的强项嘛。”求索﹡2011-1-$语文天地$-QIUSUO6“可惜树叶把月亮挡住了,看不见月亮。”小乌龟为难了。小鹿脑筋动得快,一会儿就想出主意,它对小乌龟说:“我用角把树叶拨开就能看见月亮了。”小鹿一说完就行动起来。过了几分钟,树叶被移开了,皎洁的月光从缝隙中透出来。“总算可以看到月亮了。”小鹿满头大汗地说。可小乌龟太矮了,看不见月亮。小鹿只好蹲下来让小乌龟爬到它的背上,再站起来,小乌龟就可以看到月亮了。小乌龟一见月亮就高兴地欢呼起来:“哇!好漂亮呀!”小鹿看着看着便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好奇特的想象!也许是有了他们的带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张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接下来的故事一个个生动有趣,新颖独特。这份不期而至的精彩让我激动得心潮澎湃。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是什么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收获了今天的这份精彩?忆往日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顿悟出两点:一、呵护童心,回归儿童本真人生的源头在童年,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与生俱来拥有探究、向往新知的天性本能,对于表达有着自发的好奇与热情。当成年人以理性至上的眼光打量世界的时候,映现在儿童眼睛里的这个世界却是另一番模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幅画,题目是《蜜蜂为什么追小熊》。小女孩让爸爸妈妈猜猜这些小蜜蜂为什么要追小熊。大人们猜小熊偷吃了蜂蜜、小熊踩坏了花丛……小女孩撅着嘴说:“你们别把小熊想得这么坏好不好?那是因为小熊的裙子像花丛!”可见,万物在孩子们心里自有怎样一幅美好的画卷。面对童心,我们唯有小心翼翼地去呵护,才能让孩子活得像个孩子。莫平凡的小鹿和小乌龟的的故事里没有任何道德教化及知识教育,但从这样的故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来自孩子心底的那份快乐、那份纯真。要保护孩子的童心,教师自己也要有一颗童心,因为只有给孩子自由想象的动力,你才会走进那活泼清朗的儿童世界。二、阅读奠基,开启文学宝库童年状态正是童话状态,儿童的生命世界与童话世界同构对应。作为孩子们童年知识的启蒙者,我们有义务为他们选择美好的童话,用其引人的故事情节、美丽的童话形象、美妙的幻想引领他们走进奇妙的童话王国。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以此为源头,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引领孩子们开启儿童文学宝库。这样课内外结合,激发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打开儿童阅读的视野,提升儿童的素养。正因为有了平日里阅读的积累,一幅简单的图画才会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鲜活而灵动。此时的他们早已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游在明丽多彩的童话世界里,自然编起故事来就会像“呼吸一样自在”。梅子涵说:“童话牵着日子的手,生命就很像童话了。”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牵着童话的手,幸福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求索﹡2011-1-$语文天地$-QIUSUO7找准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徐洪今年世博会,笔者有幸参观了部分展馆,美国馆展示的的三段视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传递给世界的就是美国人的思想文化核心——勤劳、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这使笔者对创新教育有了再一次的思考。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指个体化的创新。它更多的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语言材料的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此文试结合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尝试紧扣课文特点,找准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教材内容处教材中有创新性的人、物、事,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宇宙之王”霍金,其不断探索的精神成就了他的非凡。詹天佑创新性的设计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成为我国杰出的工程师。(《钱学森》、《轮椅上的霍金》、《詹天佑》)学生从这三位在世界都有影响的创新型人才的行为、思想、精神上受到影响。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可以从这些人物的事迹入手,让学生感受创新探索所带来的成功,用他们的精神品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激发小学生内心的创新欲望,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2.内容模糊处教材中有些文章当中会有些字、词、句的意思是含糊不清的,这些内容没有确切的明示,无法在教材中找到准确的答案或合理的解释,具有此类特点的文本,我们准许孩子有自己合理的解读。《小草和大树》一文中“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中“节衣缩食”“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收缩”,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