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第4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一、说话要符合规则我们平常说话,往往脱口而出,除了在特殊场合需要斟酌字句以外,一般不会在说话以前完考虑这么说合不合规则。那么,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没有规则呢?如果说有,你怎么证明这种规则呢?这可以从人们用外族语(假定他们还没有学到家)说话时结结巴巴的费劲样子得到证明。他们不但说话困难,而且常常出错。我们不妨举一些外国学生使用汉语时出错的例子:(1)太阳升起在浩荡的平原上。(2)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制造农业机械化的道路。(3)在参观期间发生的个人感动的美丽事情层出不穷。(4)其实对这一点我也以前不十分清楚。(5)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6)我看书的入神时,不时门开了,好几个同学进来。我们汉族人听到或者读到这些句子,都会感到别扭,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国话。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我们心底里有一种“像”中国话的“像”的标准,并且会根据这种标准去修改上面的各个句子。比方说,“浩荡”一般见于“浩荡的队伍”“东风浩荡”等说法,不能说“浩荡的平原”,“平原”只能说“广阔”“一望无际”等。“农业机械”可以制造,而“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不能“制造”,只能“开辟”。“事情”不说“美丽”,只说“生动”,年龄比较大的人还会批评说,“层出不穷”指不好的事,这里要改成“举不胜举”“真是说不完”之类的说法。这些可以说是用词不当,词的意义之间的配合不合适。从第四句开始,牵涉到词序、虚词,问题比较复杂一些。例(4)的“也”要挪到“以前”的后面;例(5)的“尽管”意味着天已经塌下来,要改成“即使”或者“就是”;例(6)里“的”(得)必须紧跟动词(“看得”“看书看得”),下半句可改成“不时有同学开门进来”,因为“不时”和“了”在时态上不能相配。经过这样的修改,上面所引的那些句子都“像”中国话了。从这里可以看到,语言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违背这种规则,就会使对方感到别扭甚至产生误会。在上面的六个例子中,头三句主要是用词不当,后三句涉及造句的语法规则。这一章只讲语法规则。用词造句的规则潜存在每个人的脑子里,通过说话表现出来。奇怪的是,这些规则每个人运用起来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但大多数人只知道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换句话说,每个人对本族语言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加以认识。语法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人们心知其意而难以言状的规则整理出来,好让人们自觉地运用。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言学家的任务只是归纳、整理客观存在的规则,选择恰当的方式把它们描写出来。语言的结构非常复杂,所以语言学家的任务很艰巨。如果拿地球来作比喻,现在能够说得清楚的,只是语言的“地表”层的规则。语言学家正在探索语言的“地幔”层的奥秘,希望最终能够达到“地心”。这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二、语法规则听一种陌生的语言,意思固然不懂,声音也是混沌一串,分辨不清。汉族人常用“叽哩咕噜”“叽叽呱呱”描绘外族人说话,欧洲人则称野蛮人为“哑巴”,因为他们说话咿呀难辨。但当人们听到自己懂得的语言时,仿佛收音机一下子从噪音调到了正在播音的电台,一切都变得明白而且亲切起来。听懂一句话,首先意味着知道哪一段音和什么意义结合成一个语言符号,接着又是哪一段音和什么意义结合成一个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能够把一句话切分成一个个有明确界限的片段。把句子划分成一个个片段,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包含着复杂的替换过程。“我看书”的“书”可以用“电影”替换,变成“我看电影”,那“书”就是一个有明确界限的片段。在一种陌生的语言里,替换得对不对,可能一时没有把握,这就得看替换后的句子还能不能成立,被替换下来的那个片段能不能以同样的意义在别的地方重复使用。如果都行,那么这样的替换就是正确的。例如上述的例子可作如下的替换:我看书电影小说画展红叶“我”与“看”也可以作同样的替换。被替换下来的片段叫做语法单位,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一般所说的词。通过替换,一方面可以找出语法单位,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语法单位活动的位置,有了这两个立足点,就能逐步找出语法规则来。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说话不能只说一个词儿。词儿和饲儿连起来变成话,得服从组合规则。比方汉语的“我买书”不能说成“书买我”,在特定环境下虽然也可以说“买我书”“书我买”,但是跟“我买书”的意思不一样。哪个词儿在前,哪个词儿在后,这里就有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管着。说话也不能只说一句话。上面这条规则不能只管“我买书”一个句子,它要管一大片句子。比方“我写字”‘他开车”“小王打扫屋子”,都是按照“我买书”的组合规则说出来的。这条规则提出了三个可替换的位置,只要用适当的词儿把某一位置上的词替换下来,就能造出一个新的句子。可是每个位置上能用什么词去替换,除了意思要配得拢以外,在语法上还有聚合规则管着。语法上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中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如果用来替换的不是从这个聚合里选出的词,句子也不能成立。比方在“我买书”里“我”的位置换上“种”,“买”的位置换上“花儿”,“书”的位置上换上“低”,组成“种花儿低”,就不成话。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现象时总结出来的规则。这两类规则互相依存。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到这个仓库中去选用合适的单位。从聚合中选出的单位如何组成句子,需要服从组合的规则,或者说,根据语法的组合规则构成的语句犹如把仓库中的各种零件按照图纸组装起来的构件,是一种用词语组织起来的成品,使语言有效地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当然,潜存在脑子中的聚合归根结蒂也是从话语中归纳出来的。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外语学习中的“句型”和“替换”练习正是按照组合和聚合互相结合的造句原理设计的。三、语法单位任何规则都是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则也是一样,离不开具体的语法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全面研究各种语法规则以前,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语法单位。语法单位都是在语句中活动的。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我买书。我买一本书。我买一本有趣的书。我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这里,“书”“一本书”“一本有趣的书”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买一本有趣的书”“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在同一位置上也可以互相替换,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单位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同,都是语法单位。句子是这些语法单位的活动舞台,它本身也是一种语法单位。可见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组、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大单位都是由小单位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句子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时候至少得说一句话,这样才能把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所以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句子以上就是段落和整篇话语了。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句子为止。交际中能用来对话的片段,不管多么短,都算一个句子。最短的句子可以只有一个词,例如“谁?”——“我。”至于句子的长度在理论上则可以说是无限的(参看第一章第一节)。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调。说话中任何带有一个完整语调的片段都是句子。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简称句型。陈述句是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祈使句是向对方发出请求或命令,疑问句是对所述的事情表示疑问,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一般说来,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语调在句末是下降的,而疑问句的语调则是上升的。学习外语的口语,语调最难掌握,语调不对,尽管每个同的发音都比较准确,听起来还是“不是味儿”,有时甚至还会把意思弄错。词组顾名思义,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一个句子里的词组必须属于句子的一个分段,跨段的词不能组成词组。比方“英语专业的新同学都学过英语”这句话,我们自然地分为“英语专业的新同学”和“都学过英语”两段,它们就是句子里的两个词组。再往下分,“英语专业的”“英语专业”“新同学”“都学过英语”“都学过”“学过”也都是词组。但是“新同学都学过英语”“新同学都学过”却不是这句话里面的词组,因为它们是跨段的(参看本章第二节“组合的层次性”)。句子里的绝大部分词组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的组合。这种词组,人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交际有需要,马上就能按照语法规则把有关的词组织起来,所以我们称之为自由词组。前面提到过的词组都是自由词组。语言中也有不少必须完整地记住的词的固定的组合,这类词组叫做固定词组,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大学”等。成语是固定词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或寓言的概括(前者如“四面楚歌”,后者如“狐假虎威”),古籍中的警句(如“剑拔弩张”),民间口头流传的词语(如“换汤不换药”)等等。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它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词完全一样。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一般人都朦胧地知道词是什么,可是要对词下一个严格的科学的定义却很困难。我们说,词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个定义强调“独立运用”和“最小”两层意思,用意是要把词既同小于它的语素分开,又同大于它的词组分开。所谓独立运用,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扩展,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比方现代汉语中的“朋友”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地挪来挪去,组成“朋友来了”“去看朋友”“老朋友”“朋友的书”“亲戚和朋友”等等,符合独立运用的条件。“朋友”里面的“朋”和“友”不能独立运用,就不符合这个条件。另一方面,“老朋友”也能独立运用,组成“老朋友来了”“去看老朋友”“交情深的老朋友”“老朋友的书”“老同志和老朋友”等等。但是“老朋友”不是最小的单位,我们可以在“老”和“朋友”中间插进一个成分去,比方说“的”,变成“老的朋友”,而且“老的朋友”和“老朋友”意义上有联系,这说明“老朋友”不是最小的单位。经过这番分析,我们看出“朋友”是现代汉语里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一个词。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顾名思义,实词有实在的意义,它储存着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成果。语言里面绝大多数的词都是实词。实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有许多还能够单说,单独回答问题。虚词是意义比较虚的词,它能帮助造句,但一般不能单说,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例如“和、或者、因为、所以、对于、在、的、了、吗、呢”等等,都是汉语里的虚词。它们为数不多,但是出现的频率高,起着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词在语言系统中处于枢纽的地位,讲语法的书,大多把它作为分析语法结构的一种最重要的语法单位。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做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这些现象都说明词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性。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汉语来说,大抵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玻璃”“葡萄”等等,因为“玻”“璃”“葡”“萄”单独都没有意义。词由语素构成,例如“火”这个词由“火”一个语素构成,“朋友”这个词由“朋”和“友”两个语素构成。同一个语素在组合时可能发生语音的变化,例如英语表示复数的语素(拼写上写作s)有三种形式:/s/(books),/z/(dogs),/iz/(benches),使用哪一种形式,取决于语音条件。(参看“音位的组合”一节)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