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师范学院2013级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编者:南山陶醉2014-07-04(宁师研究生公寓)1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点填空题1、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2、抒情是从古希腊文“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3、文艺的学三大分支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4、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是西方视域多,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少。5、文学活动四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6、中国古典抒情诗歌具有“诗言志”传统。7、叙事与抒情是创造文学作品的两大话语活动。8、叙事中的“故事”是被讲述者组织成完整有序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9、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0、叙事即“序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1、抒情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发展为意指一种偏向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12、文学风格三因素是指种族、环境、时代。13、“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这是个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个情节。14、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时代。简答题1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达了怎样的文学主张?答: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2尽相同。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艺术品,他的艺术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它的理解大不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艺术品本色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在文学里其实表达了“读者对作家的作品具有再创造的功能”的主张。16、简述文学批评的几次转向。答:第一次:以作家为中心直到19世纪,注重考查作家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传记,暗示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例如“海明威小说研读”,《红楼梦》释读;第二次是以作品为中心,作品中心的文学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第三次是以读者为中心,重在揭示读者的积极意义:填空、对话、未定点等,如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象征性的丰富内涵和思考空间)17、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即:排除作品之外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对于作品字斟句酌的分析。文本细读则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3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18.举例说明抒情与渲泄的关系。抒情和宣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抒情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而宣泄只是本能的释放,没有文学素养和礼仪道德上的约束。例如,一个人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他宣泄的方式可能是痛苦、或是伺机报复等,而抒情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的支配下的理性而自然的情感流露。具体而言抒情具有以下特点:①既是情感的释放有事情感的构造;②要求审美价值;③抒情一方面受到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例如: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梦里温存的微妙体验。19、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是什么?4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过的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塑造成艺术形象,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显然,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和实际生活不很相同或很不相同.这种不同,反映在真实性的问题上,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生活中真正发生过的事,若原封不动照实写入作品之中,人们仅会觉得虚假,不可信.有些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到了作品中,人们反而觉得可信。这就说明,在生活与艺术这两个不同领域中,是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真实的.20、文学的功能有哪些?总体而言关于文学的功能具有以下共识:①认识功能:文学作品往往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和个人体验或历史文化事件之上,因而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作者、认识人生现象、人生哲理、社会变化和历史意义等,因而说文学具有认识功能;②教育功能: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描写并不是纯客观的,它灌注着作家主观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主客观相结合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审美的趣味显示着作者对生活现象的好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褒贬态度,从而形成一种审美评价。这种审美评价往往为读者在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所接受,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陶冶着他们的心灵,这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感情活动,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感情教育。③审美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现象的艺术抒写,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成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显示出一种激动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动人以情,使其获得5审美感受和理性的满足。21、电子时代文学的处境如何?海德格尔认为: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时代”。文字图像的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向文字发起了挑战,文学作品倾向于功利化,传统文学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即大众文学精英文学,2011年6月“网络批评提出来”,原因是读图时代的网络文学基本处在了娱乐消遣的层面,文学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22、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般而言,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学与历史;文史哲不分,(中国历史传记《左转》),《春秋》,《史记》,文学与历史的界限模糊;②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宗教在形象思维的想象性和以人为本原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二者之间由于紧密联系从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在宗教教经的文学性上和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上都有明显体现;而文学与宗教如此源远流长、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归于两者的终极价值目标的趋同性:③文学与民族:何谓文学的民族性?一定民族的文学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基本属性、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等文学风格,“文学民族性”,如寻根文学;文学的民族性格反思;④文学与地域: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⑤文学与道德:道德评价也是视文学为人生的批评方式。在道德评价模式中,文学是一件高尚而具有严肃性的事情。这里,批评的重点不是形式而是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要真切地描写人及人的社会生活就必须要反映社会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面貌;文学作品是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容也就体现着作家的倾向;文学作品供人阅读,潜移默化,容易形成读者的自我6意识。23、抒情的特征是什么。答:(一)抒情与现实不同: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能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其次,情感反映了主题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世界的放映具有主观性;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二)抒情与宣泄不同:抒情既是情感的构造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要有审美价值,抒情一方面受到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24、近些年文学研究论文排名靠前的高频词汇有哪些?近些年文学研究论文排名靠前的高频词汇——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文化研究、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生态文化、媒介批评、网络文化等,几乎都是来自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外的领域。全球化是指:语言互通和不断的交流,促进了文学样式的不断交流,推进了全球化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借鉴和吸收,推进了全球化。现代性是指:什么是文学的现代性呢?马歇尔·伯曼说“现代性是一种生命体验模式——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人、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与危险的体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滚滚潮流席卷之下,生命体验彻底告别了传统生活中那种温情的、古典的模式,而被万花筒般的新事物击成碎片。一方面,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处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集体观念又被迅速地解构,7分裂成无数的个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决裂,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抦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文化消费是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媒介批评:所谓媒介文化就是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8总体文化系统中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一个亚文化系统,但其发展趋势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媒介文化是当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关切的热点。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25、大学转型期的文学教育应走向何处?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多元化发展和多学科的交叉以及经济市场的调节与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学创作乃至大学的文化教育正在接收着考验与挑战,大学中文专业的文化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特别是国家要求高校积极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文学教育应该走向何处,这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结合当下的文学发展的状况与社会背景,我们应该至少可尝试以下道路:①大学的文学教育应该坚持“雅境”即秉持文学创作本来的面貌,反应生活现实,提倡文学的陶冶和道德教育功能;②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文学的娱乐性也不能予以否定,在文学的教育中提倡学生创新与发展,但是不能脱离文化的人格范畴和品德教育范畴;③提倡文学教育的生态性和民族性,即就是突出地方院校的文化特色,例如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④文学教育与影视传媒相链接,通过影视传媒的力量让本土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得到交流与发展,即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文化教育体系的个性与完善。26、文学的功能是什么?9答:文学的作用是精神的。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作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