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16年来最重要演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十六年来最重要的读经演讲王财贵教授讲于2010年1月2日地点:台中教育大学第一次读经倡导员培训会记录:木木同学男(很大声):起立!(大家笑)敬礼!同学们:老---师---好!请坐!(大家笑)教授:这是特别礼遇。(笑,大家笑)......有一个禅师说法,他的讲台上一定要摆一瓶花,后来,那个服侍他的小和尚,听法也听多了,有一次小和尚就故意不摆花。禅师一上台说:今天怎么没有花?没有花不说了!小和尚就得到机会了,说,师傅不是告诉我们说要不执着吗?师傅怎么那么执着一定要花?师傅就跟他说:你为什么执着于不执着?(笑)所以,我一定要有花。(大家笑)。大家不要笑我执着,因为你不可以执着于不执着。好,我很谢谢高教授,他让出时间来让我讲一讲,那其实我为什么要谢谢他呢?因为我是很喜欢讲的,(大家笑),所以,昨天大家要谢谢我,让出四个小时让大家做自我介绍,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讲......(大家笑),太喜欢讲了,以后你们就来一直讲,乃至于可以讲一辈子噢,推广读经就不遗余力了。好,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原理就是基本的意思,所以,原理就是基本原理,那我讲话常常啰里啰嗦的,其实“原理”那个“原”呐,就是“推原其实”,推到那个源头叫做“原”,(教授在板书),这样子是一个峭壁,很高的地方,为什么知道这里是很高的地方呢?因为如果这里站一个人,这里又站一个人,怎么样?噢,所以,很高的地方是危险的,高高的地方是石头啊,石头里边有裂缝,从裂缝跑出水来,这个叫什么?(大家说:原),中间这个叫什么?(大家说:泉),所以,泉跟原是同一个意思,那后来这个字被引申为“原来”,什么叫原来呢?因为是“最初”,水流的最初,叫做原,“原来”。因为它很高,那高的地方比较有泉水,所以叫做高原,高的地方比较平坦,叫平原,等等等等。这个意思就引申出去,引申出去,原头的原就不见了,就被假借,再加一个水,这个叫什么?(大家说:源),所以这是一个错字,错字的意思就是本来不应该这样写,因为没有两个水呀,不必两个水呀,所以这个是后起字,这个叫做转注,所以说“原”就是“源头”,“原理”2呢,就是“最原出的道理”,最原出的道理叫做基本的道理,叫基本原理,所以我们这个题目叫做:读经的原理。那我刚才说了,这题目叫做读经的基本原理,这就是讲话的啰嗦,但是讲一个原理,一般人也不一定了解这就是最初的道理、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就加一个基本原理,这样也没有错。好,今天我们讲一个读经的原理。那读经的原理“原”到什么地方呢?首先我们说读经要“推原”,那怎么推呢?如果说读经是一种教育,我们就要推原这种教育,我们要从教育来思考读经问题,假如不从教育思考读经问题呢,那么读经就不能够成为教育的其中一种理论,如果能够推原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中出发,那他就是站在教育的意义当中,他适合于教育的意义,读经就可以成为一种教育,叫读经教育。再来,如果他是从教育的最核心处,最根源处,刚才说,就是基本原理了,从教育的基本的原则的那个地方,而开出读经,那读经这种教育,就是切合于教育的一种方式,那么,越从他的核心处出发,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质,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就可以开出良好的教育的模式,就可以开出良好的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理论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展开来是一个广阔的内涵,做教育不一定要合乎教育的本质,但是我们也可以合乎教育的本质,那么如果不合乎教育的本质呢,就是教育的外围,外围也是有效的,外围叫做末,本质叫做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本为先,末为后,本为终,末为始,不是本为始,末为终啊,是本为终,末为始,所以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以终是配合本的,始是配合末的,那么,假如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部份,从核心的原则出发,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本质,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的理论应该就是最高的教育理论。那刚才说我们可以去看看人类所发展出来的教育理论,其实说教育理论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如果去读教育的书、教育史、教育哲学,我们说某某人是教育家,他有什么教育观念,有很多的硕士博士论文写某某人的教育学说,其实,真正地被人所研究的,大部份的人都不是为了教育而来建立教育的理论,他也不是为了来建立教育的理论,而被称为教育家,比如说苏格拉底,讲西方的教育史一定讲苏格拉底,甚至从苏格拉底开始,请问苏格拉底他是不是为了建立教育理论来成立他的教育学说?孔子是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教育家,所以教育这个东西呀,跟人生非常切近,所以,凡是对人生有体悟的,他必定有一套的教育方法可以让我们去整理出来,去抽取出来。那这几句话就要来看一看了,就要来看一看所谓的教育本质,应该设定在哪个地方?那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教育本质出发,来成立一个教育理论,来检查其它的教育理论,或者跟其它的3教育理论比较,看看这些所有的教育理论哪些是合乎本质的,哪些是不从本质出发的,不从本质出发,我们刚才说过,我们没有说他是不对,没有说他是不好,没有说它是没有用,但是它是枝微末节,枝微末节也有用,所以,我们要看看现在的教育,然后看看读经是在教育的本质处还是在教育的外围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读经教育做为一个教育的活动,它的意义所在。那么要谈到教育,刚才说,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呢?谁把握到教育的本质了呢?那么这些所谓的圣贤人物他们都号称为教育家,为什么他们号称为教育家呢?他们不是为教育而教育、建立教育理论,但他们自然会做教育,可见这个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呢?所以我们要推原教育,推这个原嘛,我们要往源头溯,追溯教育的源头是什么呢?是人。我们教育人,为什么要教育人?因为要让他成人,就是因为对于成人的观念的不同,而对于教育有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观念,所以就开出教育的这些实践,所以我今天要讲读经教育的原理,我把我历来所讲的读经教育的这些道理的部份,今天我把它做一个总整理,昨天有人说对我的演讲要做总整理,分成几大块,那我对有关于读经教育的原理的说明,把它分成几个部份,就是: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五特质。“一的二性”是属于人的,人的什么呢?人性,所以我常说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要把人性开发出来,要了解人性,我用“一的”跟“二性”来了解人性,人性开发出来以后,就有“三原则”,这是从教育上说的,教育的三个原则,依照原则去实际地操作,就有“四法印”,我们不要叫法印,法印不好,法印一般还要解释,就叫“四标准”,操作的标准。实施的原则、操作的标准,就是四标准。然后再讲,这样子做法有几个特性,跟别的教育理论有不同的特性,叫做五特质,我今天用一二三四五来讲读经的原理。所以“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有人说出来了,有人说不出来,那么现代人能够说出来的,或许古人也曾经说过,尤其像中国这种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到现在才去吸取西4方的人与自然的合谐、人与人的合谐、人与社会的合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讲得多么美妙,这有什么美妙呢?这本来如此。那中庸讲的比较优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西方人讲人与宇宙的和谐,还不能够讲与天地参,还不能够讲到这里,他还是把天地当做外在的,外在的对象,那么其实中国的智慧是内外相及,物我一体,那么西方人是达不到的。好,我们如果讲人性,就是能尽其性,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己尽其性:自我教育;使人人都能尽其性,这是圣人的期待。那我们对教育也要有这种高度的目的,要不然你的教育往哪里走呢?现在各位请你自己问一下,九年一贯的这些计划,你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存在?甚至拿我们整个教育部,他们的教育的宗旨来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是不是倾向于这样的目的?倾向性有多强烈?有多准确?你就可以断定出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教育能不能办好。如果连这个目的都失去了,你这个“的”,“的”的意思就是箭把,叫“的”,那你射箭一定要射中红心呐,你若射歪了,连箭把都没射到。所以要把握这个“的”。一的二性,我们一直说人性人性,我们要开发人性,有人会说,人性在哪里?这叫一个大概念,大的概念康德叫做“范畴”,虽然这个范畴还不至于像康德说的那么大,但这确实是含蕴很深很广的一个概念、一个观念、一个词语:人性。一讲人性,没有人敢反对,像这样讲也等于是空话,所以大话常常等于空话,大话要实实在在有你的真实的学问跟你的德性来注入,这个大话才是真实的,要不然大话是空话。大话人人会说,你可以这样讲人性,所以我们怎么了解人性?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那么对于人性的内容我认为有两个性质,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你这样规定一个“天命之谓性”叫人性,这也是大话空话,没有意义,就好像人从哪里来?天地从哪里来?上帝造的:这是空话,没有意义。那现在我们对人性要有一个了解必须给予一个意义,这个意义不容易给,也可以各人有各人的给法,但是我今天用一个比较不会令人辩论的,这个叫做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这或许是一条路,从人性的内涵不一定尽了人性的全部。人性的内涵从哪里讲呢?从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来说人性的内涵。这样子能够说,人类已5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不过也八九不离十了,虽不中不远矣。那怎么把握呢?我们从人类的文化的发展,人类发展到现在,有多少文化成绩?我们把这些文化成绩归属于人性的表现,于是我们从人性的表现来了解人性,那人性的表现有什么呢?我们说文化的全面性,人性表现的全面性,文化的全面性,我们教育不知道人性在哪里,我们或许有一个向往,但是不能准确的,你很难把握的,但是我们把握人类的文化的全面性,大概就可以比较帖近人性,那么人类文化的全面性在哪里呢?这个其实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老师,大概多多少少都能够把握人类文化的全面性,于是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希望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怎么样的孩子呢?我们说是:品学兼优!品学兼优大概就是一个人性的全面性的表现了,这一个词语非常浅近,但是含义非常深远,我们把它讲得太滑了、太顺了,觉得品学兼优是平常事,这不是平常事啊,你品怎么优,你学怎么优,这个品学要兼优,几乎要达到《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叫品,“在亲民”,这叫学,这个“品”跟“学”都要止于至善,这样叫做兼优,你说“品学兼优”不是就尽了人的之所以“成人”的一切了吗?所以从这些浅近的话就可以了解,假如浅近的话我们了解的不过瘾,那我们就可更深一点,我们从哪里了解呢?我们这个时代是大时代,至少是文化的大时代,也是人类命运的大时代,因为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