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预设与达成的诊断王忠华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311100摘要: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评价标准,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科学地确立、编制教学目标,并分解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他要求观察者带者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象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关键词:课堂观察目标达成观察量表反思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课前会议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而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研讨。本次课堂观察的观察点是《化学电源的构造和原理》的目标达成。课前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其一是对课程标准、省学科指导意见、教材、学生情况的综合分析,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其二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怎样设计我的课堂教学。其三是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对课程标准、省学科指导意见、教材、学生情况的综合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电源,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第二课时。在这节课的后面是电解原理的介绍。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是这样讲的:……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知道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能根据已知的电池总反应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根据新教材的体系,知识是以螺旋式上升来呈现的。高一、高二都学习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显然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化学电源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在高一时是不作要求的。本届学生高一时已学过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关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学生也有所接触,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加之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所以基本上以授新课的形式来上本节课。对于本班的学困生、学优生情况,我会发张座位表给每位老师,在上面标出有关的情况(学困生用★标出,学优生用☆标出)。各方面综合考虑后,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电源的种类,使用方法和回收方法。二是了解干电池的构造,并对照原电池装置认识各个成分、分析其作用。三是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正负极发生反应的物质以及正确的书写电极反应式。(2)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怎样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2008年学会论文化学学科环节一:认识化学电源,有三个步骤。首先是新课导入(利用水果电池),然后是学生课后收集的各种电池的展示,最后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分类归纳。环节二:了解干电池的构造与原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及干电池的解剖图,将化学电池(干电池)与学生课堂中所学的原电池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差别。给出普通锌锰干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的剖面图,学生找构造上的差异,思考碱性电池与酸性电池的区别,体会现在大量使用碱性电池的优点。环节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这是本节课知识目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以下步骤加以突破。首先学生自己书写电极反应式(让学生出错),教师展示学生的错误,利用学生的错误,讲评、总结,归纳出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基本方法及技巧,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再次进行点评,矫正。环节四: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这是促成本节课情感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观看自拍录像,数据展示,录像中问题的回答来倡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注意电池的回收。(3)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知识目标有二个,了解电池的构造;能根据已知的电池总反应式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对于第一个目标是否达成,主要是在观看电池解剖录像后,通过学生叙述碱性电池的构造的情况来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而第二个目标是否达成,主要是看学生所做的二个练习情况。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主要是渗透在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如学生观看电池回收的录像,学生展示收集的电池等等,都对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真实的记录,如实的反馈---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课中观察活动中观察者要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定性的(语言描述),也可以是定量的(表格统计),但不管哪一种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应该尽可能的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小组一:观察的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情况,研究的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下表中是观察到的有关数据:学生回答方式频次无应答2集体齐答7自由答5个别回答14讨论汇报2教师理答方式频次打断或代答7不理睬或批评1重复答案8追问12鼓励称赞8问题本身频次指向明确22模糊0层次识记16综合分析6评价0本次观察采用以下量表进行观察与记录,从课堂观察点的设置来看,是属于教师教学·对话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故本量表的主体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并结合问题本身的层次性与指向性来讨论提问的效度。在课堂观察后,按量表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上所示:从教学设计来看,本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①认识化学电源、②了解干电池的构造和原理、③书写电极反应式、④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回收。从教学设计来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各个教学环节侧重点不同。第①、④两个教学环节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第④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指导怎么处理废旧电池,并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很大的帮助。第②、③两个教学环节则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原电池结构和书写电极方程式的能力,还加强了学法指导,即重视了学生对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上述教学环节是在教师提问下开展的,教师的精心设问为较理想的完成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从最后的统计分析可知,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无应答”的两处也只是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冷场”,一处是开始问谁生日,一处是废旧电池该放在哪。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按照布鲁姆目标分数说,提问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的问题,其中有关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思考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计了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我们从分析结果(识记-16次,综合分析-6次)来看,应该说搭配较为合理。小组二:观察的是学生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与耗时、活动组织、活动效果四个方面来观察与记录的。(1)活动内容、形式及耗时。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总共有七处学生活动,分别是①展示收集到的化学电源,说明其应用;②观看录像,说出碱性干电池的结构;③小组讨论碱性干电池各部分组成的作用;④小组讨论,找出普通干电池容易漏液的原因;⑤书写碱性干电池的电极反应;⑥教师讲解后,书写银锌钮扣电池、铅蓄电池的电极反应;⑦观看回收利用电池的录像。从内容上来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活动时间来看,总时间为19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42%,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能占到这样的比例,说明本节课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上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口述、书写、交流、观看录像等,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以口述、书写这两种活动形式为主。(2)活动组织与目标达成。在所有的活动中,只有②关于组装碱性干电池时学生出错了,这是由于任务指向不是很明确造成的。总体上说,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是高效的,指令清晰、活动内容指向明确。从整节课看来,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大多数较好,但是⑤、⑥这两项活动任务完成情况欠缺。⑤这项活动,学生目标达成只占30%。这是教师的有意设计,先让学生犯错,在体验错误的过程中总结书写方法。经教师讲解后,后续活动“电极反应式的练习”,正确率达到70%,比讲解前大有进步,说明教师讲解对学生活动任务完成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90%的正确率的要求,为什么呢?主要是教师讲解书写方程式的要点时过快,学生缺少体验造成的。小组三、观察的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观察组记录如下:以教学环节为观察序列,从保持、增加、删除、置换、合并、新立六个方面观察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处理情况。与教材相比,本节课做了两加、一减三个较明显的改变,察结果及分析:1、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原理(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节课内容位于原教材的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第二课时《化学电源》。教师并没有使用原课题名称,而将其改为:“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原理”,两者对比,显然,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位更清晰,从所设定的课题名称看,聚焦点更集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的把握。在实际的教学流程中,思路清晰,条理顺畅,教学效果好。课本资源教学进程教材处理方式资源内容环节活动主题保持增加删除置换合并环节一认识化学电源√√保持:化学电源的分类;化学电源的图片增加:化学电源的概念;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实物展示环节二了解干电池的构造和原理√√√√保持:普通锌锰干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示意图;增加:碱性干电池的解剖过程;碱性干电池的构建认识;两种干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比;删除:钮扣式银锌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燃料电池的原理示意图及铅蓄电池的构造示意图合并:将普通锌锰干电池与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示图进行整合,同时出现,让学生从中探究其构造特点。环节三书写电极反应式√√保持:普通锌锰干电池电极反应式;银锌钮扣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及铅蓄电池放电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删除: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铅蓄电池充电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环节四危害和回收√通过国家有关权威部门所发布的信息资料来介绍化学电源的使用现状及其污染危害程度;应用录象倡导文明行为。2、教学环节:原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环节:化学电源的引入;各种化学电源的构造示意图;各种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在教学中,主要有四个环节:认识化学电源;了解干电池的构造和原理;书写电极反应式;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回收。这样处理教材的最大优点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最常用的两种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对比,自发地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碱性电池的优点,从而产生探究的学习热情,最后再回到学生的生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STS”思想。3、教学内容的整合:(1)保持:从观察记录知,在普通锌锰干电池及碱性锌锰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上与书本知识一致。体现了主干知识的稳定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及今后的复习中有据可依。(2)增加:与原教材相比,教师利用水果电池引入课题,并给出化学电源的含义,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水果电池作原型,引发学生对原电池和化学电源对比,让学生明白从科学原理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对待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态度;在“了解干电池的构造和原理”的教学环节中,增加了碱性干电池的解剖素材,并让学生在构造示意图中找对应的物质,并比较两种干电池在构造上的异同。这样处理教材,一是使教材与实物有机融合成一整体,让学生言之有物,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二是对实现本节课的重点“了解电池的构造”有催化作用,从教学过程上看,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最高。“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回收”这一环节中的内容是教材没有提及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翔实数据资料及生活实例来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形成环保行为作准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主题,但它对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有着画龙点睛之用,确实让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也为类似的教学提供了范例。(3)删除:根据自已既定的教学目标选性地删除了原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钮扣电池、新型燃料电池及铅蓄电池的构造示意图,这样做,一方面能保证课堂的焦点不分散,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提供充裕的时间。我们认为删得恰到好处,从后续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在书写电极反应时需较多的时间来巩固这部分知识,如果没有前期的“删”,教学效度将大打折扣,同时也会给人轻重不分之感。(4)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