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第三章璀璨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西省情教育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11周星期日第1-2/3-4节课次1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2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璀璨文化(1)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深入了解江西的历史,分析江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2、要求学生熟知江西的精神文化遗产,分析江西文化的个性特征,掌握江西在历史发展中为后人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江西先进的农耕文明发展历史进程;江西的天工造物及其重要产地、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本章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一、先进的农耕文明二、开工造物1、冶铜与江西的矿冶业2、景德镇与江西的制瓷业3、樟树镇与江西的药业4、铅山与江西的造纸业三、古村名镇坐田园四、文章节义之邦1、文学大家(1)诗人与诗派(2)词家与词派(3)散文大家(4)戏曲大家2、节义之士五、佛道胜场天下闻1、佛教2、道教六、江西文化的活化石课程内容:一、先进的农耕文明赣鄱大地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河网稠密,湖港众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尤利于水稻的生长,成为历史悠久的稻作之乡。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一直是江西传统农业的基本农业结构。(多媒体展示:鄱阳湖平原、丘陵梯田。)江西在一些重要时期农耕情况: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显示,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2江西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稻。遗址中还出土了石斧、石斫、骨铲、石磨盘、磨棒等农业生产特别是谷物加工的工具以及一定数量的原始陶片,充分证明江西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农业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唐以降,随着北方大口的大量拥入,江西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土地被广泛垦殖,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开始出现。特别是鄱阳湖区圩田建设和丘陵山地开发,先进的曲辕犁(江东犁)、秧马及筒车的普遍使用,水稻栽培技术及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江西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及粮食供应地,并因此而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中的重要地位。元、明、清三代,江西当地民众继续向丘陵山地要田。山区的开发,进一步加强了江西水稻主产区的地位。明中叶以后,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基本格局已经由“苏湖熟,天下足”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西与湖南、湖北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九江在清代成为中国著名的米市。二、天工造物多媒体展示:青铜器文化、景德镇瓷器、铅山与江西的造纸业等1、冶铜与江西的矿冶业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远在商周时期,江西的先民们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吴城文化成为江南青铜文化的重要代表。瑞昌市铜岭发现的颇具规模的殷周铜矿开采冶炼遗址,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开采历史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全的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惊人考古发现,更是震动世界。大洋洲商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江西堪称“长江中游古代青铜王国”,是青铜时代又一重要文化中心。宋代是江西冶铜业也是中国冶铜业的重要发展时期,铅山场是全国三大铜场之一,而胆水浸铜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德兴和铅山铜矿开采实践以及德兴张潜的《浸铜要略》专著问世,更是对世界化学史和冶金史的杰出贡献。2、景德镇与江西的制瓷业陶瓷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陶瓷烧造是江西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业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器,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器,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转变,至秦汉时期已能制造较为成熟的瓷器。江西陶瓷业历经千百年,在青山绿水间成长、发展并进而形成博大精深的江西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20世纪以来江西考古界震动全国的多项重大考古发现,几乎都与陶瓷有关。在江西省境内,从先秦两汉开始,陶瓷的制作和生产从未间断。1982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已经出土和仍然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古瓷资源,更在于这里至今还遗存着庞大完整的古瓷业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精湛的典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不断放射光芒的明珠。景德镇以生产瓷器而蜚声世界,是中国古代的瓷都,现在仍然是生产瓷器的重要工业都市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相传“始于汉世”,至唐初已声名鹊起。所制瓷器,有“假玉器”之称,武德年间,入贡朝廷,于是“昌南瓷名天下”。五代时景德镇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从而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宋代景德镇瓷器以“洁白不疵”而获“饶玉”之称,与真定红磁、龙泉青秘鼎立,为三大名瓷之一。景德镇从此兴旺繁荣,其在经济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多媒体展示3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了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瓷和高温颜色釉瓷,是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尤其是青花瓷烧造的成功,更使景德镇瓷器抛开了其他所有名窑而在全国独占鳌头。到明代,景德镇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明朝为确保皇室与朝廷的瓷器供应,在景德镇珠山之南设立御器厂,泛称官窑。景德镇瓷器由此“衣被天下”、“施及外洋”。这些精美的瓷器,或被明朝政府赠送外国,或被各“入贡”国使者回归时大量买去,或随同郑和下“西洋”而入南洋各地,或被商贾贩出外洋,卖给外国商人;也有欧洲商人前来定制,专为西方国家生产。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到清代初期,景德镇瓷器已风靡欧洲各国,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宠儿。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制瓷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3、樟树镇与江西的药业截至2007年,樟树一直高举“药都”旗帜,已成功举办38届的樟树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药交会,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传统医学即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其实是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为技法即医术,二为中药即药材。江西药材生产与流通在全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樟树更是海内外公认的“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樟树不仅是全国各地药材汇集之地,还是药材加工制作的中心。在长期从事药材贸易的过程中,樟树药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帮系——“药帮”,称“樟帮”,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4、铅山与江西的造纸业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江西山林覆盖面积大,又是产粮大省,竹木、稻草等造纸原料十分丰富,加之江西又是传统的文化大省,教育、科举发达,纸的需求量大,故江西造纸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明中后期,铅山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纸张生产基地。《铅书》卷一《食货》记载:“铅山唯纸利,天下之所取足,故四山皆煮竹为生。”铅山的造纸业,与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杭的丝织业、松江的棉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并称为明代五大手工业中心。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河口镇成了铅山纸的集散地,万历《铅书·食货》称,河口“以其通于江、达于河也,故凡天下之货又集焉”。明代后期的河口,已经不是一个地方性的商品集散地,而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商镇。于是遂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之谣,河口被誉为江西四大镇之一。三、古村名镇坐田园江西古村古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包括小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以及建筑、艺术、雕刻、书画、习俗等,都在古村古镇中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文化发达、积淀深厚、世家巨姓的村落市镇有集中、完整、生动、具体的表现。江西为文献之邦,鸿儒巨宦、达官富贾特别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典雅壮观的村落市镇,在全省星罗棋布,它们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又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以传统民居及商铺为代表的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体现了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是江西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4乃至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江西省共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9个,其中国家级8个(名单附后)。它们或以古典建筑、民俗文化著称,或以商贸交通、革命历史闻名,是历史悠久的江西文化的活载体。附:历史文化名镇(多媒体展示):江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浮梁县瑶里镇、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江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南昌、赣州。流坑村流坑村位于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距县城38公里,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2年)开始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全村有820余户,4600余人,耕地3572亩,山林53400亩,总面积3.61平方公里,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全村居民大都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开基祖为南唐时的董合。流坑村历经千余年,前五百年走的是亦耕亦读的道路,后五百年走的是既亦耕亦读,又亦工亦商的道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地制宜的商业贸易,和由宗法制度所巩固、强化的血缘关系,以及儒家理学的传统思想,是它能够千年不散、长期繁荣昌盛的关键。在董氏家族的努力经营下,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吉、抚二州以至江西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属罕见。流坑可以说是江西古代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农村文化的典型,被誉为“千古一村”。渼陂村位于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离吉安城30公里。这里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梁氏始祖于南宋年间开基于此,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村的建筑,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排水设施完备。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现有保存完好的一条古街,明清建筑367栋,古祠堂19座,古书院4座,庙宇、楼阁各一座,古牌坊4座。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旧居等革命遗址。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庐陵人的智慧,蕴含着庐陵文化的博大精深。贾家村位于高安市新街镇,距高安市城区25公里,现有984户5400余人口,所存贾族从第一部宗谱至民国21年的九次重修大成谱,是反映村落千年历史最珍贵的文字资料。村落始建于宋代,庵、堂、寺、观、书院有18处。贾家村规划布局,捭阖大度,自由灵活,街道、巷道既排列有序,又不失个性,展示出地域文化魅力。各种建筑物上的雕刻、绘画、书法遍及全村,随处可见,精致细腻,镂金溢彩,堪称古民装饰的代表作。理坑村位于距婺源县城56公里的沱川乡,建村于北宋末年。村落嵌于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映衬,古道石梁与湍湍流水相伴,构成了一幅清丽脱俗的乡村画卷。现存明清古建筑120余幢,村子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青石铺路,巷贯街连,层层叠叠的飞檐戗角和突兀多姿的马头墙,工艺精湛的雕梁画栋,整个村子堪称一个建筑艺术的博览园。汪口村位于婺源县江湾镇,离县城23公里,因村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09年)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派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18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新围村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新围为代表性建筑,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落成于道光七年(1827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5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赣南客家围屋。围屋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镶的精美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精湛的雕刻工艺,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这种民居,赣南至今还保存着600多座,其中龙南就占了370多座,关西新围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古罗马城堡”和“建筑教科书”,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瑶里镇属于浮梁县,距景德镇市约60公里,东与婺源县比邻,北与安徽省接壤。古镇南踞象山,北卧狮山,逶迤清亮的瑶河横贯东西,沿河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百幢明清古建筑,飞檐翘角,粉墙黛瓦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