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比例的应用2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比例尺的应用B26教学时间课型新课课时第八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作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的方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2、揭示课题。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出示学习目标。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二、引导自学学习提示:1、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和题中的信息,你来试着解决例3求出图上距离。同桌交流思考方法。2、动用学具完成平面图。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三、汇报点拨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同学们,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方法一:方程。具体过程。方法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被除数=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方法三: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展示绘制的平面图。四、巩固训练1、基本练习:做一做2、提高练习:练习十的7、8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本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体验。板书设计比例尺的应用列乘法列方程列比例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B27教学时间课型新课课时第九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师:一起来欣赏一张照片,(课件出示)能看清楚吗?怎么办?(生答师课件演示)师:我们还可以把它缩小。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师:下面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课件出示)师: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吗?(生答)师:看来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看不清汇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二、引导自学学习提示:把方格中的三种图形按要求放大。思考: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画图。观察思考,说发现。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三、汇报点拨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三角形放大图怎么画的?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师:图形有放大,就会有缩小。如果把这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所得图形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对比所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什么发现?师: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课件出示)。师:正是有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技术,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缤纷多彩。汇报自己的画法。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把顶点链接即可。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四、巩固训练1、基本练习:做一做2、提高练习:练习十一的1、2、3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本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与别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这样,你们在一起就会过得很快乐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体验。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1放大到原来的2倍1:2缩小到原来的1/2课题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B28教学时间课型新课课时第十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比例。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比例。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把旗杆放下量爬上去量。利用影子的长度量。二、引导自学出示例5.学习提示: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独立列式计算。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三、汇报点拨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说说变化情况。(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3)用关系式表示是()。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师总结方法。算式是:12.8÷8×10=1.6×10=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10÷8×12.8=1.25×12.8=16(元)(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四、巩固训练1、62页做一做1题。2、练习十一的3——5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本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体验。板书设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李奶奶家水费x元。28:8=x:108x=28×10x=35课题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B29教学时间课型新课课时第十一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2、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出示学习目标。判断并说出理由。二、引导自学出示例6学习提示: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三、汇报点拨谁说说你的思考和分析。改一下例题:现在30天用的电量原来只够几天?讨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说明:以前用归一、归总解决的问题,现在用正反比例知识也能解决。说说用比例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交流判断成反比例的方法和数量关系,说列式计算过程。分析用比例知识解决。总结步骤。判断题里两个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四、巩固训练1、62页做一做2题。2、练习十一的3、4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本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体验。板书设计用反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用电时间×单位时间用电量=总用电量(一定)用电时间与单位时间用电量用反比例。解:设现在可以用x天。25x=100×5x=20课题比例的整理和复习B30教学时间课型整理和复习课时第十二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整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关于比例的知识,通过你自己的整理和复习,谁愿意来说说,比例单元有哪些知识?2、哪些是你学得很精彩的?哪些知识你还有遗憾?3、出示学习目标。交流所想。二、引导自学学习提示:借助教材,把本单元知识重点整理出来,简洁记录。并选配相应习题,复习方合作整理知识。三、汇报点拨随机提问引导复习。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4、什么叫解比例?5、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6、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7、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8、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9、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汇报成果。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四、巩固训练练习十二的1——4题。五、总结提升通过学习本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畅谈收获,分享成功体验。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比例的应用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B31教学时间课型综合活动课时第十三课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1、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二、引导自学学习提示:1、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2、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三、汇报点拨汇报你们的方案。(一)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二)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可以直接测量。(一)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