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结构和演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演替第一课时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物种的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特征群落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2、特征:同一时期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⑵、种间关系目测估计(1)、群落的物种组成:①、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②、常用统计方法:和法。记名计算法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要点:判断: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探究1:种间关系的比较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互利共生竞争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捕食寄生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与鞭毛虫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个体数时间AB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2、空间结构各个生物种群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地形变化、、、的差异、生物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分层镶嵌光照食物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自身生长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物种组成1、群落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种间关系是的特征,种内关系是生物之间的关系。群落同种3、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如蜜蜂酿蜜,蚂蚁搬家同种生物为食物、栖息地、配偶、水源等而发生的对抗关系。种内斗争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4、大鱼吃小鱼同种鱼:不同种鱼:注意事项:三、群落演替1、概念:随着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2、类型(1)初生演替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植物覆盖①概念:②过程④举例:③特点:演替速度缓慢→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在过植被,但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沙丘、火山岩、冰川土壤条件的形成(土壤厚度、通气性、含水量增加)(2)次生演替彻底消灭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2)次生演替植物的种子繁殖体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②举例:①特点: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农田演替速度快速3、演替的原因③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①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②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①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②人类的活动。根本原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1)、内因:(2)、外因:⑶、一般方向:群落的结构、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步提高。演替方向能量结构稳定性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稳定性越来越高。4、群落演替的结果: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方向速度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判一判]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特别提醒: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注意特殊情况:如森林群落在遇到持久很多年干旱的时候,森林阶段会向荒漠阶段演替。即优势取代网络构建全部生物种群物种种间共生寄生垂直水平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训练1(2013年全国卷一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次生土壤(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草丛常绿阔叶林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2、(2014年全国卷一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3分)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3分)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分)变快未发生改变实验十八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场所。(2)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和目测估计法。栖息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法2.实验流程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多度等级划分: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地形和环境情况取样地点地点、时间等土壤样本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表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群落结构不同的不同的越多也越复杂土壤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依据:【命题探究】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身体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强微小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竞争捕食C训练5、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B、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C、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D、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D训练6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D训练7(2010·上海生物)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提示(1)(3)都错;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2)错,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4)错,冰川泥地演替属初生演替。训练1:判断下列对错(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4)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训练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D训练3.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种曲线分别表示()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提示初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但总植被量增加。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而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由此可知,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答案A特别提醒1.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且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是双方互利共生,寄生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2.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食肉行为以及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生生物(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寄生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3.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B代表、C代表、D代表。⑵种间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与鞭毛虫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训练4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B训练3(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