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翻译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老舍与文学翻译课程名称:翻译史任课教师:孟凡君班级:2012级语言文学班学号:222012310032069姓名:杜修恋2015年5月18日1目录一、译者老舍:被忽视的身份.............................2二、老舍的翻译观.......................................31.翻译中的创作........................................32.对翻译方法的解释.....................................43.对翻译功能与作用的认识...............................44.繁荣文化交流的途径...................................5三、从老舍看文学翻译...................................5四、个人对老舍的看法...................................6参考文献:................................................62老舍与文学翻译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但他的翻译实践却长期不为人所知。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看,老舍共著有16部译文,其规模为25万字左右。因此,为全面、深入、彻底地了解老舍起见,其翻译实践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目前翻译界对老舍的认识出发,解释老舍的译者身份被忽略的原因。在对老舍译作的理解上,探讨老舍先生的翻译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文学翻译的意义.关键词:老舍;翻译;文学Abstract: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LaoShehasenjoyedhighreputationwithhisliteraryworks.However,itisobscuretoalmosteveryonethatmeanwhilehehasassumedatranslator。Srole.Infact,asatranslator,LaoShetranslatedatleast16works,nearly25,000wordsintotal.Giventhetruthmentionedabove,weinsistedthatLaoShe'stranslationsbestudiedandvalued,SOthatwecouldreadLaoShecompletelyanddeeply.ThispaperbeginswithconventionalideasaboutLaoSheinthefieldoftranslationanddigsoutthereasonofpeopleignoringhisidentityoftranslator.OnthebasisofunderstandingsofLaoShe’sliteraryworks,thepaperattemptstostudyhisideasabouttranslationand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literarytranslation.Keywords:LaoShe;Translation;Literature一、译者老舍:被忽视的身份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外国文学的译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这一译介工作的主力,也正是中国的现代作家。“创作与翻译并重,或者,创作之余兼事文学翻译,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比较稀少,但是在20世纪上半期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郁达夫、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涉足过翻译领域(甚至以文学翻译作为其文艺活动的开端),并留下了丰富的翻译成果。“五四”以来的翻译实践规模之大、翻译成果之多,均为史上所罕见,“从1911至1949年间正式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就有四千余种,至于散见各种文学刊物的译作多得就难以计数了”。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们来说,对于外国文学的译介不仅是一种介绍与传播工作,同时也是对于自身文艺语言的训练,更是吸纳外国文学精华,提升自身文艺素养的有益尝试。一大批来自于外界的文艺资源随翻译活动注入了作家自身的文艺血脉,并通3过文艺创作化为了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翻译实践的繁荣,就不会有“五四”新文学的昌盛:没有翻译实践的浇灌,就不会开出“现代文学”这朵美丽的鲜花。但是在学界对于这一翻译潮流的梳理中,人们恰恰忽略了一位重要的作家一一老舍。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仅有孙致礼的《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提及过老舍于50年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翻译家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中收录了老舍30年代从事翻译实践的一些资料。此外,无论是查明建、谢天振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历史》,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还是孟昭毅、李载道的《中国翻译文学史》,均未留下关于老舍的任何内容。为何如此重要的一位大家,却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中“缺席”?为何一位曾有过两次出国经历的大家,却未能在翻译领域中留下只言片语?事实上,老舍不仅确实从事过翻译工作,而且其翻译成果己得到了初步的整理。在“英译汉”方面,目前己知的老舍翻译作品共计有16部,约二十五、六万字。这个规模固然无法同鲁迅翻译的200余部作品相提并论,也无法与郁达夫50万字的翻译规模等量齐观。但是,翻译实践成果的存在本身便在向人们表明,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京味”以外,“老舍”这一符号也确实存在着来自异域的元素;虽然声音不那么嘹亮,但老舍也确实参与了“作家翻译”这场现代文坛的合唱。当然,造成“空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是老舍先生在这方面的活动时间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同时,国内对国外当时的情况(包括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翻译、介绍,等等)都不太了解。二是他本人一向“多做少说”,非常谦虚,从未发表过任何有关文学翻译的文章或言论,等等)。同时,正是由于大家对客观事实不太清楚,在探讨时出现一些分歧也是在所难免。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滴水虽微,可映日月。虽然老舍的翻译活动确为小道,但它确实可以从一个很特殊的方面上,向我们展示出老舍不同于“京味”的文艺特征。二、老舍的翻译观老舍一生的翻译理论呈书面形式的只有两篇文章:《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老舍1979)。文章少不代表没有理论,严复仅以《天演论译例言》一文中的“信达雅”三字而驰骋中国译坛百余年。文不在多,而在质,在精辟。另外老舍的一些笔谈中,也涉及到了翻译,其中不乏有精辟之论,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和事业,仍很有启示作用.1.翻译中的创作就“信达雅”而言,老舍认为沿用是可以的,但“雅”词的内涵必需纠正:所指的不是“风4雅”(即:桐城派的古文)而应是“风格”。对于等值翻译,他认为概念好办,但独特的文化或艺术却不太可能。例如,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如犬子,鄙人等),将其翻译成外文后,在效果及作用上怎么也等值不了。老舍本人是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所以他非常厌恶翻译腔。他认为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要发挥译者的能力。翻译的关键在“起死回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决不能“死搬硬套”,而必须“出神入化”。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其次要求才有译者的东西,但他认为文学译作一定要有流畅的语言。老舍认为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能力,所以他认为翻译是“再创造”。他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译本,比原著更美,是翻译中的创作。”另外,他对译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翻译者也不例外。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另外,他还指出:翻译艺术既没有公式,也没有“遗传性”(要不栽培,那怕是傅雷的儿子,也不一定能成为翻译家),因此,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他还明确提出译者要精通和驾驭两种语言2.对翻译方法的解释老舍先生认为:翻译是“起死回生”。因此,由于语言等种种差别,他主张翻译必须“出神入化”。他认为汉语的特点是简练,富有神韵,所以他要求译文既要“善于运用自己语言的简练特制,也须尊重外文的细腻明确。”他认为翻译时,适当地收敛,“不使译文冗长累赘,而仍能不损失原意。”同时,他反对随便使用陈词滥调,为言简意赅而损伤了原文的精致细密。他明确提出反对欧化句式,“有的译文中往往把欧化语法的句子与中国的句子杂糅在一起,而一句之中又把文言与白话的字词汇掺杂在一起,就难怪字句生硬,读不顺了(老舍1979:102).”所以,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去翻译,而不是顺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3.对翻译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老舍先生说:“翻译是个宝,浑身有功效。例如,顺风耳、千里眼、聚宝盆、磨刀石,等等。他首先认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智慧和知识,而翻译工作又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应该鼓励翻译。他把优秀的翻译文学提升到了与本国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视其为本国文学的重要的来源。他说,“译本外国杰作,若要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用”(老舍1979:97)。在他那个年代,就把翻译提升到这样崇高的地位是极为可贵的。他的这一思想就是今天译坛上争论很激烈的翻译文学的民族化的译论的先兆,可见他对翻译价值的见解是多么的具有真知灼见。但现在,我们有些人早已把它当作”路边草“。因此,翻译的功能与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说,国家买进许多国外过期的科技专利,但因缺乏翻译力量,仍还积压在仓库里5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有许多项目(例如,昆曲、考古等世界文化遗产),也同样因缺乏翻译人才而未能介绍出去。那么,因何我国的翻译的事业仍还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当然,原因很多,但最最关键是“无人过问”。4.繁荣文化交流的途径老舍先生认为:文化交流必须是双向的,同时,还必须“切莫数典忘祖”。可现在,大家都热衷于“拿过来”,很少关心“送出去”。同时,他还强调指出:要想搞好翻译工作,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即:既要懂语言又要懂文化;既要鼓励由外国人做,也要动员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承担。但现在,有关部门既不奖励国外有成就的翻译家,也不关注国内的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只在口头上高唱“两让”,而不干一点实事,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吗?三、从老舍看文学翻译从事翻译工作不仅是老舍一个人的选择,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普遍现象。从宏观上看,“文学革命的所有发起者与参加者几乎都作过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新文学期刊都大量刊载翻译文学作品,影响、造成了翻译潮流”。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徐志摩、梁实秋、郁达夫、周作人、林语堂⋯⋯这些作家的翻译活动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翻译遗产,而且也使得中国现代文坛得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本土走向世界,并就此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国的文学,如果不和外国文学相接触⋯⋯年代久了,一定会入于衰老的状态”(刘大白1929:23)。可以毫不夸张的断言,没有对于外国文学的吸收与借鉴,整个新文化运动必将无从谈起,整个白话文传统也将荡然无存,旧传统的破坏者们将很难在废墟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度,而新文艺的建设者们也必将无法掌握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浓重地打上了外来文化的气息,而这些外来文化也在经过了多方面的扬弃,交融与吸收之后,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并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微观上看,翻译工作推动着作家文艺修养的进步,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郭沫若曾经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而在郭沫若留日时期,他便“和泰戈尔的诗结了不解缘”(郭沫若1925:12),《女神》中所出现的泛神论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回郁达夫曾经相当痴迷于德国文学,一度成为德国文学译介的主力,并就此在他的小说《南迁》中大量引用来自西方的典故,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歌德的一首诗歌;巴金曾在抗战中翻译过屠格涅夫的名著《父与子》,但对于他的代表作《家》来说,与《父与子》相同的“父子冲突”,“新旧两代人的对立”毫无疑问是其核心性的主题。“注重翻译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