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我国民俗文化的开发对策——以“乔家大院”为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高志杰指导教师黄小丽摘要: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具体情况,结合“乔家大院”的经营开发个案进行重点研究,分析我国民俗文化在经营开发中的不足之处,探讨解决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公共问题。通过充分挖掘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注重民俗的宣传促销和品牌意识、规范注入民间资本以及建立健全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等措施,促进我国民俗文化建设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整个民俗文化开发与建设的大繁荣。关键词:民俗文化;乔家大院;开发;规范OntheChinaFolkCultureofChina'sDevelopmentStrategy——Qiao’sHouseasanexample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GAOZhijieTutorHUANGXiaoliAbstract:InviewofthecurrentdevelopmentofChina'sfolkcultureofthespecificsituationinlightofQiao’sHousebusinesscasefocusedonthedevelopmentofresearch,analysisofChina'sfolkculturalvenuesoperatinginthedevelopmentofthedeficiencies,tosolveChina'sfolkculturalvenuesinthecourseofconstructionaprominentpublicissue.Tofullytapthetouristresourcesandculturalconnotationsoffolk,folk-orientedpromotionalmarketingandbrandawareness,andregulatenon-governmentcapitalinjectionandestablishingasoundsocialsupervisionsystem,andothermeasurestopromotethebuildingofChina'sfolkcultureofcontinuousharmoniousandhealthydevelopment.Soastograduallyrealizethefolkcultureof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prosperity.Keywords:FolkCulture;Qiao’sHouse;Development;Norms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是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1]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2]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2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民俗文化反映着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征,民俗文化的创新只有以特定的民族和国家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为根基,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充分吸收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才能推进文明进程,使其根深叶茂。一、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现状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人们逐渐树立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社会道德风尚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正在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2]这些都表明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民俗文化正在形成。然而我国民俗文化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过程闪耀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芒,显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同时,中华民族又善于摄取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大。随着我国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高品位特色资源不再只是一些历史学家、专业人士所向往的,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民俗博物馆不但保存了部分民俗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部分地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例如:“乔家大院”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五百万人次以上,而洛阳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也已接待中外游客六十多万人次,在展示民俗风情,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民俗博物馆的旅游开发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资源优势还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存在诸如游客数量有限,重游率低等问题。如何使民俗产品获得吸引力,保持持续竞争力,成为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祁县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乔家大院”),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旅游。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稻城亚丁温泉民俗村、山东日照市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以“吃住在渔家,游乐在海上”为主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观光游玩。[3]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一些重要民俗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除夕等民间传统节日都被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上升到国家意志。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我国民俗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民俗旅游发展问题随着民俗旅游地的发展,外来文化带给当地的文化冲击,使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自发性逐渐消失,成了变质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旅游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第一,原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未得到保护。随着民俗旅游地的发展,外来文化带给当地的文化冲击,使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性、自发性逐渐消失,成了变质的民俗文化。“乔家大院”的民俗气息在不断的被外来文化冲击着,它的原生态性已经发生了微3妙的改变。第二,民俗旅游内容同质化。出于经济利益和迎合游客心理很多地区开发的民俗项目很大一部分都同质化了,未体现当地民俗的特色性。如各地推出的“江南古镇民俗村”、“水乡古镇”等很多民俗旅游项目都较为雷同,缺乏或没有差异。第三,民俗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及旅游客户的服务素质不高。有些民俗旅游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和服务设施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需求。如住宿和卫生条件较差,床铺很硬,有的住宿地仍为旱厕,通讯设施和网络不完善等。有些民俗旅游客户服务意识不高,素质较低,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从旅游发展中谋取利益而对游客采取不良行动,如拉客强卖等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民俗旅游项目建设上,“乔家大院”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存在舞台化的问题,这种现象的生成是人为的、有追逐一时的顾客需求或是敷衍于演出活动的倾向。这就是说在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旅游具有舞台真实特征,即使是民俗表演,也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热闹好看或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需要,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民俗开发格调中,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也有诸多不同的现象,如有的地方,以民族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行“捐献”,结果是游客大呼上当,损害了民俗旅游乡土性和古朴性的特色。一些餐厅为了吸引游人,不注意演出质量,随意表演一些民族歌舞。[4]而耗资约两千万元于2003年5月建成的河南新安民俗文化村,开放到如今才两年时间,许多设施却遭到了摧残性破坏,村中景点之一“百业兴隆中”塑像全部被毁致残。[5]民俗旅游开发部门需要彻底反思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这些有损民俗文化的现象,给我们提了个醒,民俗文化的展现或表达方式已经有意无意地发生曲解,民俗旅游发展出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症状,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提高认识。(二)民俗文化需求问题在民俗文化开发的过程中,民俗文化的需求问题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产品需求、民俗文化博物馆需求和民俗文化精神需求等问题。博物馆毕竟只是一种静态保护方式,而民俗文化则是活的、流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博物馆显然不能满足我们保护民俗文化的需求。今年5月12日,新华日报载文称,全国目前约有2400家博物馆,其中1/3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开放后客流量平均增长了五至十倍,其中以农民工和青少年群体最为突出。此外,国外诸如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达姆风车民俗村等也已免费向游客开放。[6]78这些无一不给我国民俗博物馆出了一道难题,门票作为收入来源将越来越没有优势,如何开发新的更具效益的旅游产品才是真正出路,即民俗文化产品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另外,如何从众多的非民俗博物馆抢到客源以及如何在市场中寻找和开辟新客源,已成为“乔家大院”、洛阳民俗博物馆、洛川民俗博物馆等民俗博物馆正面临的突出难题。民俗是历史,是传统的表现;时尚是现代,是当代的潮流;时尚与传统是矛盾的,对传统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7]16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指责、抵触外来文化,但也不乏越来越多的人淡化本地的民俗文化,过分追求、崇拜外来时尚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在新时期越发得受到各种冲击。(三)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与命名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命名旺堆等一百六十六人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涉及说唱、刺绣、舞蹈、年画、泥塑、剪纸、漆艺等等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然而,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工程的开展并不能掩盖当前我国民间艺人稀缺、民俗文4化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的窘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手段,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山西的剪纸、澄泥砚、雄锦、刺绣、雕刻、木板年画、面塑等,一直处于小地摊式小作坊式的制作加工,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难以发展与创新,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3]“乔家大院”、“甘熙故居”(又称南京民俗博物馆)等都存在着人才队伍老化,很多民俗工艺、手艺面临失传的问题。而美术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极少从事这项工作,主要因为发展的前途不大,或错误地认为民间艺术登不上大雅之堂,远不如现在的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环艺、服装等工艺美术正规、稳定,回报也更多—些。这种人才资源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民俗意识淡薄,民俗文化受重视程度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应当加强民俗的认同感,提升民俗文化的战略地位,鼓励更多的该类人才施展自身才华,献身我国民俗文化大建设中来。(四)经营权改革问题在我国,国家鼓励民俗文化馆、民俗村的产权改革。以前的旧体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阻力,迫切需要革新,以带来民俗文化进步提升的新动力。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方式多样化,已逐渐在民俗文化馆、民俗村中开展起来。据“乔家大院”部分职工介绍,2007年12月20日上午,祁县远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祁县人民政府行使对乔家大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公司,法人代表是祁县县长李丁夫)、上海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中昊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祁县乔家大院旅游景区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合作意向书》。该意向书中规定将由三方共同出资成立“山西乔家大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乔家大院”的经营权也被评估作价投资入股,占新公司25%股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