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法自然摘要:道法自然在《老子》的第二十五章被提及,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对于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大抵可以理解为是热爱自然,重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生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这一思想对于当代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有其重大意义。本文将粗略地对这一思想进行分析说明。关键字:道法自然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正文:在《老子》的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释义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可见,在老子看来,道的最基本涵义是“自然”。“自然”一词,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早期的古代典籍,大多没有提到自然一词。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到战国中期以后才渐渐被使用的较多。而自然一词的意义常被误解,最常见的误解是把自然当作自然界,这是把自然的现代意义当作了古代意义。事实上,“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一词,不是名词,而是状词,它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自”就是“自己”,“然”就是“如此”,因而“自然”就是形容“自己如此”一类的状态。“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没有外力人强制作用,没有突然的改变。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就是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它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而运行。上述一段是对自然的本义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是直接反映的自然的原意。然而,在一个概念形成之后,并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会产生更复杂的意含,表达更丰富的思想,因此,对自然这一概念的诠释就不能局限于字面意含。事实上,自然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表达了或隐含着更丰富的意义。正如上一段所说的“自然”是一个状词,指的是一种状态,因而自然的概念涉及了存在状态或方式,即一个事物、一个社会群体存在的状态或方式的问题。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或者严格地说,主要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能是外在力量强加的。这也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说的事物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把这一观点放在我们当今,就是说我们要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如此”的规律,如果我们凭借外力去破坏这一规律,那么它的发展演变就不能说是来自内在的需要和动力,而是由外来力量强迫的,那么也就显然是不自然的。这样这种不自然的发展状态,它所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是违背人的本意。有句话说的物极必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应该横加干涉。这样,才不会扼杀宇宙的生机,人类社会的有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更深入的来看,“自然”就涉及主体或个体与外界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老子》一书中,有这些论断加以验证:“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反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老子关于宇宙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即宇宙生成的思想。在老子看来,整个宇宙序列里万物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尽管道法自然,看似处于最高层面,但在天地之外的万物中,人却是佼佼者,人既是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必然结果,又与天地万物有着必然的联系。人是道自然造化的结果,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内在衍生出来的思想,在今时今日被理解地更为透彻,它为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的科学的方法。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价值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例如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之一。老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就应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如果反其道而行,对自然界过分掠夺,势必危害人类自身。就如我们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人类为了自身一时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过分掠夺而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造成的,它正在破坏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矛盾状态,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可以从几千年前的老子那里寻找答案。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就是吸收和借鉴了老子“道法自然”观念的科学成分。生态文明既是对中国古代文明观念精华的吸取,又是站在21世纪全人类面临生态不平衡诸多挑战的角度提出的新思想。当今我们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学派创始老子以其深邃的哲思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道法自然”思想指明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原则,要求我们尊崇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老子“道法自然”所折射出的时代价值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本文仅是对这其中一小部分的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学习理解。参考书目:《老子》《哲学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注释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