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浪潮,绘画艺术的本体性和目的性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精神还有哲学体系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层次文艺复兴之前,绘画大多数用于叙事目的,不管是宗教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一幅画就是作者所要讲述的一个故事,画的内容作为作品的本体性存在进入文艺复兴以后,因为古希腊哲学推动了古典哲学的起步,很多画家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都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的发展,使绘画的本体逐渐脱离了内容,进入到“表现手法”这个高一级的层次然后到了印象派时期,这一时期把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最高的顶点,画的内容已经很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作者对眼前实物自己的理解方式,虽然印象派后来并没有一统江湖,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20世纪不管是抽象还是新古典都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至于补色,也可以叫对抗色系统,就是色轮里面对面的颜色,相互融合以后相互抵消,绝大多数当代画派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色彩作品里不用或者少用中性色(灰色,土色,褐色等没有明确色相的“颜色”)来表现中间调子,广泛使用这些中性色的结果就是古典风格的所谓“酱油调子”,因为这些画家都是在工作室里用速写作为样本来创作的,所以他们很难准确地去捕捉和还原真实的光色环境。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后来发展出用一组补色,或者几组更复杂的补色相互抵消来得到不同倾向性的中性调子的手法,这样更符合光和色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描摹你眼睛里的那张“照片”*************哦,原来楼上兄台说的补色有这样的作用,就是说,互补的一对色一起出现正好构成灰色(或者说倾向灰色)?是这样理解吗?那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古典油画为得到灰色,使用薄薄色层叠加出光学灰,而印象派以后至当代,则利用补色得到透明效果的灰色?我之前查资料,说补色是因为人的视网膜成像后有个延迟的影子,恩,这个影子就是那个补色。我当时还纳闷,既然有成像残影,那画出来的颜色本身在眼睛上成像也有个残影嘛,这样一来就不用考虑补色了,等着看画的时候眼睛自己留下残影好了。看来之前查到的资料有点误导我了。多谢兄台了。如能记得再来一次,一定给我好好解答下哈~....我觉得楼主有必要系统的看下基础书籍,包括素描知识和色彩知识,因为我看你的问题基本在书上都能找得到。解释一下吧,所谓互补色,是在色环里体现的,如图,凡是色环上180度相对的颜色,就叫互补色例如黄色和蓝紫,红色和绿色,等等,互为补色的颜色一定比例相互调和,会得到近似深灰色调,甚至是黑色,而且这两种颜色互相放置一起时候,会给人很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印象派则是夸张了这种色彩效果,比如光源色,阳光是橙黄色,而物体的暗部一般就是呈现光源色的补色,蓝紫色,所以他们的画作给人很强烈的光感,就是如此。还有,古典时期的画作,可不是什么“酱油调子”,那是国内伪劣印刷品的功劳!这里有章伦勃朗的作品局部,可以从清晰的笔触上分析出,那个时期的画家,已经掌握了微妙的色彩冷暖变化规律,只是和印象派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补色的运用自然是为了画面的效果所服务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黄色的梨子,如果在它的暗面或投影中运用一些紫色(黄色的补色),那么会使这个梨子的整体效果很和谐舒服,这就是补色运用所带来的最直接效用。如果说这是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因素——对比。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通过协调组织其中矛盾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得这件艺术品的效果很和谐完美。其他的例子还有,在写生外景时,如果阳光很强,那么树木楼物的阴影部分就可以多用些群青、玫瑰红、紫色之类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都属于阳光(黄色、橙色、橘黄)的对比色;在画人物肖像时,可以根据面部光源色来决定暗面的颜色倾向。这样就可以很容易使得画面整体色调在统一中拥有微妙的对比关系。对比色,就是画面上的两个对立的元素,组织协调好画面中对立的两个元素,就可以使它们一起为画面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艺术。任何一个完美的集团、整体乃至宇宙中,都必须包含两种对立的因素,画面更是这样。其实补色还是现实的反映,最近仔细观察了下,现实中光影对比下就是那么回事,大晴天,远处背光的楼盘就是蓝紫色的。用多用少是个人好恶和感觉了。而且,刚午觉起来看见自己脸上侧光的时候居然是黄绿色的,过会就好了。当然,这些效果用数码相机很难表现出来,貌似有个万恶的白平衡。色彩和形体一样,可以强调,也可以淡化。古典淡化色彩强调形体,印象强调色彩淡化形体。后印象,用平面化(东方化)的方式兼容色彩和形体。运用,要根据你要表现的“气氛”选择合适的度,选择补不补,补多少。色相环中互相正对着的(180度)颜色就是互为补色。最典型的补色为红-绿;蓝-橙;黄-紫理论上将互为补色的2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黑色(实践中是脏色)将互为补色的2种颜色并列在一起是对比最强烈的了解了以上关于补色的原理后,在作画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的运用了/色谱中一原色和与其相对应的间色间所形成的互为补色关系。原色有三种,即红、黄、蓝,它们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单位。三原色中每两组相配而产生的色彩称之为间色,如红加黄为橙色,黄加蓝为绿色,蓝加红为紫色,橙、绿、紫称为间色。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就是互为补色的关系。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在色彩绘画的表现中,在适当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效果。我们知道,补色是人的视觉感受所呈现的一种视觉残象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你注视一朵鲜艳的红花时,你的视觉会在红花的边缘外的背景色彩中感受到一些绿色的成分。当你观察一杯鲜艳的橙色饮料时,你会发现在这个杯子的投影及边缘背景上有蓝紫色的色彩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补色现象。它是人的视觉色彩平衡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由于一种纯度较高的色彩相对应的相反成分伴随我们所注视的物体色彩而产生,以此减弱该物体的强烈色彩对视觉产生的刺激。绘画中的色彩慨念及原理的运用就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与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两方面为基础和依据的。因此,在绘画中,艺术家会主动地运用补色原理在绘画作品中制造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以获得特定的艺术氛围。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大量地运用对比色——补色,纳比派画家的重要代表波纳尔的油画作品更是以补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对象的明暗关系,色彩明丽、轻快,充满光线的跳动感。可见,正确地运用补色会使绘画色彩作品取得醒目、强烈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