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到第三讲一、考古学的定义夏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或情况)的一门科学。理解:①研究的年代范围②作为实物资料的遗迹或遗存③对古代人类社会的研究严文明: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得古代人类社会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学问。涵义:①考古研究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有时引申为书籍)②获得知识的技术和考古办法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张广直:广义是指对考古调查、发掘所产生的一切遗物、遗迹的分析和研究狭义指对人工产品或文化遗物的分析和研究二、考古学的学科特点①实物性(物质性)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文献史学而言史前文明上限无,下限有规定,但各不相同)③客观性较强:遗存丰富,后来可能会破坏,但不会被歪曲④局限性:考古学发现和研究的只不过是过去古代人类残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遗物;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历史有一种特别的难度等级。三、近代考古学的贡献①通过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历史的认识更加科学②初步建立史前考古学的体系(三期说)③对欧洲以外的大陆史前文明有了头绪,特别是已消失的几大文明有了清晰的认识④考古学方法体系的创立四、考古学资料的特性①整体上的残余性和局部上的完整性②保存状况随时间递减,但考古资料的发现是递增③考古资料的保存是时间上的有序性和空间上的准确性④考古资料的形象性、客观性⑤考古资料的实物性五、考古学文化夏鼐: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性应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的,由于这个社会集团有着共同的传统,所以在它的遗迹和遗物上有着这样的共同性。严文明:指能够在考古学遗存中观察到的、存在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并具有一定特征的共同体。张驰:代表一个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特征的遗迹或遗物的共同体。定义:同一时代、共同特征、共同地区、共同体。“四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六、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①以突出特征命名。以遗迹命名:巨石文化、古坟文化。以遗物命名:细石器文化、骨灰翁文化。以纹饰命名:彩陶文化、绳纹文化。②以典型遗址命名(主要形式)。以最先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来命名如仰韶文化这一遗址至少具有三方面内容。A典型。应是有一群足以代表文化特征的遗迹或遗物(一群具有明显特征的典型品)b限定在最先发现的那一个(但实际往往最先发现的并不认识)c最先发现的应是最先被认识的。③以地区来命名。有些文化的范围过大过于笼统,如龙山文化。其中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来源由于原来的命名已成约定俗成,又应用得比较广泛,便于折中的方式前加上地名,如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④以族属命名。主要用于某些已经入历史时期或接近历史时期的文化,如果它代表的族属已经比较明确时如果没有把握最好不要用,应谨慎。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七、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原理地层学原理:第一,一个地层单位(堆积单位)就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这一地层形成的时间(堆积为时间的累积)(其厚薄差异特别大)第二,相对来说叠压和打破的地层年代晚,被叠压和被打破的地层年代早类型学原理:第一,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出现的产品有特定而且可辨认的形态第二,产品的形态变化是逐渐的第三,不同质地、不同用途的产品其变化速率不同八、相对年代、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某一事件相对另一事件或早或晚的说法,仅表明时间的相对早晚,并不表明具体的年代。年代是绝对准确。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绝对年代:根据某种事物变化的速率给出的数值年代,如历史纪年、定量纪年等。各国纪年的起点不同,通用西历纪年。绝对年代一般以某一特殊重大事件为起点。相对年代断年:方法有两大类:考古学方法和环境学方法。绝对年代断年:方法有历史纪年、年轮法纪年、放射性时钟法等。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是年轮法测年。最常用、最精确的放射性测年是C14测年。九、C14测年又称为C14测年法,二战后放射性由军用转为民用,1949年美利坚最常用、最精确的放射性测年(样本多、相对准确、测得年代较合适、技术不太复杂)定义: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十四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的方法,一切死亡的生物残体中的有机质以及未风化的贝壳都可用来测定年代。国际公认C14测年中的起算点是1950年(因为之后人工核爆炸产生的C14对大气影响很大)十、广谱革命“广谱革命”假说是考古学家Flannery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更新世晚期在环境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下,导致了古人类营生方式的转变。这一假说为现代人类衣食住行的模式提供了来源,是现代人类进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万年至8000年间,由单一采集狩猎到食物来源广泛化,食物的变化带来人类文化、经济的变化。以后期生态环境变化对更新世末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一定会产生相当的冲击。一些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会迫使人类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就是”光谱革命”。十一、生计、采集经济、生产经济生计:西方称为“取食经济”或“生存战略”。一般是指维持生活的手段或谋生方式。即从生存环境、谋求食物的方法和技术分为“采集经济”和“生产经济”。采集经济:(掠夺经济、攫取经济)采集、狩猎,依赖自然界食物的再生产。在一定的规模下不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超过限度,会使其不能再继续下去。(旧石器晚期,不同季节食物不固定)生活的局限性、季节性流动大,不能定居下来,知识无法传承,生理特征不固定,采集规模小,食物共享,“游团”。生产经济:利用人工方法增加之后,动物的再生产(可增加动植物、特定区域动植物的品种)。定居、知识传承、社会规模变化较大。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初级农业(刀耕火种、园圃农业、耒耜农业)、精耕农业(犁耕、灌溉、施肥)、畜牧业(饲养家畜)和工业化谋食方式(近二百年)。第四讲一、洞穴自然形成的人可进入的地下空洞,通常由水的溶蚀、侵蚀和风蚀作用形成,有水平与垂直之分二、北京人及文化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化石遗存于1927年在中国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关于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还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三、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小北门外4公里处的郢北村鸡公山,是我国在平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1984年被发现,1992年10月至12月发掘,发现丰富石制品。其中绝大部分为打制石器。遗址原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面积共计400平方米。遗址内旧石器及其加工残碎物比比皆是,其文化层厚达1米多,存在两期文化堆积,第一期距今五万年前,第二期距今约二万年。1填补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空白是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遗址周围属于纯粘土层没有岩石可见其加工石料系从远处搬运而来3遗址北邻海子湖南接片片渔塘西连楚纪南古城可窥其当年田园风貌四、山顶洞人文化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文化: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五、旧石器早期、晚期文化特征旧石器早期文化特征:1.100--200万年间已有远古人类在中国出现,但出现不是很多。气候比现在更加湿润潮湿,在太湖边或河流边生活着小群人采集、狩猎。2.50万年发现较多,直立人阶段直立人的体质特征:1保留较多的原始特征2渐进性变化直立人阶段3蒙古人种相似特征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两个文化传统开始形成:北方以石片为主,南方以砾石为主。旧石器晚期文化特征:1.出现晚期智人(特征),形成不同的人种2.生产力进步:a出现大量的骨、角器、箭头、鱼叉、矛头等复合工具,弓箭的使用b石器技术进步:间接打击法、压制法3.渔猎经济的出现,生产经济发生变化4.建筑开始出现(半地窖式窝棚)5.装饰品、原始艺术6.埋葬成为风俗,原始宗教产生第五讲磁山文化三大“世界之最”:1粟的发现,证明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出人工培植粟麦最早的地方2家鸡骨的出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3碳化核桃的出土,纠正了核桃是张謇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说法,把中国产核桃的记载上推了5000多年裴李岗文化:发现目前新时期时代最早的窑、目前最早发现的乐器古笛老官台---大地湾文化(黄河上游):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彭头山八十档遗址:遗址内发现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群落内蒙兴隆洼文化: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成批的居室墓葬、中国最早的磨光真玉器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当前世界历史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水稻田遗址、古祭坛遗址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它是中国第一次挖掘、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彩陶文化”。年代公元5000年---2600年,直到中国有新时期文化,可以寻找中西文化间的联系,决定向西寻找中国文化的来源。仰韶文化时间跨度较大,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观点较多,严文明的仰韶文化的研究关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看法分为三期:早期:半坡期中期:庙底沟期晚期:半坡晚期文化影响:第一,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第二,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仰韶文化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苏秉琦语),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人点。第三,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二、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细石器和彩陶共存为其主要特征,另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塑(女神像),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1971年,它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坛、庙、冢”遗址。牛河梁女神庙山上有积石冢,冢前有圆坛、方坛。墓葬、祭天、祭地一体。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红山文化为中华国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