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务会计理论》试题08中职硕士沈国光2008230020一、简述1、本期经营收益观与全面收益观本期经营收益观只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全面收益观同时包括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1)、本期经营收益观本期经营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只反映本期的经营(活动的)收益,对非常项目的收益则不包括在内。本期经营收益观特别强调“本期”和“经营”,主张损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额应该仅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业务活动和本期经营管理决策所获得的成果。本期经营收益观必须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第一,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区分。正确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其目的是使损益表中的收益数额能恰当地计量企业业绩,经营收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包括本期内产生经营收入的各种活动(经营、投资和理财等)的最终成果。第二,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的区分。即列入经营收益的收益应与本期业绩相联系:这样才能使不同会计期间的收益可以更好地比较,以对不同时期的业绩作出评价。(2)、全面收益观亦称总括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既包括经营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收益。既有企业有效经营管理的成果。也有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这一收益观所反映的收益额较前一种收益观更为客观。2、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的两大流派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性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规范性理论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2的原因。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其创立者是Watts和Zimmerman。(1).规范性理论(NormativeTheory)规范性,就是试图从会计活动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导致“良好的”会计实务。规范性理论(NormativeTheory)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Whatshouldtobe),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所以,规范性理论并不完全满意于现有的会计惯例和做法,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2).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AccountingTheory)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a、实证会计理论的起源实证会计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实证理论是19世纪30年代由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的。孔德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推理而应以实证的、确实的事实为依据,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而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实证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拓展这样一种“理论”或“假设”,即对还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有效和富有意义(即不落俗套)的预测。b、(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实证)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例如,实证会计理论应当解释为什么一些公司采用的是后进先出法(LIFO),而不是先进先出法的存货计价方法。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c、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实证会计理论所关注的是经济和会计现象,并致力寻求如下问题的答案选择不同会计方法的成本和效益是多少?制订会计规章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成本和效益是多少?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在有关的组织契约下,经理人员的会计行为表现有何特点?d、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比规范会计理论更具科学3性。实证会计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经济学上大部分以经验为依据的研究基础。它也是科学上广为采用的理论观点。e、实证会计理论具有以下各项优点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某一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可以接受或抛弃某理论,就方法论而言要优于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而不是像规范会计理论那样描述会计实务,它克服了规范会计理论中的目标及目标函数的束缚,从而在没有谁先谁后的目标前提下得出结论。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无可比拟的。实证会计理论试图将会计、企业和市场纳入一个模型,从而可以在整个经济框架结构中分析会计问题。3、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1)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情况;财务报告应该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受托责任观在资本市场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较为切合实际,可以使企业的会计行为与其经济行为相一致。(2)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等)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现时的信息,即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多数会计专家和学者认为,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受托人)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已变得比较模糊,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更加关注整个资本市场的可能风险和报酬以及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观”建立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比较恰当第一,“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实质基本相同,都要求财务报告提供信4息,信息使用者都要根据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目的不同(前者要对是否更换受托人进行决策,后者要对是否追加或转让投资进行决策),因而需要的信息多少、质量特征、得到信息的形式不同。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在10多年的时间内,已经从无到有,从一个区域性的市场到全国性的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已有1000多家),从无规范可寻到基本法律规范的初步形成,从手工操作到几乎完全计算机化、网络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决策有用观”所需的环境已基本具备。第三,有利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第四,避免经常修改财务报告目标,节约研究制订成本。但是,我国的会计环境毕竟与其他国家不同,按“决策有用观”建立财务报告目标以后,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理解和运用。二、论述1、论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财务概念框架的变化(哪些变化?运用了哪些会计理论?)我国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财务概念框架的主要有以下变化:1)、会计目标变化新基本准则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较旧基本准则更加具体,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是科学的表述。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和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⑴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⑵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可理解性;⑶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5性改为可靠性;⑷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3)、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⑴将“附表”改为“其他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⑵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4)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都与西方几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加接近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更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比如在计量上,新准则已经引入了除历史成本外的几种计量属性,虽然使用有较大限制,但也是一种进步。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定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化。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财务概念框架运用了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如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盈余管理理论、财务报告理论2、论未来财务报告的改进(目前的不足、未来的改进)现行财务报表目前的不足;1)现行财务报表没有很好地满足财务报表目标甚至财务会计目标基于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且能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它能较好地完成报告与解脱受托责任的目标,但不能直接满足变化后的财务报表目标——为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6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是过去的现金流量,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不能反映现金流动的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2)通用财务报表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现行财务报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股东为主要服务对象,它在客观上忽视了企业对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债权人、政府、社会等)所承担的责任,也就很少披露它们所关心的信息。通用财务报表主要针对具有平均理解能力的(投资者)使用者集团,这种导向忽视了信息媒介和投资媒介在竞争性市场上的作用,并限制了财务报表对外信息功能的扩大与深化。3)财务报表的技术性削弱了其信息的有用性许多会计数据正是在分类、汇总、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表失了其本身的涵义,从而也削弱了财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4)财务报表没有完全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财务报表经常把重点放在法律形式上,而不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上。这种按法律或其他形式来确认、计量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真实,甚至有些资产与负债完全被忽略,比如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有些无形资产等。5)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一贯性并不强财务报表信息是基于单一(个别)会计主体的,而不同会计主体均可在会计规范之内决定自己的会计政策,导致用不同会计政策“生产”出来的信息内涵是不相同的,因而财务报表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往往不可比。会计政策(还有会计估计)允许变更,可能会造成前后各期财务报表不可比,难以完全满足一贯性原则要求虽然采用了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补救办法),从而妨碍使用者对报表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来准确评判企业的真实状况与业绩。对现行财务报表改进的努力:1)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条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条是简化披露方向。2)将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是对财务报表改进成果的最简练概括。改革措施多是从财务报表(尤其是基本财务报表)外部推进的,很少触及财务报表内部。①第四财务报表:收益表的扩展7一是与收益表合并为一份报表,称做“收益与全面收益表”,其上部分为收益表,下部分列示其他全面收益;二是与收益表分开,单独编制一张报表,即“全面收益表”;三是在业主权益变动表中详细报告其他全面收益,收益表仍是单独编制。②财务报表结构的改进财务报表结构进行改进:资产负债表上区分核心活动的资产与负债、非核心活动的资产与负债;收益表中区分核心活动盈利、非核心活动盈利;现金流量表中区分核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