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pptConvertor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园林建筑的概况一、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状态第二阶段——臻于兴旺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臻于兴旺特点:①为统治阶级服务②封闭的、内向型的③主要目的为视觉欣赏和精神寄托④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分类:①规整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②风景式——中国古典园林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理论依据:①美国F﹒L﹒奥姆斯泰德(1822~1903):⑴自然资源的保护⑵城市园林化——“公园”②英国E﹒霍华德(1850~1928):《明日之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社区四周围以乡村“绿色地带”——共同形成了现代园林的概念生态学的初步尝试:19世纪末兴起用不同年龄、不同树种的丛植来进行公园的植物配置,形成一个类似自然群落、能够自我维护的结构。特点①出现公共园林②从封闭内向型转化为开放外向型③着重发挥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④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特点:①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建筑设计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转化为环境设计②园林学成为一门涉及面积广的综合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二、东、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强调人工创造——着眼于几何美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着眼于自然美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萌芽期(殷、周、秦、汉)皇家园林的发展:《诗经》记载周文王时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秦——上林苑(自然山水)西汉——扩充:建章宫、太液池(人工方法)私家园林的产生:长安、洛阳形成期(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观赏艺术私家园林的发展:金谷园(石崇)(遗址在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金谷春晴”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寺庙园林的兴盛:两大佛教中心:南方建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方洛阳《洛阳伽蓝记》成熟期(隋、唐、五代)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隋:皇家园林:大兴苑、西苑唐:皇家园林兴作极盛,品种增加私家园林兴建频繁五代:南方城市园林发展:苏州、广州高潮期(宋)东京汴梁:皇家苑囿集中金明池,艮岳(花石纲)西京洛阳宋画《金明池夺标图》突破“一池三山”低潮期(元)处于滞缓状态,造园活动不多高潮后期(明、清)明:皇家园林:西苑—北海、中海、南海。私家园林:北京、南京、苏州。计成《园冶》清:皇家园林:(最兴旺发达时期)西苑扩建,西北郊五个皇家苑囿—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扬州、苏州、杭州等。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一)皇家园林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根据功能可分为苑和宫苑两类特点:①规模很大大的宫苑可达300公顷:颐和园290公顷,承德避暑山庄540公顷。②多元功能类型大内御苑:皇帝日常临行游憩。——建于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行宫御苑: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离宫御苑: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建于都城近郊、远郊或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③表现皇家气派大多格调雍容华贵,也有追求淡雅的。④构成形态分类人工山水园:修建在平坦地段上,以城镇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等。李渔“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设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悬也。”《园冶》以“山林地”为第一。⑤景观构成除宫以外还有: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⑥集锦式造园格局在一个园内分别设置多个景区,每个景区可通过人工建筑形成其独特的主题。避暑山庄:金山寺—镇江金山寺烟雨楼—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苏州狮子林文津阁—浙江天一阁(二)私家园林民间贵族、官僚、缙身、地主、商人私有。古籍又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前宅后院”,跨院,“游憩园”,“别墅园”特点:崇尚雅、素、精(三)寺庙园林佛寺、道观、名人祠堂的附属园林。特点:①公共性很强②选址自由③具有旅游性④寿命长⑤数量大私家园林:一、作用物质功能:起居、游乐、聚友、宴会、听戏、读书、作画、下棋、抚琴、吟诗、清谈、品茗、参禅、供佛、养生。精神功能:寄情山水,审美,追求豪侈。二、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手法(一)私家园林的构成要素园林建筑园林的水园林的山园林的石园林的绿化(二)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掩映:障景、对景、点景、借景途径:直接联系着园林与游者的游园途径,包括园路和停点园路形态的转化①游览的诱导性②与景的对应性③行进的曲折性④周始的回环型⑤形态的变幻性基本形态—甬路型;简化形态—步石;扩散形态—庭院、场地;与建筑结合的形态—游廊、穿堂、过厅;遇山的转化形态—盘道、磴道、隧函、飞梁;遇水的转化形态—堤、步石、桥梁理论:《园冶》明计成著,第一部系统总结园林艺术和技术的理论著作。《园冶》最主要的内容:1.造园优化的原则(目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造园的优化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以物为法。表现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借:“构图无格,借景有因”,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俗则摒之,嘉则收之”3.造园优化的标志。“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体:章法,规矩,体式,格局宜:灵活动机,因地制宜拘:死板,拘谨率:轻率,胡来4.重视造园的规划、构思。5.重视造园的设计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6.重视造园的鉴赏指引。对景:随着曲线的平面布局,步移景异,层层推出或从某一观赏点出发,通过房屋山门窗或围墙的门洞作为画框来取景,或者通过走廊与漏窗来看风景。水口:大的水面上做的许多小的水湾,使得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水面边界的全貌,使水面有深远之感,余味不尽。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一、北京明、清三海北海在元代包入大都,位于皇城内,称为太液池(含今北海、中海两部分),明时又加挖了“南海”,统称西苑,是明朝的主要御苑。清代三海规模未有扩展,但建筑物大量增加。三海是帝王游息、居住、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清帝在城内居住时,常在苑内召见大臣,宴会公卿,接见外藩,慰劳将帅,武科较技。冬天则在三海举行滑冰游戏。三海中以北海面积最大,布局则以池岛为中心,池周环以若干建筑群。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庄的营建,有出于避暑、习武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笼络蒙古王公,随围避痘,巩固边防的政治需要。山庄占地564公顷,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全园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与山岭区。有康熙时期以四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时期以三字命名的三十六景。宫殿区在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4组建筑。正宫前五进为前朝,以澹泊敬诚殿为主殿。后四进为内寝,以烟波致爽殿为主殿,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一景。湖泊区占地57公顷,以洲、岛、桥、堤划分出大小不同区域,曾有九湖十岛,现存七湖八岛。这里集中了全园一半以上的建筑物和七十二景中的三十一景,是避暑山庄的精华所在。水心榭、狮子林、金山、烟雨楼、月色江声等景点。平原区则包括有可扬鞭策马的试马埭,可举行盛大游园、野宴和表演马技、角力的万树园,并有文津阁、永佑寺等建筑。山岭区占全园面积的4/5,有松云峡、梨树峪等4条天然沟峪,以及珠源寺、水月庵等寺观和山近轩、梨花伴月、青枫绿屿等一批景点建筑,并以“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三亭,控制北、西北、西三面山区。在园景的模拟表征上,山庄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以东南方的湖泊区、北面的平原区和西部的山岳区,表征国土的江南水乡、漠北草原和西南高原;它以“金山”仿镇江金山寺;以“烟雨楼”仿嘉兴南湖烟雨楼;以“文园狮子林”仿苏州狮子林;以“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以“永佑寺舍利塔”仿南京报恩寺塔等等。三、清漪园(颐和园)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乾隆十五年,为了给皇太后祝寿,在瓮山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并结合水利工程整治西湖,历时15年建成。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清漪园被毁。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整修,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再次遭毁,1902年再度重修。清漪园原是行宫御苑,经光绪重建后的颐和园已成为帝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御苑。清漪园得以建造的原因:1.治水,以利北京城的供水,仿汉武帝昆明池。2.乾隆为母亲祝寿献礼。3.以“三山五园”为主体全盘考虑,成为“三山五园”的中点,一园建成,全局皆活。(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大体上共分为3个区:1.宫廷区2.前山前湖景区3.后山后湖景区一、整治地貌(调度全局山水形势)不足:1.山水错位2.山体形势不妙3.养水水位不稳。(一)开拓东岸,留岛,山湖轴线对位。(二)填养水湖,修堤、分水、立岛。(三)整理前山,疏通后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四)顺依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外借景。二、宏观特色: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中最后建成的一座,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型山水园的造园成就。1.利用自然,改造自然;2.湖区采用岛式布局与堤式布局相结合的做法;3.山体运用了“寺包山”和“山包寺”的两种处理方式;4.建筑美与自然美结合;5.以建筑构成景观中心;6.景观中既有像前山中部那样的“仙山琼阁”,也有像后山后湖那样的“世外桃源”;既有浓墨重彩的雍容华贵,也有清淡宁静的山林野趣;既有山峦重叠的远山借景,也有一望无际的碧波连天;既突出“海阔天空”的风景主题,也包容小桥流水的清幽境界。三、宫廷区布局:设离宫,生活办公结合。包括东宫门、“外朝”、“内廷”、德和园戏台和茶膳房等辅助建筑。1.东宫门:正门。(门外有牌楼、水湾儿、影壁,点出皇家园林入口的气派)2.仁寿殿:外朝的主殿,是皇帝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3.玉澜堂:皇帝的寝宫。宜芸馆:皇后的寝宫。4.乐寿堂:太后的寝宫,以此为最大,前临湖,背依山,位置最佳。5.德和园(戏园子)。6.服务用房:占据八个四合院,但院子标高下降,地位低贱。四、前山区布局1.排云殿: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举行典礼和礼拜神佛之所,园中最堂皇的殿宇。2.佛香阁:自身高达38米,又耸立在高20米的方台上,体量巨大硕壮,造型敦厚稳重,是颐和园的构图中心,制高点。(拜佛用)弃塔建阁的原因:(1)塔瘦高形象,分量不够将会显得孤立、单调、唐突,周围没有东西与它相呼应,不适合大山体、大水面。(2)塔太高,会反衬出山体矮小,有损整体比例。(3)塔体量细高,作为构图中心分量不足。(4)塔的高度若超过山的高度,塔尖暴露给后山将破坏后山的轴线和“山包寺”的总格调。(5)避免与玉峰塔雷同。3.众香界:琉璃牌坊。智慧海:琉璃砖无梁殿。拜佛用。构成序列空间的尾声。前山区以大体量建筑,密度高,轴线对称,布局严整,黄瓦红柱的效果勾画了皇家园林气派的场面。4.两侧退晕:建筑均衡,但并不对称。有虚、有实、有紧、有松,富于变化,使建筑融合在山林之中。5.长廊:(728米,共计273间,园林中最大的廊)作用:(1)提供了一条全天候的游览路线,条件好。(2)构成上,长廊起了串珠引线的作用,把散落的各种建筑拢在一起,起到联系的作用。与水面交接处用粗线条连接起来。(3)围合出庄重的主轴门石空间(抄手廊),同时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4)是前山和昆明湖的过渡层次。(5)自身构成独特的景观,画框——“移步换景”,彩画14000多幅。五、前湖区布局“山林野境,海阔天空”为主题。前湖水面广阔,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水面。(一)堤——西堤、支堤,把前湖区分成大、中、小水域。西堤定位,主水势,使南湖形成桃形图案,模仿杭州西湖(苏堤),丰富层次,组成湖外有湖的景象。(二)一池三山三大岛(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构成景观,观赏点。南湖岛作用:1.丰富地貌,联系湖山;2.分割湖面,形成两个景区,自身又成一景;3.尺度对比突出南湖之大,扩大空间;4.位置适中,观景极佳。(三)三小岛——凤凰墩、小西泠、知春亭凤凰墩:增加景深,仿黄埠墩岛小西泠:联系河湖,模仿自然,丰富景观,加大进深。知春亭:为宫廷区提供最近观赏点,向北能看出空间序列,正面是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形成构成景区的作用。六、后山后湖区布局南北狭长,偏于幽闭,以山林野趣为设计的基调。布局特点:1.河道全程障隔成蜿蜒曲折的6段小湖面,取得化河为湖、开合多变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