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1章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讲义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何谓市场和市场效率?学习财政必须从市场说起。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从日常生活来看,市场是商品(包括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而是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这种商品交易机制所形成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并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这种结构精巧,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早已被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也被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2、何谓市场失灵及其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固有的缺陷,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1)市场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平(5)经济波动(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定义:财政学将外部效应定义为:私人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私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即某一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带来利益或造成损失的现象。类型:(1)按活动主体分——生产者外部效应和消费者外部效应(2)按经济性质分——成本型外部效应和效益型外部效应理解:(1)外部成本(负外部效应)——指某一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损失的现象。由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小于社会生产成本,生产者又不需要给于受损者相应的损失补偿,所以导致增加或过量生产该商品,以获得超额利润。(2)外部效益(正外部效应)——指某一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由于生产者的生产效益小于社会生产效益,生产者得不到相应的效益补偿,从而导致减少生产该商品,造成市场对该商品的供应不足。如:上游水库下游地区可以受益,这是正的外部效应;如:造纸厂对河流造成污染,这是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关于“公共物品”后续作专门讨论)注意:财政学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社会生产成本2二、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是什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首先是执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并通过执行经济职能来保证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实施。政府的经济作用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谓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说明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需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等。2、政府干预的程度和手段是什么?政府干预的程度是与政府规模的大小相联系。那么,政府规模大小又是如何确定的呢?政府规模的大小一般是通过综合性指标,即以财政支出(或支出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于世界各国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府规模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倾向的国家高于分权化倾向的国家。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规模,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干预的手段有:(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是指应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价格和公共物品价格等,引导和调节市场。(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主要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3)财政手段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3、何谓政府干预失效及其原因?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政府机制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而是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表现在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3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有何区别?(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3)公式表示:纯私人物品:Xj=ΣXij此公式表明:(1)商品Xj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拥有)数量之和;(2)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纯公共物品:Xn+j=Xin+j此公式说明:(1)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i都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xn+j(2)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2、何谓混合物品?混合物品是指那些既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又具有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有些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如:一座桥梁;有些物品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一个花园3、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有何区别?(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的定义公共需要是指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私人需要是指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2)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它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并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以支撑各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第二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definitionofpublicfinance)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1)“财政”一词的来源。(2)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3)简略的财政概念。4(1)“财政”一词的来源。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从人类社会史的观察,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乘其财用之出入”、“国用”、“国计”、“邦计”、“理财”、“度支”、“计政”均从不同程度表达了财政思想,但没有全面的、恰当的反映财政的含义和财政活动。我国政府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是在1898年。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的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护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2)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综观当今西方国家财政学,都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国家和政府的三者关系是:国家是政治权利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国家具有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职能;财政是为国家实施并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的;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国家是通过它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关来实施并实现其职能的。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所以,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和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致的。(3)简略的财政概念。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来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简单的说,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2、如何理解财政“分配”的内涵?长期来,我国对财政“分配”的解释是: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它区别于西方财政学对“分配”的理解。西方财政学对“分配”的理解是:分配仅指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则界定为资源配置。即“资源配置”指的是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分配”是专指对生产成果的分配,即个人收入分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并给予财政分配重新的界定。二、财政的基本特征(featuresofpublicfinance)1、财政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5(1)阶级性与公共性财政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那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财政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公与私是对应的。由国家或政府办的事物是“公办”、是“公事”,也属于公共事物。(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的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利通过颁布的法令来实施的。财政的非直接偿还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征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当然,从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义上说,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强调的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他的付出与所得是不对称的。(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是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的过程运行的。尽管我国历来就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但这一争论主要说明,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是反映中央与地方、各地区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它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围绕收支平衡的这个轴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并提高使用效益;制定合理的税收和收费制度并保证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又防止赤字和国债发行的失控;制定财政管理体制合理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等,是构成财政学的一条主线。第三节财政职能一、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是什么?(1)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2)研究思路第一、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广大财政工作者应从日常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第二、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离开了这个基本立足点,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也不可能准确地概括财政的职能。第三、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一种思路。二、资源配置职能(resourceallocation)1、如何理解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得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2)财政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的介入或干预而产生的。6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财政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2、如何理解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源配置的方式有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1)直接配置,也称“内在配置”。是指由财政直接安排来实现的资源配置。财政通过自身配置资源的流向、流量和分布,从而引导市场的格局,调整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它是再生产内部的配置,可通过税收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