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测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与测定•第一节作业环境的评定•第二节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第三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第四节职业健康监护•第五节职业病危害评价•第一节作业环境的评定•一、作业环境评定的目的:•(1)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2)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提供依据;•(3)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4)检查预防措施效果•(5)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定、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接触评定•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是接触评定•二、接触评定•接触是指作业者接触某种或某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1.接触评定: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目的是估测某职业人群(如接触某化学物的职业人群)或者个体接触该职业有害因素的情况和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效应指标的测定,提出职业有害因素作用的接触--反应关系,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和推荐最大无作用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2.接触评定的内容:•①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②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如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及接触的时间分布•③接触水平的估测,包括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实际进入机体的量,通常通过对作业点有害物质浓度定点采样监测和对接触的个体采样监测初步反应接触水平,通过测定机体内吸收的量较准确地反应接触水平•三、接触评定的方法•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询问调查、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1.询问调查•(1)可为分析接触人群的特征提供依据•(2)通过询问调查获得的有关健康效应的信息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方法•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主要涉及的内容:•(1)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具有(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现场详细了解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的形式、形态和浓度(或强度)等,仔细观察并记录作业者的操作过程、活动范围、接触途径及接触时间等,以便分清主次,确定评定对象•(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的信息: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毒理学资料,即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等•(3)接触水平的估计: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的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若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则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但这些计算只能是接触水平的粗略估计,因为接触者的实际吸入量不仅取决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还与吸入空气的量及有害物质的吸收系数有关。所以,接触水平估计最好增加生物监测评估•(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作业环境监测所得资料应根据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对所观察的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在不同车间、工种和不同时间的分布,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并供动态观察和前后对比之用•根据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规定,资料整理时常用的统计指标有:•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x100%•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测定点实测浓度值/国家卫生标准浓度值-1•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x100%•作业环境监测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建立定期的监测和登记制度,并根监测结果提出改善措施,且应将综合评价的结果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3.生物监测•由于环境监测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接触者机体内有害物质的实际吸入量,接触评定时还必须采用生物监测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最好二者并用,以发挥其互补作用,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价•四、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调查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识别和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步骤。•(一)目的:•(1)了解工作场所劳动过程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性质、质量浓度、频数分布、变化规律、劳动条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2)摸清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状况,分析原因•(3)制定防范措施和提出治理规划,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有关法规提供依据•(二).职业卫生调查的分类•1.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以职业工作场所的劳动卫生情况为调查内容,它又分为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职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偏重于研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健康损害(第三节)•(1)劳动卫生调查的基本内容•①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所管辖地区或系统内工矿企业的劳动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所管辖单位的劳动卫生档案。调查对象为管辖的所有工矿企业,必须逐个单位进行调查,根据统一表格,认真填写•调查内容•a.被调查单位概况,如单位名称、地址、性质、人数、职业分布、接触人数、机构设置、产品种类等•b.主要有毒有害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和仪器设备•c.工艺流程•d.主要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如工作地点环境微小气候、工作、接触量、工种、布局、卫生条件等•e.劳动组织及班次等•f.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g.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h.防护设备和使用情况•i.卫生保健和卫生情况•②专题职业卫生调查•专题职业卫生调查是根据调查任务来源及目的要求,对某一系统(行业)或某一有害因素的劳动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所辖地区内存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应考虑进行专题调查:•a.某一系统(行业)在所辖区内所占比重较大•b.某一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较突出,接触人数较多•c.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出现新的有害因素者•d.已有的有害因素出现新的职业性病损者•举例:•(1)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作业调查:着重了解生产过程从原料到成品(包括原料中的杂质以及中间产品、副产品、废弃物等)有毒化学物质的名称、数量、理化特性及操作者的接触方式、数量和持续时间,各工序中有毒化学物质来源和产生的原因,现有的防毒技术措施,如密闭通风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等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同时了解历年来毒物测定和劳动者体检的资料,既往发生化学毒物中毒的情况及其原因,医疗卫生机构和急救组织。为了查明劳动者接触毒物的程度,应按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及观察劳动者的血、尿或呼出气中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2)粉尘作业调查:重点调查生产过程中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的化学成分及分散度,尤其是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操作人员接触粉尘的机会,现有防尘措施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收集历年来既往的粉尘检测结果和劳动者体检及尘肺发病情况的有关资料,掌握粉尘浓度、分散度及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或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3)高温作业调查:•内容:①生产的基本情况,如主要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工种名称、劳动者总数及高温作业劳动者人数;劳动休息、制度以及防暑降温综合措施:②厂房建筑,如厂房面积、高度和方位:建筑材料、结构;天窗的形式,侧窗的结构、数量及占墙壁面积的比例;③热源,如主要热源的名称(室内、室外)和数量,热源的温度(内部和表面)以及热源的分布情况,绘制简易示意图;④防暑降温措施,如企业对防暑降温的规章制度;隔热、通风及个体防护等设备种类、维修、管理和使用等情况;含盐饮料和保健食品种类、供应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休息室的地点和温度;医疗卫生机构和急救组织;就业前和离岗前体格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等;⑤对生产场所进行气象条件测定⑥收集历年来高温测定、高温体检状况和既往发生中暑的资料•(4)生产性噪声调查•内容:①工作场所噪声源和声源的分布情况,了解厂房内外产生噪声的设备布局情况、数量及种类;设备在一个工作日内的运转情况;②劳动者有关噪声接触时间(日、月、年及累计时间)和方式、班次与人数,并作详细的工时记录;③工作场所防止噪声措施(消声、吸声、隔声、隔振和阻尼隔声室等)种类、管理效果以及个人护耳器(耳塞、耳罩、隔声帽)的使用情况;④测定噪声强度和对噪声作业劳动者健康检查;⑤收集历年来噪声测试、听力检查结果以及职业性耳聋资料等•③事故调查•属计划外应急性调查。发生急性事故性损害(如急性中毒事故)时,劳动卫生医师应会同临床医师参加抢救;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职业病报告办法》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可能发生事故的有害因素,结合中毒者的临床表现等查明事故发主原因,提出治疗、预防对策,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在现场,必须详尽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条件、设备运转、作业状态、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等;通过中毒病人或班组人员,了解事故发生的前后细节,以及同类生产的其他作业场所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当现场未经清理时,应迅速检测生产环境中各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如现场已遭破坏,必要时采用模拟现场试验估测接触浓度或强度,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应尽可能进行皮肤污染的测定;如有生物监测指标的,要及时采样测定。最后,根据调查资料,作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用书面形式上报上级机关并分发有关单位,以吸取教训•(2)职业卫生调查的步骤•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与专题调查的工作步骤基本相似大致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①准备阶段•a.制定计划: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试图寻求的答案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查对象、对照选择、样本大小和抽样原则;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所需器材、经费和人力;人员培训,调查队伍组织领导及协作关系;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预期结果;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b.查阅文献:围绕调查内容和目的,认真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充分掌握现有资料,借鉴别人经验,使调查工作更有的放矢,效率更高•c.拟订表格:调查表格项目及形式,应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及统计方法,周密设计。每一调查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用意,而不是可有可无•内容包括:•①调查表的名称•②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名称、职业、车间、工种及家庭住址•③调查项目:根据调查目的而定,一般包括职业史及接触史、疾病史、目前健康状况、不良生活方式、环境监测、针对该项调查的体检和化验项目•④调查者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估计•⑤结束部分:包括调查人签名和调查日期。为便于计算机处理,调查项目尽可能量化,可在表格偏旁位置预留空格,以便填入各项目的“量值”•d.选择对象•原则:①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本大小和抽样方法•②以密切接触有害因素的人群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等条件非接触人群为对照组•③在评价检测指标对反映环境浓度或机体反应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时,应尽可能分别选择接触高、中、低浓度(或强度)的接触者为对象•④凡同时接触可干扰效应的其他因素者,不应列为对象•⑤慢性职业病调查应特别注意潜伏期问题,现有接触人群或曾经接触者,均应列为调查对象•⑥对照的选择应注意可比性,即性别、年龄、工龄等应合乎统计学要求•e.试点调查:在正式调查全面开展前,最好先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