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综述(一)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迎接信息化挑战的重要内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充分重视,各国政府都在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在90年代以来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状况综述,内容主要涉及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思潮、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对师资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培训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关键词: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思潮发展现状师资要求与培训前言: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到底教些什么?怎样教?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解决师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对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各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有所借鉴。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思潮的研究美国作为科学、文化发达国家,其信息技术教育思潮也相对比较先进,较大地影响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大借鉴意义的观念有以下两种:(一)信息素养观念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二)信息技术通晓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于1999年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题目为信息技术通晓,提出了信息技术通晓这一新的概念说法,这个文件用通晓代替了基本能力。该文件认为: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一般指的是对一些技术工具的最低水平的了解,如字处理工具、电子邮件、网络浏览器等,相反,信息技术通晓要求人们能够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从而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既能帮助,也能阻碍目标的实现,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与传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相比,信息技术通晓需要对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有更深刻、更本质性的掌握和理解。信息技术通晓由三个层次的概念、技能和能力组成的,包括暂时性技能、基础性概念和智力性能力。暂时性技能,是指使用现在的计算机设备的技能,能够使人们立即应用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技能是一个工作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更加重要的是,技能提供了建立新的能力的基础。基础性概念,是指用来支持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的原则和概念。概念是理解新信息技术的原始资料。能够指出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机会及其局限性。智力性能力,是指在复杂和支撑性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促进高级思维。能力能使人们控制媒介以得到利益,并且能够处理未曾经预想到的问题。智力性能力加强了信息和信息控制方面的抽象思维。(三)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思潮的比较及借鉴意义美国信息素养概念与信息技术通晓概念是不同的,信息素养着重于信息的获取、交流、分析、信息检索和评估,而信息技术通晓则关心的是对技术的了解以及对应用的掌握;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的通晓,它能够引发、保持和延伸终身学习,这是通过技术的利用实现的,但又是独立于技术的,而信息技术通晓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应用,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关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信息技术来帮助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信息素养强调的是关于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而信息技术通晓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观,其存在根本性的差别。无论从信息素养还是到信息技术通晓,都非常关注问题解决,将信息技术作为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强调其工具论,把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问题解决的工具和交流协作的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研究的、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工具。二、国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一)国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教育信息化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它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因此,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的教育都极为重视。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一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在1996年1月所作的国情咨文中,他又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于教育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于1997年3月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提供建议。主要建议可以概括如下:(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计算机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以提高各学科教育质量为目的。(2).强调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改革,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高级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4).保障实际投资,至少将全国每年教育开支中的5%用于教育技术。(5).保证平等使用技术,全美国学生不分地区、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人人得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权利。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美已经拥有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中95%的学校和72%的教室与Internet相联,有66%以上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的则是大量的利用IT来进行学习的各种资料、各种视听材料以及无数的计算机软件。电脑甚至取代了书籍,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英、德、法等几个国家对中、小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都有自己的要求:英国政府在1999年公布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要求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能利用IT技术工具探究、分析、辨别和进行有创意的信息加工。能使学生利用IT工具快速获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判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使用IT工具并使这种能力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对学生发挥作用。通过IT教育促进学生在心智、道德、社会伦理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协同工作、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政府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是多方面的,计算机信息学课程是传授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要学会信息的获取及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要培养学生辨别各类信息及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让他们以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使用这些技术。在教育中强调使学生能以计算机为工具用于信息管理、信息处理、表达、信息传递的目标。法国政府认为让未来的公民得到有关信息技术的专门训练、掌握必需具备的新的通讯工具,是政府教育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能了解信息自动处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懂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学习在各种活动中隐藏着的与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是对软件产品使用方式的教育,对信息处理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应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各种情况下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明显呈现出从技术本位向课程本位转化的趋势,即从围绕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到从课程的需要出发论证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潜在优势,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潜在优势。这主要体现在:(1)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而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2)重视从不同教学方式对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需要出发,有机组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资源,而不拘泥于信息技术的形式而实施所谓的“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3)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注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或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方便快捷的交流合作工具,促进学生的交往、合作和社会化发展;(4)与此相联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也趋于综合化和多样化,强调在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体验基础上的、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