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乳山市午极镇中心小学王玲21世纪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的动态课堂,教育专家已把“质疑”列为四大最佳课堂之一,它是构建最佳教学状态的需要,,是阅读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理论的需要。国内外以“质疑教学”为专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的为数不多。国内教师的教学虽不再用注入式而多用启发学生思考作答的方法,但由于每班人数多,怕难控制秩序、时间,很少像英、美的教师,常给学生做分组活动。学生的分析、归纳应试的效果未必比国内好,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较佳。为解决语文课堂“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读到底”的讲读法教学弊端,打破宏观层面上的平庸化的“阅读冬眠”状态,打破微观层面上的“重分析轻问题”的教学方式,从2002年起,经过四年的尝试性实验,重建了以“学生质疑”为导向的质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特殊模式,探索了师生在质疑教学过程各环节中的主要活动。课题提出的背景质疑是构建最佳教学状态的需要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再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封闭的静态课堂,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的动态课。质疑教学的研究正好吻合了时代的需要。质疑是阅读教学的本质需要现行的阅读教学仍存在着学习上随着老师的问题走的弊端,究其原因是学生“无疑”读书所致。研究此课题有利于开发学生阅读主题性,变被动地、接受的读为主动地、创造地读。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急切需要,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反映。质疑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新世纪的教育也是创新的教育,实践证明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质疑”则成为一切创新活动的必然。质疑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理论的需要古人早就提出“学起于思,源于疑”的质疑教学光辉理论,它不仅是古代教育的精髓,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因此,对质疑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质疑课堂教学的研究策略与实施“生疑--质疑--解疑”之主题式教学模式,皆在建立一个真正的主体教育思想体系和运行机构,其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优化的自学过程,是一种始终体现学生为背景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只是学习材料的收集者和指导者、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质疑教学顺应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其主要教学活动分四个阶段,经过几年的尝试性实验,我们探索了师生在质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的主要活动,示图如下:根据质疑教学的课堂根据质疑教学的课堂框架模式,结合课文谈创设情境激趣启疑创设情景激趣景激趣学生过程自问提高学生创设情景激趣教师诵读感悟拓展迁移细读分析瞄准目标初读感知了解内容容精读深究发表意见自读定向自主质疑味疑鼓励质疑梳理引导精讲精练情感释疑创设情景练习运用自析释疑谈课堂每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及教师的操作方法和学生的活动行为:一、以情诱疑,自读生疑(一)设计目的: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防止学生不懂装懂,生疑阶段,确保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学生生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也是他们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逐步地诱导,有效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实现解决问题的高效率。(二)操作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发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大多数教师都会用“读题激疑”的方法,既问:“读题后你都产生了那些问题或想法?”此法简单直接,意在鼓励学生提问,但用多了,对学生而言就无新鲜感,甚至会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走了过程。我觉得采用“创设情境诱疑”的方法不失为一个长久之计。可以摘录文中的妙瓷佳句或重难点段落进行生动的范读,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教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如:《林海》一课,教师可声请并茂地朗读部分段落,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其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甘心只发挥耳朵的功能,而会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时让学生开始自读,并提出“寻找疑问”的要求。因为质疑学生的重要途径,在兴趣的鼓励下学生一定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其次,要确保初读时的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怎样使预习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呢?还应有自我监控的过程。自我提问是元知监控的常用方法,在预习中我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单提醒自己。预习提问单1、我理解了生字新词了吗?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我了解主要内容了吗?3、我画出课文中的词、句、段了吗?4、我画出不懂的词、句、段了吗?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读书了吗?我把提出的问题努力尝试解决了吗?是否把不懂的地方给落下了?5、我把预习范围预习全了吗?最后,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情况的做法和听法。有预习,检查交流预习就应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就应该以检查交流预习情况作为开始。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的汇报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1、怎样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呢?(1)汇报交流的内容要讲清楚。(2)要说明自己学会读懂的知识、内容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具体到哪个自然段,第几句话。以上两条的目的是让其他同学知道你在汇报什么,让其他同学知道你汇报的内容在课文中的位置,准备评议吸收或作补充。(3)汇报时要谦虚,说话要有条理性,让同学们能听懂你的发言。所以在汇报交流发言前要想好要说的话,或写出一个发言提纲。2、怎样听好别人的汇报?(1)聚精会神的听发言,认真地思考。(2)要从中学习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不懂的内容,准备好自己要补充的意思。(3)听发言时,不打断别人说话,要有礼貌。以上3条是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因为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二、以读代悟,自主质疑(一)设计目的:在读书时,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自己捕捉到的信息,自我生成问题,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梳理、选择的本领。语文是学生习的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朗读实践,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累。由于生活经历、人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二)操作方法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给予质疑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汇报交流了预习收获后,又提出不理解内容和不懂的知识,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即使提出词不达意和偏离中心及肤浅的问题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忽视了其中有用的信息。应及时诱导,使之更为准确和深入,找到最近发展区,定向控制,把握分寸,把问题调控在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能“跳起来摘桃子”的程度上。经过探索,我总结了“质疑十二法”即:(1)从课题着眼,据此发问;(2)揭示矛盾;(3)辨别差异;(4)比较优劣;(5)从有关语句、内容方面提问;(6)抓重点词句;(7)找原因;(8)注意标点;(9)寻实质;(10)在重难点处提问;(11)在课文空白平淡处提问;(12)在人物的言行上提问。其次,教给小群体合作质疑的方法/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由组员轮流担任。要想让学习小组正式地运转起来,不走形式,就必须让学生遵守一些活动原则:(1)小组活动时,聚精会神地听别人发言,边听边思考。(2)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于表现自己,谦虚有礼貌。(3)进行公平竞争,友好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平等,互帮互助。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提醒学生自我监控活动过程。提出的问题由组长记在《我的小问号卡》上。有些问题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小组里能努力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全搬来讨论。不要有等“等”“靠”的依赖思想,也不能让这种不利于刻苦学习的懒惰思想滋生,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创造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将学生的问题分两类处理:(1)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什么”、“怎么样”的问题;(2)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即“为什么”的问题。学生提出的一类问题当时就处理解决。二类问题教师要系统整理归纳存下来,等到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并把存下来的问题整理后写在黑板上。1、教师对板书的归纳和处理。黑板上的板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在汇报交流预习时,或学生提出时,教师随机把表现文章脉络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在黑板左边。强调一点,不是为了板书而硬要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板书不是为了点缀课堂,是为了学生理解课文服务的。另一部分是存下的而类问题,在存问题时,教师要有归纳的能力。具体做法有:“捏”即把散的问题捏在一起,综合起来;“贴”即把学生提的离大问题较远的问题,拿来放在大问题上;“辩”即辨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问题多种说法。三、体会情感,悟中释疑(一)设计目的: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加深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学习方法“暴光”,见仁见智地从读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特殊感觉。对于学生来说,自问自解可以说是最具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还要善于诱导他们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与思维能力。经过自问自解不能释疑的,还可以互问互解。这不但能发挥知识、能力的互补优势,促进学习,还能培养团结、互助、竞争、配合的学习精神。若自问自解、互问互解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再进行问师求解(即互动解疑)。教师要根据质疑的性质、特点以及在教训中的位置、意义进行有区别的释疑。该疏导的疏导,该点拨的点拨,该讲解的讲解,该调整释疑顺序的就调整释疑的顺序,该留疑的就留疑。(二)操作方法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读书解决,这实质上是唤醒学生由于传统教学失去的主体性意识,自读为主需要教师帮扶,首先教给自读的方法(《自读提问单》)要经常性的训练;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来保障自读顺利进行;最后,要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范围的学习交流的形式分两步展开自读,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对训练重点的理解可把分析方法概括总结成提问单:1、在分析人物时,我抓住了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吗?2、我想了是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言行吗?3、我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吗?4、我有感情地读课文了吗?用心体会了吗?这样学生在自读时就不会流于形式或只停留在内容的故事情节上,就会自觉地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有深入的感悟。四、诵读积累,自问提高(一)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跟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讨论,其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在“自读为主”中进行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不算完全读懂课文,还应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有人说作者写作时“用意十分,下笔三分”,那没写出的额七分就是“空白”,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二)操作方法为了使这一环节得到扎扎实实训练,特制定如下提问单:1、我学习到哪些写作方法,从中学到了作者哪些表达观察方法?我写小练笔了吗?2、我背诵了精彩句段了吗?3、我做了读书笔记了吗?(记下精彩的语段,写作方法等;记自己的读书感受等。)质疑教学实施的意义1、将较好地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读书、强制读书的问题,使小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主动地、发现地思考,解决问题。2、改革以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发展,真正确立了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有助于教师掌控学生读书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的中心由教师转向自己,从等待接受信息的相对静止状态转向寻求答案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