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一,质量管理的三个环节:1,原材料进货检验2,生产过程中的岗位检验3,成品出厂检验第一,由于是国内大环境中的民工文化素质落后和历史的痼疾,大多数人对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是比较薄弱。第二,在工艺上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还在手工操作状态,对质量公差的控制就存在先天的缺陷。第三,企业里实行的大都是计件作业,工人追求的是数量的比值,忽视了对质量的追求。第四,企业在监控的力度上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有些甚至只是停留在产品结果的检验而在流程作业中不设防,出错返工成家常便饭。所以质量监督部门的组建是必然的趋势。二,建立质量监督部门的必要性:1,国内产品质量滞后的因素:质量监督理事小组的具体状况(兼职):第一,质量监督理事小组的兼职制:由企业内部相关的部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班子。第二,成员组成:开发部,生产总部,物料部,裁床组,五金组,五个部门各筛选出一个人员,品检部筛选出若干名,车缝组所有的组长,业务部全体人员搭成兼职的班子。任命一个总监和稽查。第三,最高的裁决者:总经理。2,成立质量监督理事小组(专职或者兼职质量管理部门)第四,工作任务:是对企业的全流程管理,地毯式的履行质量跟踪和质量监控。第五,工作内容:从材料源头:到生产的每个环节;再到成品的包装出柜;还有对外协单监控,都要有他们的足迹存在。第六,工作方式:(1),车缝组组长各自管制自己的流程作业线;(2),跟单员下车间跟踪正在作业的自己跟的单子;(3),品检部的成品人员中,调配几人到流程作业需要的位置;(4),物料部就监督供应商的材料状况,质监组直接干预:(5),开发部,生产总部,裁床组人员对需要检查的岗位每日至少巡视一次或一次以上,发现问题就地随时解决;第七,制定奖罚制度:按返工率做为奖罚的界面(制订方案讨论再定),作为对质监组的业绩评估,实施有奖有罚制度(由质管部总监和稽查员带领成品检验人员来评定流程作业的返工比例)。并在“每日作业情况报告表”上做每日的业绩记录。第八,总监或者稽查员要做每日的质量情况记录(记录车间因质量问题发生的情况)。尤其是有些员工在对产品的保护措施上有好的行为以及好的建议都要做份记录,直接反应到最高裁决者(总经理)手里。其一,那里有问题,就在那里解决;其二,不让同一个人犯同样的错误。3,质量管理部门的最大作用:当业务部接到定单,向企业各部门发出生产指令(同时也向质管部发出“样品标准说明书”)开始,质管部就开始在企业内履行质量跟踪和质量控制的全流程管理:(1),质管部要先从开发部处拿到本批号产品的质量特征(样品标准说明书):*本批号产品的的图片或实样;*本批号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要求;*本批号产品材料的要求;*本批号产品对色调的控制程度;*本产品在整体结构上的衔接程度,和裁床对材料尺寸的控制程度。(2),对采购部(包括物料部)的管理质管部有义务对主、辅料的质量问题和数量问题进行管理,任何供应商的材料进仓,质管部都要配合物料部检查人员对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等等进行全面检查:第一条:有能力全检的就全检,无法全检的坚决抽查。第二条:材料名称和规格跟“采购单”不符的,拒收。第三条:数量超交,退多余部分;数量短交,规定“待补”。第四条:质量达不到所需要的规定要求,质检部就有权仲裁是否拒收或者直接请示总经理采取强制措施。第五条:所有产品进仓时,材料检验员都要在“材料检验报告单”填上材料检验结果的详细情况,并要求质管部总监签字,然后送交采购部。绝不允许劣级材料流入生产现场。4,质量管理部门在企业内履行的职责:(3),质管部对裁床和排料的监督:因为打板、排料、铺布、裁剪等都是手工工艺,如果工作中人为的疏忽,都会造成排料的不合理、裁料尺寸的误差以及上下层的参差不齐等等问题。所以质管部一定要加强在裁床组的重视程度,让裁床组不断的到车缝车间去了解情况,了解剪裁好的材料尺寸在作业流程中,给员工作业时的适应程度怎样。要做到每次排料和裁剪既能减少材料的损耗,又能给员工因舒适的材料作业,增加速度效率,同时也会减少无谓的返工率。(4),对现场作业的流程管理:第一,对个班组的检验员编制号码,并制定他们的合格证号。同时负责配合本批号产品的客户检验工作。第二,无论是在片料还是辅料作业现场,在每一作业点,挂上员工正在作业的“参照物”,让他们边作业边可以跟“参照物”比较。同时在这“参照物”上贴上组长的签名,并注明该“参照物”的作业规范和质量要求。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员工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慢慢养成重视质量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让组长和主管承担起责任。第三,在各关键工序作业点设立检查点,让质检人员一对一监督,各班组组长直接参与产品检验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第四,在流程作业的终端,质管部配合品检组要一件不落的逐个检验每只产品。保证成品出货无次品。第五,严格规定对质量把关的奖罚制度。如:经包装后的产品在接受客户检验不合格而需要返工,那么返工后再经品检的业绩记录为零,将做无偿的检验,取消其月度的业绩奖。(5),品检组是最后的作业流程,需要地毯式的把关,不能让一颗老鼠粪掉进锅里。(1),与质量相关的部门建立“三级”纵向质量检验机制:一级:质量理事总监。二级:质量监督主办三级:质量监督员(2),对质量流动的三个环节实行“三零”规范:仓管环节:原材料的零报废进仓:流程环节:作业流程的零次品流到终端:包装环节:成品的零瑕疵包装。(3),在作业现场推行“三点”横向质量监督:起点:流程始点对材料的显微镜细选:中间:关键工序点高倍望远镜盯选:终点:产品终点的放大镜挑选。5,建立“质量三三三检”制度:实行从面到点的管理质管部不光是质量控制,监督的部门,更是制裁和修正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质量管理部门的控制。但对不可避免的过失,还得需要事后的修正:(1),产品不良原因分析不出来的,不放过(2),造成产品不合格,而责任人还不受理的,不放过(3),未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放过6,有效控制不良的产品,制定并执行“三不放过原则”:1,质量靠监督解决的是暂时的现场状况,是治标但治不了本。只有全民在潜意识里对质量的重视,全社会的商品质量才会提升到新的层面。2,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那是势在必行。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口号”的形式,不能无度量的定性在概念层面上。如发展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质量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教育培训或技能竞赛等等,这些都需要员工的参与,高层管理的牵头。3,人人都是“质检员”: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知识的培训,通过“2L”的数据对比分析(在常规的情况下,工作产量的增多,产品的质量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来比较效率和效益的比值。让员工都成为自己的“质量检查员”。4,建立质量信息渠道:现场人员要通过“横向”信息传递,把问题对接到责任点,并进行有效快速的调整,防止后续问题的产生;现场人员还要通过“纵向”传递,将问题向上级反馈,通过上级部门与部门间解决根本的问题。三,质量控制的措施—实行从点到面的管理。1,在制程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第一,现场的质管部人员,有督促员工实施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抽检所属各制程的质量,一旦发现有不良或者质量异常应立即处理。质管人员如果玩忽职守,追究相关责任(对责任的奖罚要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第二,改制各班组组长的业绩挂钩制度。实行质量额度奖金成长制(在保证底薪额度的基础上,设限最高奖金。也就是说在保证底薪的基础上,设立质量监督与限度奖金的挂钩)。按返工率为标准,让质量与奖金成正比。这样就能保证各组长时刻在生产流程过程的巡回观察。当一发现情况就会现场处理。同时对正常程序进行追踪,杜绝不良品流入下个制程。第三,首先要求现场员工自己控制质量的程度,对自己所发生的制品实施自主检查。并对他们实行处罚制度:如果每月出现N次返工现象,要么扣薪,要么劝退。四,现场质量控制的办法2,缴库前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第一,品检部要在流程产品成为成品时进行逐个流程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补救或再返工,做到成品无瑕疵。第二,质检部人员对于缴库前的成品应抽检,若有质量不合格的批号,超过管理范围,应填写“异样产品处理单”,详述异样的情况同时拟订处理方法,交总经理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改善。第三,在产品到成品经过品检部的仔细复查,清除了异样产品以后,质量管理确认无任何问题了,才在“产品质量确认表”上签字,送交生产部主管签字,再送交业务部,并转交总经理签字确认。然后准备移交物料部缴库。第四,质量确认结案。质量管理部门在接获业务部送回来确认的“质量确认表”,移交到物料部,待出柜了才算是完成批单的销令。不然还要考虑因客户检验不合格时需要补数的产品。企业因盘子小,质管部的权力可以延伸到“监管”外协单位。督促,了解加工户的生产进度和质量状况。并对外协加工户实行奖罚制度。在“外协加工合同书”上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对外协户在工程的详悉内容。包括品名,规格,质量,时限,验收标准,罚则,奖励,付款条约等要实行绩效评核制度。并制订“外协信誉评分表”。(具体的办法在“生产管理制度的‘对外协单位实行监督”里有注明)。五,质管部对外协加工产品的整顿和管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