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葫芦岛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小学语文(二级标准)培训内容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二)一、学科内容与知识技能(一)学科内容深入把握课标中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落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一位教师掌握并运用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可以应用哪些策略呢?1.识字、写字教学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基于这一建议,我们在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妨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儿童探求新知提供可能。即内容上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难点分散;方法灵活多样,让儿童喜闻乐见,便其接受和记忆。关于小学汉字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①从形入手挖掘内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字理文字,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浓缩着古代先人的智慧和思想观念。象形、指事和会意字都可用图画、动作来追溯字的本源、内涵,搭建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如会意字“莽”,可以引导学生从形看意,上边草,下边草,里边藏着一只犬,表示草木茂盛。“看”,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把手放在眼睛上边的动作,使学生轻松掌握字形、字义。“掰”字,教学时,引导学生做一个“两手一分”的动作就一目了然了。此外,像“思、想、情、意、志”等字,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心”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古人把心当作思维的器官,所以这些字都从“心”。象形字、会意字还可以看图会意明字理。如有的教材为“人、从、众”所配的图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为“木、林、森”所配的图是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学生看了图,就能悟出这两组字的构字原理:“二人从,三人众。”“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汉字教学从形入手,探究根源,挖其内涵,会使学生深得教益,也是减少学生错别字的有效方法。②依据形声字的规律识字。7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对他们学习汉字十分有用。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中共有10组汉字,教材要体现两种识字方法:一是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二是换偏旁组成新字。教师以两组字引导:“直+木字旁=植植树的植”“桥—木字旁+车字旁=轿轿车的轿”教师还可以指导:“植树”即种木,所以用木字旁;轿车是车,所以用车字旁。然后,让学生用加减法规律学会其他8组汉字。有的教材运用“转盘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形声字。如声旁“青”不动,转转盘换形旁,带出一串字。学生可以悟出:这几个字声旁相同,故读音相近;形旁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清”是表示水的清澈透明,所以从水。“晴”是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所以从日。“睛”是眼睛,所以从目。“请”是请求,请求与说话有关,所以2从言。“情”是感情,人有喜怒哀乐,这些都是表示心理状态,所以从心。“蜻”,蜻蜓是昆虫,所以从虫。掌握规律后,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抓住部首带一串。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抓常见部首。“部首”好比是一个部的队长,抓住了“队长”,就可以解决属于这个部的一大批字。一般来说,一年级上册都安排常用部首教学,先让学生认识常见部首,以后又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复习巩固,使学生认识这些部首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查字典,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批同部首字的字义。如“页”,学生知道是人头的象形,就知道凡从“页”的字(如:顶、项、颈、颅、颌等)都与头面部有关。汉字的形体结构形象地记载了文化不断演进的历史,凝聚着先人哲学思辩成果。只要能按其规律识字,不仅会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会情趣横生,兴味无穷。(2)韵语识字。在识字教学阶段,如果让学生去学一个个不能表音的单字,十分困难,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不利的一面。而另一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蒙识字课本大多是韵文,如传统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非常有效,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小学语文教材就充分地吸收了这个经验。如运用韵语词组、儿歌、短文帮助巩固识字,帮助理解字意。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已有的韵语语境,或创编易学易记的诗文,提高识字教学效率。(3)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最直接、有效的识字方法,要及时使学生掌握《新华字典》的使用方法,并逐步养成自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小学低年级要注重使学生掌握各种查字典的方法,形成技能。在平时阅读中,能养成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坚持随文识字,恰当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坚持识读同步,让字典这个“老师”做帮手,寓识于读,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4)激发兴趣,优化方法。识字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前人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从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创新,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凭借生活体验和积累认识汉字;力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还可组织一些有效的游戏,如:猜谜语、编歌诀、讲故事、看图找字、竞赛、找朋友等方法,采用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儿童识字,认字快,忘得也快,不断复现和建立“识字袋”都是很好的巩固识字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巩固识字,使学生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源泉。(5)注重写字教学。俗话说:“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的确,手写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写好字,首先要会看,在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多练。①会看田字格中的字。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②学会对比形近字。引导学生能自己区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这一点很关键。学生书写出现错误,问题主要在形近字、笔画多的字上,而要减少这种错误,就必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分辨能力。3③会看教师的范写。教师的范写是最直接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看清每一笔的运笔方法,并试着这样写,多加练习。这既是指导书写的过程,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过程。会看同学的书写。写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从中得到启示。关于写字,光用心远远不够,还必须功夫到。把字写好不是一日之功,要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这不仅可以巩固识字成果,而且汉字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审美中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要通过作业展览、书法竞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爱,为学习汉字打好基础,提高识字、写字能力。2.阅读教学策略(1)感受阅读乐趣。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我们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自由自在的游戏、玩耍中进人正规的学习生活,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这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心理基础。各种新教材已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设计了许多平台,老师们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呢?①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内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增加阅读收获。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中高年级可以有选择性地读一读名著。②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写一写“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开读书汇报交流会等也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如古诗的阅读,就可以采用“边读边根据内容做动作”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也可以采用“写与画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的诗意写下来或画出来。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感受遨游的乐趣。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特别是对那些在阅读方面有较大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给他们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这样做对提升他们阅读的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会起到积极作用。不同水平的孩子在阅读中都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展现了自我,渐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也就一定会喜欢阅读了。(2)丰富阅读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活动中才能学会阅读。因此,阅读活动应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师生、生生相结合,开辟阅读时间、提供阅读书籍、创造阅读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案。如: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可以是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班级比赛、师生竞赛;每周评一评“阅读之星”;举办读书会、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会逐步使学生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等于把孩子引入了知识的海洋,亲情的世界。如果孩子能将这良好习惯保持一生,这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人生财富。这样的阅读不仅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知识的积淀,而且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3)注重阅读体验感悟。何谓体验?“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体验是让学生直接4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之中,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感悟主要凭借经验,而经验是人们分析、提炼的感性认识的沉淀,特别是表象性认识的结晶。人的感悟是高于感性认识的认识,是表象性认识的升华。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如何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进行有效深入的阅读呢?①亲身实践。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如《捞铁牛》一课主要讲述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铁牛的故事。有位教师在课前安排了一道家庭作业:每人拿一只小桶,盛满水,再将小桶沉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反复试几次;再把小桶提到外面,反复提起,感受一桶水在水中和水外的重量变化。尽管教学时并不讲解抽象而深奥的浮力知识,但由于学生已经通过亲身体验,对怀丙和尚为何那样捞铁牛的原因,就有了直接而深切的领悟。②身临其境。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使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之中,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会让学生加深体验和领悟。如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写到:“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有位教师教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设想自己仿佛就是蝴蝶,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对“蝴蝶们”进行了随机采访:从哪里来?经过了哪些地方?为什么经过“花丛”时是“飞过”,经过树林时是“穿过”,经过“小溪”时是“越过”?为什么急急忙忙地“赶”?在赶往山谷的过程中快乐吗?幸福吗?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送到句子里,再次把句子美美地读一遍。这种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到对象的言行所蕴含的情感,还能使学生领悟到语言形式的妙处。③活现形象。阅读过程中,首先可以想象还原,引导学生把言语对象经过再造想象,逐一转换为新的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