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授课主题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及重要性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明确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正确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特征;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教学难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讨论法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是引航的灯塔,推进的风帆。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之舟启航之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将帮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之旅。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理想与信念的问题。【案例】:马加爵:1981.5.4日生,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重点宾阳中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马加爵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后,畏罪潜逃。3月1日,公安部对马加爵发出了A级通缉令。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并判决马加爵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即被害人唐学李、邵瑞杰和杨开红的父母各2万元人民币。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马加爵临行前说:没有理想是我最大的失败。【案列】目前社会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八有八无”现象: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思想;有文化、无德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有青春、无热血;有索取、无奉献。这种现象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呢?我们认为上述现象并不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只是存在于少数大学生中的特殊现象,然而,这一现象所涉及的问题却是突出重要的。那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理想信念的问题【案例】人生是否一定需要理想信念?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25年的跟踪研究,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的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占10%的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从这样一个跟踪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人精神荒漠,既不可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在高中阶段,同学们的理想是考大学,这个理想实现后,下一个理想是什么?是碌碌无为混张文凭?还是奋发向上再攀高峰?值得每个学生思考。谁在大学抓住理想,谁就在未来争取了主动;谁的理想越崇高,谁的生活就越纯洁,谁的才能发挥得越充分,谁对社会就越有益。(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内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分类: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之分。近期理想则是在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如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它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个目标是现阶段我国人民近期理想。远期理想是要经过较长期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决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两代人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若干代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有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请他谈经验,他说每次比赛是,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二个标志是银行,第三个标志是红房子,一直到终点。比赛的时候,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40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所以有时候为了达到长远理想需要将目标分解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个人理想是社会成员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包括个人具体的多方面的理想,如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以社会大多数成员为主体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如当前全国人民将为之奋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现阶段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虽然带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但绝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客观环境与自身条件去设计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相一致,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变得充实和高尚,也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样我们的理想就能升华,我们的生命就更有价值。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之分。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生活理想则是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追求向往,它涉及人生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追求服从于人生根本目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但这并不等于说生活理想无足轻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是由于从生活上被腐朽思想打开缺口,而走向堕落的。所以,过好“生活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如何建构正确的生活理想?大学生尚未参加劳动,所以生活上更应注重勤俭节约,防止盲目攀比和盲目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则是人们对未来选择的工作单位、工作种类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于社会分工的多样性,人们才智的差异性,使人们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设计和追求。有人发现,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职业理想方面存有巨大差异。中国孩子的职业理想都很大,不是科学家、音乐家,就是外交官、总经理,而一海之隔的日本孩子的志向则似乎小得多,无非是司机、护士、售货员、加油站的加油员等等。许多中国人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人一般很少豪言壮语,但都能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工作。他们对工作执著和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具有职业理想的突出表现。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在职业的选择上自主权越来越多了,同时正确的职业理想显得更重要了。当前,在求职问题上,有些人较为注重报酬、房子、工作环境等,但我们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市所需。道德理想,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体现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和谐道德关系和完美的道德风尚;另一种是指理想的道德人格,包括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典范人物和体现一定道德各种要求的完美典型。前者如白求恩、雷锋,后者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等。道德理想是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不同阶级意志的体现。实现时代所要求的道德理想的人,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倡导的道德理想是做“大丈夫”,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中的佼佼者为圣人。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讲“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今天,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大的区别一切旧道德的显著标志。它是符合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因而,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每个社会成员个人的最大利益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和个人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结构的追求和向往。社会政治理想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案例】:上世纪初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思考:通过这个案例,应该怎样看待信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案例评析:在这种强烈的认知和情感的支撑下,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但是,信仰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须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调整和完善,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坚强。而脱离实际的错误的信念,往往会把人带入歧途,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和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正确的看待信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信念具有执着性。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态度上充满热情,行为上坚定不移。坚定的信念使得人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定力,不为利益所动,不为诱惑所扰,不为困难所惧。信念具有多样性。一方面,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信念;另一方面,同一个人也会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念,并由此构成其信念体系。在信念体系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则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陈果,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来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非常深刻。临终前,林俊德院士仍在工作。(视频:院士的最后几个小时)这是他生前最后几个小时的影像——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