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授课主题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从而能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能把握中国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基本内容,从而在传承革命道德和人类优秀道德成果中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完善自我。教学重点中华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教学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案例】六尺巷的故事【案例解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六尺巷的故事”讲述了如何面对和处理社会生活中人际矛盾与利益纠纷的问题,传达了我国古代士大夫具有良好道德风范和思想境界的一面。故事中的张英虽然位居高位,但不滥用权力,虽然权势显赫,但不仗势欺人。他看淡名利,不斤斤计较,劝诫家人以宽容礼让来化解邻里间的矛盾与纠纷,将冲突转化为和谐,以致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教师可通过“六尺巷的故事”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柔和地处理矛盾与冲突,用宽容谦让的态度来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公义胜私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要求,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反对假公济私。夙夜在公----《诗经》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治安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案例】杏林春暖满人间【案例解析】本案例讲述了“杏林”传说的由来——董奉隐居山林,为山民免费治病的故事。中国历朝历代都涌现出杏林高手,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传承了杏林精神。杏林精神代表的是医者仁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推崇仁爱原则,医生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诊病疗疾,还应该包含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中华传统道德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案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杏林精神的渊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道德的美和生命力,激励学生学习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重点讲解杏林精神流传至今,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以杏林精神为引入点,组织学生讨论其他领域传承下来的宝贵的传统道德文化。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在人际相处上,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各民族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在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伦道德的文化,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书》“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五常”:西汉董仲舒提出:“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将这五种基本道德原则视为人的“常行之德”。“五常”是中华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形成“君子”乃至“大丈夫”的道德人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儒家:强调孔颜之乐。【面对如此的生活境遇,他与颜回都能够感到快乐。】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礼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等,这些传统美德蕴藏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精神营养。(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德一经产生,就会作为一份历史遗产流传下来,在客观上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古是昨日今,今是明日古;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综合。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对待传统道德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任何道德都是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中华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孝敬、家庭的稳定性、凝聚力、重视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选择的最主要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这些价值,如果在剔除它的历史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来治疗现代社会的疾病。第二,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三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对我国传统道德资源这个流,能继承的和要继承的,主要是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转化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导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神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等。要结合时代的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要立足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发挥中华传统美德人伦日用的化育功能,使传统美德与日程生活水乳交融,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点点滴滴地导入人们的生活并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第三,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当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西方许多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道德品质、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修养等进行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对今天的中国有积极意义的精华。作为今天的大学生,不但要有全球的眼光、世界的意识,而且不能消解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失去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全盘复古论,即不加分析地全面继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我国之所以落后,出现道德滑坡,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民主,即所谓的“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其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不区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加以否定,主张全盘西化。以上两种思潮对传统道德均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割裂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否定了道德的历史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