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1讲授课主题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深刻把握道德的变化发展,从而从思想上对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明德惟馨、崇德修身。教学重点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的变化发展教学难点道德发展总趋势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的本质;道德的变化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民间有句玩笑话——“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深深透露出在一个物质文明相对富足的时代,人们对精神文明,尤其是道德生活的期盼。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说:“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现实生活中,道德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道德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节的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是行为的规矩和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案例】信用记录十几年前,有个姓陈的年轻小伙子高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生活当然比较艰苦。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也非常少。从此,他经常逃票上车,偶尔被查到也不认为羞耻,还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穷学生么,能省一点就省一点。4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漆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出入巴黎的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然而,令他意料不到的是,这些公司都是先对他热情有加,随后却都婉言拒绝,真是莫名其妙。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烦请他告知不予录用的理由。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尊敬的陈先生,我们十分赏识你的才华,但我们调查了你的信用纪录后,非常遗憾地发现,你有3次乘车逃票受罚的纪录。我们认为此事至少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二、你不值得信任。鉴于以上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录用你,请原谅。并附上一句但丁的话:‘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然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信用记录》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我国的现实生活有时可能会告诉你“老实人吃亏”,道德并不重要。这和我国目前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关,“好的制度可以不让好人变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全面开放,潜规则会渐渐丧失它的生存市场,而我们也需时时拂拭自己道德上的尘垢。一、什么是道德(一)道德的语义学释义“道,所行道也,”《说文》,“道”从“首”从“行”表示四通八达的道路。道路,引申为事物存在、运行、生、死所遵循的法则或人们行事时应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道”: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德者,得也,得事宜也。——(东汉)刘熙“德”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东汉)许慎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别人相处时,对外,要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还要使自己有所获得。近代著名国学家刘申叔对许慎“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作了很有意义的解释,认为“德”就是一个人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人”。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释义:人们学了“礼”,按“礼”的要求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含义中包含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道德的作用形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比如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的话就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和批评,这就是社会舆论的作用,或者一个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很痛苦,很煎熬,这就是他内心信念在起作用;第二,它的作用方式是对人们进行善恶评价;第三,它的存在形式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二)道德的起源1.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说(1)“天意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如西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旧约》中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和戒律。摩西十诫,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配偶;不可贪恋别人财物。(2)“先天人性论”(天赋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简言之,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3)“情感欲望论”(自然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也就是说,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4)“动物本能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道德观念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进而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无法真正解释其中的奥秘。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来自人类社会实践(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①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道德,首先必须得有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劳动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创造了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维系需要道德。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找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在原始社会中,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类个体自身能力的限制,人们必然要结成群体一起劳动,在群体劳动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样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等,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是道德的存在形式,所以可以说劳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条件。(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为此需要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譬如,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为了生存只能群集而居,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结成了非常纯洁无瑕的社会关系——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观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最早的道德现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就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只有人们有了社会关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和规范。假如像鲁宾孙那样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荒岛上或者像报道中提到的生活在动物世界中的狼孩那样,也就不存在道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形成的主观条件。譬如,今天一起去打猎,走在最前头的长者看见前方森林着火了怎么办?人有了意识、有了思维,就自然催生了道德。于是,长者想到要赶快通知后面的原始人别再继续向前走,由此催生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也促进道德的发展——通知所有的人一起逃生,“森林着火了”,——互相帮助、共同对付大自然,或者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原始道德。因为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时,就产生了调节利益关系的自觉要求和意识,这就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道德的起源并不是上帝的启示,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良知和自然本能,而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关于道德起源的趣闻,同学们欣赏一下,看一看这个故事讲得有没有道理呢?【资料】猴子版的道德起源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5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4只猴子打了一顿。因为其他4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5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4只猴子又打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这就是道德的起源。【资料点评】原先被关在笼子里的4只猴子和新放进来的猴子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猴子有了偷香蕉被打的经历之后,形成了偷香蕉违背规范的意识,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自我意识的产生就是道德起源的主观条件。所以猴子版道德起源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道德的起源。(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二)道德的本质【案例】:一样的公益活动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讨论】:(1):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2):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决定道德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物质利益关系。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一般本质马克思曾说过: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归根到底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四个方面: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结构归根到底有两种基本形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相应于这两种结构存在着两种道德: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社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