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方言研究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方言研究现状•1、江淮方言区(以南京为例)---袁琴萍•2、吴方言区(以苏州为例)---张驰•3、北方方言区(以徐州为例)---张洁•4、通泰区---郑敏•5、总结江苏方言研究现状吴方言(苏州方言研究现状)--------张驰基本信息•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春秋至今有3200年历史。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数一亿。和官话(主北京方言)相比,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吴语区自古繁荣风流,有前后一千年的华夏文化中心史,如今又一道缔造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乡群。官话已普及,吴越江东,当“道出儒雅乡音,留住话里江南”。使用地区(吴语区)•【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玉山、德兴、婺源]•【福建西北部】[浦城]•【其他地区】新加坡、台湾、香港、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中间。语言特点•吴语发音特点•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分全清、次清和全浊。古代《切韵》《韵镜》提到清浊概念。世界语系有浊颤和送气塞擦音,而今汉语唯有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仅湘、闽有少部分)。•2.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江南汉语讲究的就是个声调,声调不限制,亲和自然,随意换调。汉语的连续变调原则使得句子能够连成一个整体,显得不突兀不生硬,汉语之雅由此体现。“连续变调”譬如:“亭台楼阁”四字,按照普通话的四声调划分,皆为第二声,但按照吴语的读法,只有第一个字保持原声调,后边三字皆变调,四字分别为第二、四、三、一声,ding/dai/lou/ge抑扬顿挫。台tai读成dai正确,好比style读成sdyle,是种沉淀换化,符合语境,诗意盎然。另外,吴汉语单字固有声调一般在七至八个,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也是最合理的定位,包含“平上去入”,且阴阳相对。•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吴语有深厚的汉语资历,读诗朗朗上口,平仄合韵,自然写意。普通话丢入声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根本不分平仄或平仄错误。舒促音为汉语语音的一种划分,入声为促音,短而有力,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项,普通话丢失。入声譬如立lih/宿suh/独duh/色seh/黑heh/灭mieh/贼theh/阔kuoh/戳chuoh/憋bieh/略lueh/仄zeh/瞥pieh/贴tieh等,较多。江南汉语集“强迫性的连续变调”“舒促音”于一体,鲜有明显错误,共同构成汉语“平仄”系统。大美汉语婉转动听。今中原仅山西话(晋语)存在入声,一/六loh/七cih/八/十发成爆破音,存在入声是古汉语嫡传。•4.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如:箭zian—剑、清cing—轻、小siao—晓、西—希、锡—吸、相siang—香、酒ziu精zing—久经,每对读音都不同,前者为尖音、后者为团音。“西-希、锡-吸”四字为四个不同音,分别为si/xi/sieh/xieh。尖音是汉语发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大项,普通话丢失。尖音譬如尖zian/将ziang/集zih/焦ziao/酒ziu/尽zin/进zin/且cieh/千cian/切cieh/亲cin/雀ciue/写sie/心sin/相siang/寻sin/修siu等,较多。今中原话(河南、山西大部、陕西中部、山东东部)区分尖团。•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7.无轻声、无多音、无儿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吴语语法特点•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鞋拖等•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家去等•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物事(什么)、……否/啊……(……吗)等•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啊、哩、外、嘛等。吴人句末喜加语气词。•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应答:“谢sia谢sia”•7.量词直替:我支笔。•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事体等•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mae/鞋hai/千cian/白ba/夏hua(华夏同音互替)/敲kao/价g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近代•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例如,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话的黄金时期。和香港类似,上海的作家们意译或者音译很多英文单词,用到书面文本中去,通过当时上海极其发达的各种平面媒体进行传播,然后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赤佬”、“煞有介事”、“沙发”等等。•现状•如同中国大陆其他南方方言,吴语现在的处境堪忧。近二十年来,由于政府的普通话推广政策与民众对普通话的依赖,吴语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比如上海话,只出现了一个语式“勿要忒……”,以及“淘浆糊”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词。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的行为扣品行分处理。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由于缺乏母语教育,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懒音”现象,如上海话,原普遍分尖团,现在有人不分。•吴语的处境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苏州方言•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称。苏州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19世纪兴起的吴语文学如《海上花列传》就是以苏州话写成。历史沿革•商代——形成期一般认为,“吴”的概念自周朝泰伯奔吴、建立“句吴(勾吴)”起始。上古吴语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蛮夷之地。而泰伯奔吴,建立了吴国,把中原的发达的文化带到了江南地区。中原的语言和当时江南越人的语言结合,形成了上古吴语。•周代——发展期随着周朝的建立,汉语在周朝开始分化。据《孟子》《吕氏春秋》等相关资料进行判断,先秦时代的汉语,分为夏、齐、楚、越四大方言。越方言,就是指的上古吴语,分布在江淮和江南一带。据资料显示,当时吴越地区语言相通。上古吴语所使用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江浙沪皖地区。当时江浙沪皖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吴国首都姑苏。•汉代——扩张期汉代的时候,上古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吴县(今苏州)是当时东南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也是吴郡的郡治。因此,当时苏州的方言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晋南朝——变革期汉朝末年,中国北方出现大动荡,一直到隋朝才结束。西晋末年永嘉南渡,使得上古吴语受到中原话影响,形成了中古吴语。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建康(今南京),也有很多士人学习吴语。起初,在建康的中原人是看不起吴语的,认为吴语鄙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地人渐渐掌握了实权,因此,在南朝后期,反而当地人看不起北方逃难来的中原人。吴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吴县是南方的一座大城市,其语言的影响力仅次于建康和广陵(今扬州)。•隋唐宋元——平稳发展期隋朝建立之后的700年间,由于建康等大城市相继被摧毁或衰落,苏州又再次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苏州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在南宋的时候,也受到当时杭州话的影响。•明清近代——辉煌期•明代开始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另外,当时戏剧业开始发展,苏州话成了四大白话之一: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清代开始出现了苏州话小说。《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到了民国时期,苏州话在上海的影响力最大。当时很多上海的有教养的人往往说苏州话,而不说上海话。民国很多小说也有大量的苏州话的痕迹。苏州话也是第一批拥有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方言。•现代建国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人们在多数公共场合改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没落。以下资料来自《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研究综述》谢自立(《方言》2001年第4期315一325页)•对苏州话进行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5年和1926年,钱玄同和赵元任两位语言学前辈先后分别发表了《苏州注音字母草案》和《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研究》,揭开了对苏州话研究的序幕,而赵元任于1927年对吴语的大范围词查,以及随后在192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则在奠定对整个吴语研究基础的同时也奠定了对苏州这样一个地点方言研究的基础。•1958年廖序东的《苏州语音》(其中主要工作1948年就已完成),1959年南京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的《苏州人学习普通话手册》,1960年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这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