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口迁移与流动本章内容如何定义迁移和流动?迁移的度量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迁移?迁移的后果迁移的方向迁移问题与政策一如何定义迁移和流动人口迁移的概念有学者统计,在我国,迄今与流动人口有关的概念包括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流迁人口等近20种人口迁移是指一定的时期范围,跨越居住地一定界限的移动,这里包含了时间、空间和行为三要素人口迁移我国对人口迁移或流动的区分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暂时性的移动还是永久性的移动;二、是否伴随有户籍的变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分类国内迁移:人口从本国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移动省际迁移,县际迁移,城乡迁移国际迁移:人口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移动。国际移民,国际劳工,国际难民人口迁移分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性质)劳动力迁移,婚姻迁移,退休迁移(目的)回返迁移,重复迁移,链式迁移,阶梯迁移(方式)个人迁移,家庭迁移,集体迁移,群体迁移(规模)城乡迁移,乡城迁移,城市-城市迁移,乡村-乡村迁移(流向)二人口迁移的度量指标1.人口迁入率(in-migrationrate):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该地区的人数。2.人口迁出率(out-in-migrationrate):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出该地区的人数。000=1000迁入人数迁入率某地某年人口数000=1000迁出人数迁出率某地某年人口数3.人口净迁移率(net-migrationrate):是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与迁出人口之差。4.人口总迁移率:某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和。000=1000迁出人数与迁入人数之差净迁移率某地某年人口数000=1000迁出人数与迁入人数之和总迁移率某地某年人口数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选择的过程与人的生命周期有关。迁移选择和职业特征有关迁移的选择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有关(一)迁移者研究(1)年龄:(2)性别;(3)教育水平:(4)职业;(5)婚姻状况:(6)家庭角色:(7)住房:个人是否拥有住房(购买或自建)。(9)种族或民族成分:(10)生命周期的阶段(Stagesinlifecycle)。1、迁移者选择性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一)迁移者研究2、迁移者网络理论每一个新移民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移民群。迁移行为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迁移行为的发生时在充分了解迁入地信息的条件下。而迁移的关系网在此骑着极大的作用。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一)迁移者研究3、迁移者整合理论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二)移民文化研究1、移民的文化冲突理论生存竞争宗教冲突政治冲突经济冲突1980年650万外国居民在美国就业,同时有760万美国失业。在2000年左右,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一些农民工对城市人员就业挤压的观点。我国穆斯林人口2032.05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4%。主要为回族和维吾尔族。印度穆斯林人口1.64亿,总人口10亿,占总人口的16%。2013-03-2202:30:44来源:北京日报叙利亚各主要反对派代表在土耳其商讨组建临时政府,让人瞠目的是,持有美国护照,打小在美国长大的美国商人加桑·希托被选举为“总理”。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人口,在执政权力上超越本土居民。瑞士、新加坡移民的政治权利受限还体现在:1、民主选举2、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话语权3、对社会福利的分配受到限制4、存在非自愿的行动限制农村企业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经济方面受到本地居民的排斥:在工作岗位上的获得上在企业福利的分配上《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据统计,外国移民已经使约25万欧洲纺织工人失业。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66%的欧盟公民认为自己有种族仇视心理,他们抱怨自己在就业和福利方面被外国移民所侵占,同时深感外国移民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职业改变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参与社交活动改变居住环境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二)移民文化研究2、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二)移民文化研究3、移民的身份认同理论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三)迁移原因研究1.推拉理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居住地的推动力量(推力)和迁入地的吸引力量(拉力)。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竞技水平等。迁出地迁入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家庭分离,陌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下降等+--0-+--00+-+-0---+--00--+++0+--+00+--++0+-0++-0原住地因素目的地因素2、埃弗雷特.李的中间障碍理论原居住地的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迁移者个人因素中间的障碍因素指使一地迁往另一地困难的因素:包括生理障碍,移民法,迁入地与迁出地的距离等个人因素包括:第一,个人或家庭的特征,如个人的性格、爱好、敏感程度、家庭规模和生命周期阶段等;第二,个人对其他地方的认知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情形等;都会影响其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评价,也会影响他们对中间阻碍因素的认识。3.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舒尔茨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时,明确把“个人和家庭进行流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看作人力投资的主要方面之一。人们流动时的花费是投资的成本,流动后的所得是其收益。对流动行为的决策取决于流入地的平均收入是否超过流出地的平均收入加上流动过程中的其他支出。4、其他理论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农民进城的第一个原因是收入。农民进城的第二个原因是为公共服务。人口迁移过程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中,人们关于迁移时间、迁移方向的决定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P110,图5-1)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四)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迁移返迁人口迁移有特定的方向,主要因为机会常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迁移者会遵循以往迁移者走过的道路,后者会将有关信息传回原居住地,因此降低了迁移成本每一个迁移的流向都伴有相反方向的反迁移流目的地的拉力因素逐渐减小;导致部分迁移者返回原籍迁移开阔了迁移者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原居住地的机会,并返回创业使迁入地的居民认识到其他地区的机会,促使其外出以经济为目的的迁移者在实现经济目标后,可能会返回原籍。国际人口迁移具有地域性特征国际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迁移的经济特征。当代人口迁移具有政治性特征难民和非法移民增加。女性移民增加高素质移民增加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五)国际人口迁移研究第二节中国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第一阶段:秦朝以前(公元前221之前)生存型迁移第二阶段:秦—元末(公元前221—1376)强制型、自发性第三阶段:明—清末(公元1368—1840)第四阶段:鸦片战争(公元1840—1949)新中国—开发型迁移自发型迁移第六阶段:市场体制(1980—至今)第五阶段:计划体制1949—19801949-1957自由迁移1958-1984严控迁移人口迁移和流动并存迁移方向多元引导迁移的政策完善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永嘉丧乱”第二次人口大迁移—“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发展为五代十国,北方为各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约有100万人南迁,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第三次人口大迁移—“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是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徙。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可歌可泣的民族大迁徙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是中国古代对西部蒙古的称呼,中国西北第五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代称斡亦剌,明代称瓦剌(Wǎlà),清代称维拉特、厄鲁特(Ūlet)客家围屋客家(音为哈家、夏家)是南方汉族的重要支流是广东本地的重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经过两晋、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最终形成了广东稳定的民系。洪秀全,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孙中山、宋庆龄、叶剑英、胡耀邦、郭沫若他信·西那瓦、阿披实·维乍集瓦、英拉·西那瓦(泰国现任总理)客家名人近代人口迁移“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时期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狭义的西口特指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可不多及新疆等地区。“闯关东”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拿来半岛等地。南阳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1、1954—1960活跃时期2、1960—1976低潮时期3、1977—1984回升时期现代人口迁移改革前计划体制时期—计划经济和户籍管理1968年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