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相关性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张丽影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李宗强摘要:本文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以及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且针对分析的结果对与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启示。关键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认同相关性一引言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或身份等社会心理内容既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内容,同时也是应用语言学尤其是二语和外语学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众多的语言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不断努力,在这一领域内尤其是动机和认同的研究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动机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经典的动机类型包括Gardner和Lambert在1972年提出的: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前者指用语言做工具实现某个实际的目的,比如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后者是指学习语言中同时融入了目的语文化。而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是另一个经典的理论模式,内在动机指的是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悦;外在动机是将目的语作为实现一个目的的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提出通过借鉴心理学理论来扩展Gardner的经典动机模式。不同版本的扩展模式涵盖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和“自我效能”等很多因素。中国学者对外语学习动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多的是按照经典模式研究动机对英语学习成绩的作用,如文秋芳(2001);石永珍(2000);刘润清,吴一安,等(1993);高一虹(2003)等。这些研究大多数探索了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和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的关系。关于二语/外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研究虽然不如动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也已经有了几个经典的研究模式。Lambert(1969)提出了社会心理学模式,是有关双语发展和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他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或者“附加性的”或者是“削减性的”;Schumann's的濡化模式(1975)则关注的是二语习得的自然环境中学习者的濡化过程,认为学习者学习语言成功与否取决于多大程度上濡化于将目标语言为母语的社团。高一虹(2001)根据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生产性双语”,此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附加性、削减性双语的区分,在此模式里母语和目的语的水平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互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将语言学习者的动机与自我认同同时进行研究并探索其相关关系的研究很少见诸于文献,除高一虹等(2004)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定量研究外,极少有将二者相关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记录。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调查和相关分析对三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三本英语教学以及相关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1.三本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的相关关系,2.三本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的相关关系。(二)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研究对象是会计专业、应化专业和汽车专业。其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应化专业的学生英语处于中等水平,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分别在三个专业各抽一个班,共抽取290人。表1被试者的背景分布会计应化汽车男女男女男女大一182316232337大二201926153327合计384242385664(三).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本研究参考了2004年间北京大学高一虹领导的课题组的问卷,再同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后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问卷基础之上进行了修改。问卷分共有65道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机类型,第二部分是动机强度,第三部分是自我认同变化。其中,自我认同变化分为6种,即自信心变化: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产生改变;附加性变化:两种语言、行为模式及观念并存,用于不同语境;削减性变化:母语及母语文化观念被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取代;生产性变化:母语与目的语水平、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分裂性变化: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观念相互斗争,产生认同分裂;零变化:自我认同未发生改变。动机类型根据李宗强(2009)所做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研究的分类,分为五种类型,内在兴趣、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成绩动机、教师因素动机。所有问题都采用克里特五级量表计分,完全不同意为1分,不同意为2分,不确定为3分,同意为4分,完全同意为5分。问卷由三个专业抽取班级的班主任负责向学生发放,要求学生在三十分钟内答完。问卷收取后数据输入计算机,对数据运用SPSS13.0加以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发放290份问卷,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信度检验结果整体信度Cronbacha达到0.844,说明问卷的结果可信有效。三结果与讨论(一)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相关变化分析动机类型根据李宗强(2009)所做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研究的分类,分为五种类型,内在兴趣、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成绩动机、教师因素动机。将此五种类型与六种自我认同变化作为变量,利用SPSS相关分析,得出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2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相关变化分析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削减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零变化内在兴趣动机PearsonCorrelation.255(**).532(**).104.516(**)-.053-.090Sig.(2-tailed).000.000.084.000.378.136N280280279280280278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PearsonCorrelation.341(**).402(**).061.417(**).003-.098Sig.(2-tailed).000.000.313.000.958.103N280280279280280278¸个人发展动机PearsonCorrelation.416(**).445(**)-.024.553(**)-.106-.117Sig.(2-tailed).000.000.694.000.077.051N280280279280280278成绩动机PearsonCorrelation.200(**).069.141(*).037.129(*).198(**)Sig.(2-tailed).001.253.019.542.031.001N280280279280280278教师因素动机PearsonCorrelation.119(*)-.137(*).159(**)-.159(**).136(*).217(**)Sig.(2-tailed).047.022.008.008.023.000N280280279280280278根据此结果,内在兴趣与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而自信变化,附加变化和生产性变化都属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变化。此结果与高一虹等(2004)所做大学生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关系结果相符合。这说明内在兴趣对于三本学生学习英语后产生积极认同变化有非常强的内在关系。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与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很大。说明此动机可能对于英语学习者也会有积极的认同变化影响。个人发展动机也同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呈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很大。自信心变化与个人发展动机相关也是大学生动机与认同关系的特点。这说明三本学生学习英语有明确的个人发展动机的话可能对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成绩动机与自信心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呈显著相关,这表明成绩动机作为外部工具动机确实可能对自信心变化有影响但是由于没有内在动力所以容易导致负面的文化自我认同。教师因素动机同自信心变化、削减性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呈显著相关,同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教师因素动机与六种认同变化都呈显著正负相关的同时其相关系数都很低,这说明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认同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也消极影响,而其相关程度却很有限。(二)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相关变化分析动机强度部分问卷的内容输入计算机后经过计算产生了动机强度变量。将其与六个自我认同变化进行相关分析,SPSS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3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项目的相关分析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削减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零变化¯动机强度PearsonCorrelation.117(*).510(**)-.076.546(**)-.250(**)-.267(**)Sig.(2-tailed).050.000.206.000.000.000N280280279280280278表3结果表明,在自信,附加性,生产性变化上,动机强度越高的学生,认同变化就越大。而在分裂性和零变化上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即高动机强度的三本学生在这两项消极变化上得分低,而低动机强度学生得分高。这说明动机强度高的英语学习者产生积极性认同变化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很大,而相反动机强度低的学习者产生消极认同的可能性较强。动机强度也可视为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因此内心深处积极努力的学习者和没有动力的消极不努力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认同变化是截然不同的。四结论本文对三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以及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在兴趣与学生积极认同密切相关,就是说兴趣越大积极认同越强,积极认同越强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大。个人发展动机对于自信的关系很大。而教师与学生英语学习认同有相关性,但是相关度很低。动机强度越大,积极的认同越强,而反过来积极认同感越强就越有学习的动力。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内在兴趣动机,对于成绩动机由于其与消极认同的关系应该尽量淡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内在动机。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堂放映英语影视节目和动画节目以及英语报刊、组织英语日等让学生培养内在兴趣。同时指导学生英语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影响,让三本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明确未来英语在其人生中的作用,加强内在兴趣动机,提高持久动力,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参考文献Lambert,W.E.(1969).Psychologicalaspectsofmotivationinlanguagelearning[J].TheBulletinoftheIllinoisForeign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May),5-11.Schumann,J.(1975).Affectivefactorsandtheproblemofag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LanguageLearning25,209-225.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0-101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第1期:29-38高一虹等著.2004.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里——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李宗强.2009.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第6期:3-8石永珍.2000.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第1期:刘润清、吴一安(Liu,Runqing&Wu,Yian).(2000).中国英语教育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文秋芳.2001.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