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第一节宋元时期对外交通的繁荣一、宋元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二、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一、宋元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1、两宋时期西北陆路交通的堵塞2、元代陆路交通的高度繁荣西北的割据政权主要有:西夏(1038-1227年)、高昌回鹘(848-1209年)、喀喇汗(840-1211年)、西辽(1131-1218年)。由于西北的割据政权的存在,导致西北陆路对外交通主动权的丧失。1、两宋时期西北陆路交通的堵塞宋辽时期全图金南宋时期全图2、元代陆路交通的高度繁荣(1)蒙古西征蒙古三次西征1218-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西征。1235-1242年(窝阔台时期),“长子西征”,拔都任统帅,建立起钦察汗国。1253-1260年,由蒙哥大汗之弟旭列兀统率,建立伊利汗国。蒙古三次西征形势图蒙古西征路线图成吉思汗忽必烈成吉思汗西征元太宗窝阔台(1186-1141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9年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1235年,命拔都西征。元宪宗蒙哥蒙哥(1209-1259)元宪宗。系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是继成吉思汗之后最杰出的蒙古大汗。“蒙哥”,蒙古语意为“长生”。1235-1240年,奉窝阔台命,与拔都、贵由西征,屡立战功。1251-1259年在位。1253年,遣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分三路大军大举伐南宋。蒙哥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亲率大军入四川。次年七月,死于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战。钓鱼城之战图四大汗国示意图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拔都(1207年~1255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钦察汗国创建者。以对部下将士宽厚而被称“赛因汗”。1227年术赤去世,拔都受诸兄弟推戴,继承父位,统领术赤兀鲁思。1235年,统率众王进行长子西征,1243年,建立大蒙古国中领土最大的宗藩之国——钦察汗国,定都萨莱城(今苏联的阿斯特拉罕地区附近)。其疆域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区域。拔都汗1253年蒙古人在大战征途中旭烈兀(1217-1265年),拖雷第六子,蒙古第三次西征统帅,伊利汗国创建者。旭烈兀在西亚的征服活动,不但改变了该地区的政治版图,而且改变了该地区各宗教、教派的力量对比,牵连之广,遍及欧亚各地乃至非洲。伊儿汗国同元朝本部的联系,远比蒙古其他三大汗国密切,丝绸之路畅通,中国的四大发明加快了西传的速度,而回回炮、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历法、行省制度等也传入中国。旭烈兀显然应居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列。伊利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第三次西征统帅旭烈兀创建。1264年,旭烈兀接受了元朝的册封,建立伊利汗,首都在今大不里士。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北接金帐汗,南抵印度洋。合赞汗时期﹐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科学文化繁荣﹐在首都兴建天文台﹐设立学校﹐命宰相拉施达丁编纂《史集》。1388年,为帖木儿所亡。蒙古帝王世系图蒙元时期中外交通图(2)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①蒙古三次西征畅通了五代、两宋时期被阻断的中西陆路交通,使中西陆路交通进入到历史上最繁盛的阶段。②蒙古西征也带来了世界古代史上一次大规模地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③加强了中原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以及经济文化交流。辅助读物:《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美)杰克·威泽弗德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草原帝国》,(法)格鲁塞,商务印书馆,2002年。《成吉思汗》,(法)格鲁塞,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年。《超级帝国:破解中国最强悍王朝的密码》,梅朝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元代的中西陆路交通线:(1)从蒙古通往中亚。从蒙古至中亚,翻越阿尔泰山后,分三路西行:沿天山北麓,经别失八里(唐代北庭),越天山入伊犁河谷,至霍城附近的阿力麻里。从准葛尔盆地北沿至窝阔台汗国的中心-叶立密,越天山至阿力麻里。阿尔泰山至斋桑泊以北越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东南。(2)从和林北行至叶立塞河、额尔齐斯河上游之间的道路。从和林出发经叶立塞河上游至吉利吉思(南西伯利亚)。或经称海(蒙古科布多)至吉利吉思。(3)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即传统的丝绸古道。(3)元代的中西陆路交通线:二、海路交通的繁荣时代1、两宋时期的海上交通2、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1、两宋时期的海上交通(1)两宋时期海上交通繁荣的原因(2)两宋时期的海上交通线(1)两宋时期海上交通繁荣的原因首先是西北陆路交通的不畅。其次,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展。第三,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航海技术进步,尤其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第四,两宋政府积极的开放性航海贸易政策。最后,宋代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扩充也是海上交通繁荣的条件之一。(1)两宋时期海上交通繁荣的原因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宋代三桅远洋木帆船,船体长达34米,最大宽度11米,型深3.8米,排水量在400吨左右。泉州港出土宋代海船模型“南海Ⅰ号”沉船距今至少800年,船上载有文物保守估计超过6万件,仅陶瓷器就有6000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件。所有文物总价值上千亿美元。“南海Ⅰ号”长约30米,宽近10米,型深3米多。泉州市舶司置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至明成化八年(1472)迁福州,历近400年。宋代交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北宋《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诸藩志》司南《岭外代答》宋代地理名著。周去非撰,共十卷。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与海外诸国的交通、贸易等情况。(2)两宋时期的海上交通线①从广州通往今越南、印尼,再由此通往大食,这是唐以来的旧路,两宋时更加繁荣。②从明州(今宁波)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丽。③入渤海到登州,或由密州(山东诸城)板桥镇北通高丽,南通明州、泉州、广州等。④泉州到南海再通阿拉伯(增开)2、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1)元代海路交通繁荣的原因(2)元代海路交通线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四海为家,声教渐被,无此疆彼界,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王礼《鳞原文集》卷六《义冢记》)。(1)元代海路交通繁荣的原因汪大渊著《西游录》(1228年),记述了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至中亚的各地见闻,为13世纪初中国与中亚交通的重要史料。元朝有关柬埔寨情况的著作,一卷,撰者周达观。《异域志》是周致中根据元以前资料著录了210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风俗、物产情况。泉州孔庙里蒲寿庚腊像蒲寿庚宋元福建大海商,曾主管泉州市舶三十年,为阿拉伯侨民后代。蒲家拥有大量海舶,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宋度宗咸淳末年,因助平海寇有功,官至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后又授福建、广东招抚使,统领闽、广海舶。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降元,被任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其子蒲师文又主管市舶。蒲氏不但为福建权贵,且独擅市舶,富甲一方。(2)元代海上交通线东线:达日本、高丽南线:抵南洋诸国及印度半岛西线:连接西亚、直到东非和地中海。泉州、庆元、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等。泉州是元代最大的外贸港口和东西方物资的集散地,其繁荣已超过广州,而据马可波罗和贝图塔估算,泉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和船舶容量已超过埃及亚历山大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的高度繁荣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外贸易之兴盛。元代主要海港元代泉州港元代中西海上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