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Q第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完全局限于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分析法的理论框架,并且其研究对象局限于产业间贸易。有效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和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交换。二、新贸易理论的诞生:但是“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重要,并逐步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产业内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这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要解释这些新的贸易现象,需要在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上有所突破,这导致了种种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WHQ2本章内容安排:第一节产业内贸易概述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第三节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第四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第五节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第六节双寡头贸易模型的扩展:相互倾销贸易模式第七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第八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WHQ3第一节产业内贸易概述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一产业部门同时进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类型。也就是说,这种贸易中的同类产品往往是双向流动的,比如,日本既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贸易形式。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WHQ4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服务等都完全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偏好也完全相同。这类产品一般情况下是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运输成本和季节因素影响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例如,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从中国东北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地区的俄罗斯其它地区购买更为经济。WHQ5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这种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垂直差异(如质量性能差别、产品档次差别等)或水平差异(如规格型号差别、包装装潢差别、色彩、商标差别等)上。这些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偏好也不完全相同,大多数产业内贸易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WHQ6三、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交换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的产品差别,完全同质的产品没有必要去相互交换和贸易。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WHQ73、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需求重叠也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收入偏好相似解释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但事实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也在进行产业内贸易,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重叠需求。4、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生产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WHQ8四、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经济学家们常使用各种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ialtrade,简称IIT)来测度一个产业开展产业内贸易的程度。1、巴拉萨指数(Balassa指数):||iXMIITXM即一个行业的净出口占该行业进出口总金额的比重WHQ901IIT≤≤1IIT0IIT不存在行业内贸易所有的贸易都是行业内贸易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1XMIITXM即1减去巴拉萨指数该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产业内贸易程度成反向关系。WHQ10显然IIT指数的大小还在一定程度上与所界定行业产品范畴的宽窄有关.01IIT≤≤1IIT不存在行业内贸易所有的贸易都是行业内贸易0IIT该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产业内贸易程度成同向关系。WHQ11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提出的,他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基础。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相同产业内的贸易现象。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WHQ121、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iesofScale),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是指单个厂商由该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同类产业厂商数量增加和行业总产量增加)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的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是由于众多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经济信息、劳动力资源共享以及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生产等优势。对应的市场结构:类似完全竞争WHQ132、张伯伦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EconomiesofScale),也称垄断竞争,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来,是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产生的原因:细化分工,使工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采用更为精密先进和专业化的机器设备,提高资本利用率;扩大生产规模,将固定成本、研发费用等大范围地分摊到更多的产出上,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对应的市场结构:垄断市场WHQ14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机会成本递减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递减时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如图中AA1所示。XY0AA1WHQ15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为简化分析,假定A、B两国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同时生产X、Y两种产品(可以是同质产品,也可以是异质产品),这意味着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完全相同,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相同;进一步假定两国消费偏好相同,即有相同的无差异曲线;两国在生产两种产品上同时具有同等程度的规模经济(可以是内部规模经济,也可以是外部规模经济)。WHQ16U2YOABNMXU1pAC2C1封闭状态下,两国拥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B和相同的相对价格PA,进而拥有相同的生产-消费均衡点C1和相同的福利水平U1。由于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同时存在同等程度的规模经济,这意味着如果两国分工只生产其中一种产品,都会由于产量的扩大而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WHQ17开放经济下,假设A国完全分工生产X供给两国使用,B国则只生产Y供给两国使用,即A国在A点进行生产,B国在B点进行生产。再假定AB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国的均衡贸易条件,则AB线也就成了A、B两国的消费可能性曲线。显然,贸易后两国的消费均衡点为C2,两国的贸易三角形全等,即△BNC2≌△AMC2,两国均达到了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U2,即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均有所增加。上述分析说明,即使两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存在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也能导致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事实上,只要至少一国生产某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其他经济条件也不必完全相同,就能通过国际贸易使双方获益,模型的假设只是为了简化分析。WHQ18第三节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一、基本假设(1)A、B两个国家、X和Y两种产品,且属于不同的行业。(2)X、Y产品行业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但存在外部规模经济。(3)X、Y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外部规模经济对应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4)两国消费偏好相同。WHQ19二、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的可能性横轴代表X产品行业的产量,纵轴P代表生产成本或绝对价格,ACA代表A国X产品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ACB代表B国X产品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随着X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两国生产X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均向下倾斜,且假设ACA在ACB的下方。DW代表X产品的世界需求,SWA和SWB分别代表A、B两国独自生产X产品时X产品的世界总供给曲线。WHQ20XOPACAACBDWSWBSWAP1P2X1X2E1E2P0X产品的世界需求A国独自生产X产品时X产品的世界总供给曲线。B国独自生产X产品时X产品的世界总供给曲线。WHQ211、标准贸易模式的确定开放条件下,若A国完全分工生产并出口X,则X产品的均衡价格、平均成本和均衡产量由该国的SWA、DW和ACA三条曲线的交点E2(X2,P2)确定。同理,若B国完全分工生产并出口X,则X产品的均衡价格、平均成本和均衡产量由该国的SWB、DW和ACB三条曲线的交点E1(X1,P1)确定。显然,P1>P2,X1<X2,这意味着E2点代表更高的消费和福利水平。这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A国生产并出口X,B国进口X就能使两国福利均有所提高。WHQ22同样的,若B国在Y产品生产上拥有类似A国的优势,B国就可以生产并出口Y产品,参与世界贸易。这说明建立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是可行的。YOPACBACADWSWASWBP1P2Y1Y2E1E2P0Y产品的世界需求B国独自生产Y产品时Y产品的世界总供给曲线。A国独自生产Y产品时Y产品的世界总供给曲线。WHQ23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决定的市场环境近乎于完全竞争,且X和Y属于不同的行业,因此建立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属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内的产业间贸易(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类似于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只不过这里的生产成本优势是由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而不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WHQ242、标准贸易模式的偏离按上述分析确定的贸易模式确实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市场和资源,提高世界福利水平。但事实并不总是这样理想,分工模式并不总是这样确定。现假设由于偶然因素或历史原因,B国首先建立起了自己的X产业,那么生产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量为X1。由于B国已经建立了具有外部经济性的X产业,又由于A国的初始进入成本很高,为P0,P0>>P1,于是A国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以至于无法建立X产业,尽管A国比B国拥有更大的潜在规模经济优势。WHQ25三、基本结论1、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导致专业分工和国际贸易。2、外部规模经济导致的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3、外部规模经济可能会带来一国专业化分工模式的“锁定”与可能的效率损失。4、建立在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属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内的产业间贸易。5、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可以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样可以进入国际市场。WHQ26第四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对应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因此分析内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时,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已不再适用,必须考虑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然而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这主要是因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过于复杂,既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又有完全垄断以及介于不同垄断程度之间的市场经济状态,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的行为会有很大差别,因此无法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或理论框架内研究。本节以经济学理论中相对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讨论产业内贸易问题。WHQ27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1)市场进入有一定限制,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2)厂商数量有限多个。(3)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内部规模经济。(4)产品异质且种类繁多。(5)产品的差异性使垄断竞争厂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产品市场价格。这意味着每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都向下倾斜,因此,每个厂商都在某个品种上拥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且其产品与其他厂商产品的差异性越大,其垄断力量就越强。WHQ28(6)消费偏好多样化。消费者认为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7)每个厂商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8)产品种类不能无限制膨胀。因为市场规模是既定的,如果品种增加,就必须减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