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第五章细胞膜及其表面•第一节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一、膜的化学组成•脂质、蛋白质、糖类•脂质:蛋白质=1:4~4:1•(一)膜脂•1、磷脂•①磷酸甘油酯以甘油为骨架•最简单的是磷脂酸•膜中含量最多的是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其次是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②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2、胆固醇•3、糖脂如脑苷脂•结构似鞘磷脂,只是糖基取代了磷脂酰胆碱。•兼性分子或双亲媒性分子•(二)膜蛋白•1、内在蛋白质(镶嵌蛋白)(跨膜蛋白)•2、周边蛋白质(外在蛋白质)(附着蛋白)•主要内表面•(三)膜糖•低聚糖主要外表面•糖蛋白糖脂•二、膜的分子结构•(一)片层结构模型•球形蛋白质分子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的两侧表面•三夹版式结构•(二)单位膜模型•内外暗线,中间明线。•由单层肽链以β折叠形式的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不足•(三)液态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在脂质双分子层中,有蛋白质颗粒(α螺旋)的分布。•不足•(四)晶格镶嵌模型•界面脂和膜内在蛋白一起构成膜中晶态部分(晶格),流动的脂质仅呈小片的点状分布。•(五)板块镶嵌模型•有序结构的板块之间被无序结构的板块分割•(六)脂筏•三、膜的主要理化特性除镶嵌性外•(一)膜的不对称性•在结构和功能上•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数目、排布方向、亲水端、酶活性位点、膜周边蛋白•2、膜脂的不对称性•红细胞膜分子组成•(二)膜的流动性•1、膜脂的流动性•(1)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主要因素)•(2)脂肪酸链的伸缩运动和振荡运动•(3)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4)侧向扩散运动•(5)翻转运动•2、膜蛋白的运动性•细胞代谢驱使的运动与膜下方的微管、微丝相结合•被动扩散受膜脂流动制约•(1)侧向扩散成帽反应(见图5-19)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见图5-20)•(2)旋转扩散•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1)脂肪酸链的长度及不饱和程度•较短减弱尾区的相互作用,增进流动性。•不饱和脂肪酸多,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2)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液态胆固醇增加有序性•晶态胆固醇扰乱有序性•(3)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与鞘磷脂的比值•卵磷脂所含的脂肪酸不饱和程度高•鞘磷脂所含的脂肪酸饱和程度高•(4)膜蛋白的影响•嵌入的蛋白质多,流动性小。•(5)其他因素的影响•温度、pH、离子强度、金属离子等第五节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选择通透性•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一、穿膜运输•(一)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机制•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在脂质中的相对溶解度(见图5-41)•通透性(P)=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K)×扩散系数(D)/膜的厚度t•膜转运蛋白:(见图5-42)•通道蛋白(主要根据分子大小和电荷多少决定某些离子和分子能否通过)•载体蛋白(只允许能够与自身很好地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同时伴随自身结构的变化。)•被动转运:浓度高→低,没有消耗能量。•主动转运:浓度低→高,消耗能量。•(二)小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运输方式•1、简单扩散•如O2、N2等•2、离子通道扩散•通道蛋白α螺旋蛋白亲水性通道(见图5-44)•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神经肌肉连接系统门控通道•3、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金属离子等•(餐后,葡萄糖进入细胞,饥饿,葡萄糖被转运出细胞。)•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处于饱和状态时,运输速率达到最大值。(见图5-49)••4、离子泵•(1)钠泵•Na+-K+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α亚单位催化部分•细胞质端有与Na+和ATP结合的部位,外端有与K+的结合部位。•第一步,ATP分解,ATP酶磷酸化,构象变化,Na+被分离释放到膜外。•第二步,ATP酶与K+结合,去磷酸化,构象恢复,将K+移至膜内释放。•每水解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泵入2个K+。•(2)钙泵•Ca2+-ATP酶,将Ca2+泵出细胞质或泵入某些细胞器。•每水解一个ATP分子,可转运两个Ca2+。•5、伴随运输•共转运载体蛋白离子梯度驱动的间接的主动运输•同向运输如利用Na+顺梯度内流把葡萄糖泵入细胞•对向运输如利用Na+顺梯度内流把H+泵出细胞•肠腔中的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入血液•单运输•协同运输•二、膜泡运输(需要能量)•(一)胞吞作用•1、吞噬作用•吞噬体或吞噬泡•2、胞饮作用•胞饮体或胞饮泡•微胞饮作用(微胞饮小泡)••3、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有被小窝、有被或衣被小泡•网格蛋白(笼蛋白)→三腿蛋白复合体→衣被•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见图5-56)•酯化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磷脂、载脂蛋白-ApoB•LDL受体•配体+膜受体+衣被→有被小窝→有被小泡→无被小泡•(无被小泡+早期内体)→含受体的小囊泡→质膜•↓•含配体(LDL)的小囊泡+溶酶体↓(晚期内体)•配体水解→游离的胆固醇→细胞质•4、陷穴蛋白介导的胞饮作用•陷穴蛋白(见图5-58)•(二)胞吐作用•穿胞吞吐作用(见图5-59)••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接受细胞外信号的刺激)•第六节细胞膜受体•第八节膜受体与细胞识别•一、细胞膜受体的概念•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识别外来信号和激发继发效应)•(一)膜受体的结构和类型•1、膜受体的分子结构•多为糖蛋白•细胞外域(亲水部分)、跨膜域(疏水部分)和细胞内域(亲水部分)•识别部(调节亚单位)、转换部(转导部)、效应部(催化亚单位)•单体型受体、复合型受体•2、膜受体的类型•按受体所相关配体的类型来分•按受体本身的化学或功能特性来分•(1)受体酪氨酸激酶•细胞内域(效应部):酪氨酸激酶•(2)配体闸门通道•离子通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见图5-61)•(3)G蛋白偶联受体•单体跨膜7次激活G蛋白•(二)膜受体的特性•1、特异性及非决定性•信号与受体之间,分子的立体特异性,诱导改变分子构象以互相适应(见图5-63),但特异性并非绝对严格。•2、可饱和性•一个细胞受体数目有限•3、高亲和度•4、可逆性•5、特定的组织定位•(三)膜受体的数量与分布•(四)受体的激动剂和阻断剂•二、膜受体与细胞识别•(一)细胞识别的现象•两种海绵的细胞3个胚层的细胞•(二)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各种细胞表面寡糖链中的单糖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不同,使糖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两种海绵的细胞(凝集因子、凝集因子的受体)见图5-72•(三)细胞识别所引起的反应类型•1、配体进入细胞•2、细胞的黏着•3、细胞内功能活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