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孩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学习目标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其病因、并发症及预防。了解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能量和/或蛋白质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特征: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及皮下水肿,器官功能紊乱。PEM定义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一、病因Etiology1.母乳量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2.人工喂养时奶粉稀释过度、不合理3.骤然断乳后辅食添加婴儿不适应4.长期供给单一淀粉类食品5.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偏食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1.急、慢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2.生长发育快速阶段1.糖尿病、大量蛋白尿、发热性疾病、甲亢、恶性肿瘤2.先天性不足:双胎、早产等新陈代谢异常蛋白质:低蛋白血症水肿脂肪:消瘦,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碳水化合物:糖原不足低血糖水、盐代谢:脱水、低血钾、低血钙等二、发病机制各系统功能低下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泻循环系统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肢凉泌尿系统多尿、低比重尿神经系统表情淡漠、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免疫功能易感染发病机制体重不增为最早症状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消失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器官功能紊乱三(1)临床表现三(2)、临床分度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特点ⅠⅡⅢ体重低于正常15-25%25-40%40%腹壁皮褶厚度0.8-0.4cm0.4cm消失身长正常稍低明显低消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样皮肤正常苍白松弛苍白无弹性精神正常轻度萎靡抑制烦躁交替肌张力正常降低低下临床分度3岁以上儿童营养不良分轻度重度体重低于正常15%-30%30%消瘦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水肿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消瘦-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三(3)临床分型marasmusedema营养性贫血: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四、并发症Complications1.血清白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牛磺酸和必需氨基酸浓度↓3.各种酶活性↓4.胆固醇、各种微量营养素、电解质↓5.生长激素水平↑五、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并进行有关体格测量和相关辅助检查,可诊断本病。六、诊断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热量轻度:80-100kcal/kg.d中度:60-80kcal/kg.d重度:40—55kcal/kg.d蛋白质1.5-3.0g/Kg.d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七、治疗促进消化药物中医治疗其他支持疗法治疗Treatment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厌食乏力体重低,发枯皮皱精萎靡,肌松贫血免疫弱,脂肪减少体重轻。营养不良治疗蛋白热量多添食,帮助消化酶制剂,微量元素维生素,血浆全血有价值。小结考查1、营养不良常见于()A.1岁以下儿童B.2岁以下儿童C.3岁以下儿童D.4岁以下儿童E.5岁以下儿童2.中度营养不良腹部皮下脂肪减少到()A.0.5cmB.0.8cmC.0.4~0.8cmD.0.4cm以下E.完全消失3.营养不良时患儿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为()A.腹部、面部、躯干、臀部、四肢B.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C.四肢、躯干、臀部、腹部、面部D.面部、腹部、躯干、四肢、臀部E.躯干、四肢、面部、臀部、腹部小儿单纯性肥胖一.概述小儿单纯性肥胖(obesity)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可称为肥胖。概述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在我国呈逐步增多的趋势,目前约占5%-8%。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且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重视。二.病因能量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因素其他三.临床表现年龄:任何年龄,常见于婴儿期,5-6和青春期食欲旺盛,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常有疲劳感,气短或腿痛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体格检查四.实验室检查肥胖儿甘油三酯、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患者血清β白蛋白也增高;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的峰值也较正常小儿为低。肝脏超声波检查常有脂肪肝。五.诊断小儿体征为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以上者可诊断为肥胖症;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体块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评价肥胖的另一种指标。BMI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M2)。鉴别诊断伴肥胖的遗传性疾病•Prader-Willi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Alstrom综合征伴肥胖的内分泌疾病•肥胖生殖无能症(Frohlichsyndrome)•其他内分泌疾病六治疗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产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步下降。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两项最主要的措施,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均不宜用于小儿。•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预防孕妇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减少摄入脂肪类食物,防止胎儿体重增加过重;要宣传肥胖儿不是健康儿的观点,使家长摒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念;父母肥胖者更应定期监测小儿体重,以免小儿发生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