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中国贸易地位崛起的影响分析摘要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贸易大国,近年来国家经济形势起伏不定,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形势,更是在稳定全球经济、保证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关乎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加深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本文以中国国际贸易历史与现状对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中国当前所处国际贸易地位,从目前中国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国际贸易争端等角度剖析其对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等所带来的影响。关键词:贸易地位、贸易条件、贸易结构、国际经济秩序1目录摘要......................................................................0目录......................................................................1绪论......................................................................21、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自我定位...............................................31.1、中国历史上三个代表时期国际贸易状况...................................31.2、现阶段贸易地位的定位.................................................52、外贸与国内经济发展转型之间的联系.........................................62.1、外贸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62.2、我国当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73、中国国际贸易之国际经济秩序格局...........................................83.1世界经济滑坡与第三世界的崛起.........................................83.2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遇到的挑战.......................................9结论.....................................................................10致谢.....................................................................11参考文献...................................................................122绪论今年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10周年,10年以来,我国的贸易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22075.4万亿美元,相当于该年度GDP的44.2%,占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8.8%,世界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8.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贸易正在不断地快速壮大,贸易的崛起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格局的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崛起,中国威胁论的情绪也在蔓延,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在WTO对我国的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地方政策已经成为主要成员方质疑中国补贴政策的关注点。与此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持续升温。2010年,深圳市由于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损失额约为47.57亿美元,出口新增成本约为57.17亿美元,约54.9%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更让人担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原来只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现在已逐渐发展到针对大类产品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国内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调整。中国贸易地位的崛起究竟对以上两方面有什么影响?影响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在综合贸易条件改善、贸易结构等理论基础上,对目前中国国际贸易崛起的影响进行分析。31、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自我定位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贸易地位,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本文从纵向与横向进行分别对比分析。在纵向对比中,选取了我国历史上有国际贸易以来的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进行对比,通过收集分析有关数据和历史事件,分析各个时期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话语权等问题。1.1、中国历史上三个代表时期国际贸易状况第一是上世纪20~30年代,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在多年来殖民主义的冲击下的有了进一步的开放,并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这个时期可以算得上我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期,而且国门基本不设防,大部分时间处于无关税自主权的情况下,在贸易条件上无法争取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工业的保护,出口商品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纵观当时国际贸易情形式,由于当时不发达地区长期处于发达国家的掠夺之下,工业发展缓慢。从19世纪末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仍维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发达国家的机器制造突飞猛进,主要由不发达地区出口的以金币计价的初级产品价格,对他们有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相对下降,1936~1938年间,不发达国家为了换取同等数量的工业产品,必须比19世纪70年代时平均多出口40%的初级产品,而且随着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不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日益呈单一化发展,例如中国以丝、茶叶、棉花、蛋、锡、籽仁和油为主,主动权完全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贸易地位日益下降。为什么把这一阶段纳入到对比中来,一直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都宣扬他们的自由贸易理论以打开中国国门,其实是建立在他们绝对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因此当在由发达完全主导下的国家贸易,当一国国际贸易地位完全丧失的时候,国际贸易条件并难以得到改善,伴随而来的贸易利益大量流失,使得一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第二阶段是改革以来到加入WTO前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加入WTO后至今的10年。这两个时期在统计数据上没有明显分水岭。在这个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位;到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20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4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提高到8512.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为第一位。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1995年至今,又实现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关键转变,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上单纯依赖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因而面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压,更强化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趋势。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这与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不重视科技开发和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与相对更加依赖劳动力低廉国家的竞争有关。这种来自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也较滞后,与商品贸易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我国在世界排名第八,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专利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中国在向世界市场进军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尤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摩擦的主体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1979~2004年期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来看,美欧依然是最多的两个地区和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直追而上,在10个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了6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大规模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措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额,打击我国相关出口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容易引发国际经济摩擦连锁反应,增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这与执行出口至上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外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诱发中外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51.2、现阶段贸易地位的定位从以上三个阶段的情况分析,可以概括出我国国际贸易的形势、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的贸易地位是和世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处在崛起的上升通道当中,诸如印度、巴西等国,都在不断的谋求提升自身国际贸易地位的途径,且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具有同质化倾向,可替代性较强,都在争夺初级加工产品的市场,因此中国处在崛起与危机并存。其次,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家贸易格局在不断瓦解,但发达国家仍在不断利用其在科技进步和主导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优势,对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施压,因此完全由自主掌握的贸易规则仍未构建起来;第三,虽然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不断提升,但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可以看做为广义上的出口单一性。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仍处于绝对优势。一旦发生诸如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危机,出口单一性的结构仍存在较大的贸易风险。且由于第三世界国际贸易出口存在同质性倾向,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容易引起第三世界的警惕,从而引发各种贸易摩擦。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论断目前我国贸易地位的崛起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现阶段的崛起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在贸易质量和贸易规则制定、贸易主导地位的掌控等方面有待于更深一步的崛起。62、外贸与国内经济发展转型之间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延续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地区崛起的路子,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出口导向型并结合进口替代性的战略思路,通过劳动密集性、OEM等形式,促使我国迅速成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家的各项优势,包括技术和管理的积累,如何实现从做大走向做强。2.1、外贸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制造业通过几十年的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和自主原始创新等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的积累,已初步具备从产业链上游高附加值的元器件、高级材料、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入手,形成现代的先进制造系统,去代替利用成本比较优势的出口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成本控制所构成的具有竞争力的出口模式;并以较宽的产品线进入国际制造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市场,逐步夺取产品的定价权,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业沦为美国、欧盟、日本,甚至韩国、台湾地区企业赚取超额利润的低成本制造产业链的国际分工状况,进而把握我国外贸的发展主导权和主动权。这对于我国外向经济谋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环保节能水准及非资源性制造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将我国制造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新产品创意、设计和研发,以及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信息服务,国际供应链服务等高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向下延伸到国外市场的进出口业务,跨国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实现我国外向型经济从单一的,不完整的国际产业链格局,向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整国际产业链和高收益的国际价值链实现战略转型。美日欧的企业已经把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我们也可能按WTO非歧视的原则,把产业链延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