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题目设计方法题目设计是将测量指标设计成题目的过程。题目设计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问题的形式1、开放式问题:是让受访者自己提供答案的问题形式,在研究者难以设定问题答案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开放式问题,如“中国当今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什么?”另外,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构成的问卷中,往往总会包含一两个开放式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放在问卷的末尾,用来收集那些未能列入问卷的某些方面情况,想象地说,就是在询问完被调查者后,再给他们一个“自由发言”的机会,如“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感谢您的帮助!如果您对物价改革的问题还有其他的想法和意见,欢迎您写在这里。”对于开放式问题由于不需要列出答案,所以形式简单,在设计时只需在问题下面留出一块空白即可。唯一要考虑的是这块空白留多大合适,要根据问题的内容、回答者总体的文化程度、研究者提这些问题的目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开放式问题允许被调查者按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地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开放式问题得到的资料往往更丰富、更生动,常常可以得到一些调查者未曾想到、未曾估计到的资料。比如风笑天在一次对青年工人所作的调查中,他对未婚青年工人使用的是封闭式问题:“你找对象时最看重什么条件?”然后给出了几个答案:长相、学历、职业、感情、性格、政治面貌、经济条件、家庭条件等等。对已婚青年他使用了开放式问题:“据您了解,现在青年工人找对象时最看重什么条件?”得到的答案有:身材、风度、健康、房子、地位、有事业心、尊重老人、会持家、体贴人、通情达理、作风正派、肯学习、求上进、勤俭、温柔、忠厚、诚实、贤惠、活泼、能力、才华、有男子气等。1不过开放型问题的答案难以比较和解释。例:一个开放型问题及其三个答案问题: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你自己发生难以平静下来的情形的频率是多少?答案1:不经常。1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7.2答案2:大约10%的时间。答案3:比一个月前次数少多了。对受访者给出的开放型问题的必须进行分类和解释。例如,这个例子中的答案中,大约10%的时间是否意味着不经常?答案3如何与其他两个答案比较?22、封闭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填空题。这种形式常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例:您的实足年龄:——岁请问您们家订了几分报纸?——份您从恋爱到结婚大约经历了多长时间?——年——月——天(2)二项选择题。答案只有肯定与否定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回答简单明确、划分界限分明,但得到的信息量少,类别太粗,不能了解和分析回答者中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另外,是/否形式还可以采取真/伪、同意/不同意的形式。例:您是待业青年吗?是否(3)复选题复选题要求被访者在两个或多个可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自己的答案。其中,选择一个答案的,被称为单选题;限定选择一个以上答案的,被称为限选题;不限定选择答案个数的,被称为多选题。例1:您的文化程度(请在合适的答案号码上打√)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大专以上例2:您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请从下列答案中选择三项在括号内打)①新闻节目②电视剧③体育节目③广告节目⑤教育节目⑥歌舞节目⑦少儿节目⑧其他(请填写)——(4)矩阵式。当询问若干个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例:您觉得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里是否严重?(在每一行的适当方框中打)2[美]阿琳·芬克.如何设计调查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3。.3很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严重不知道①噪音②烟尘③污水③垃圾⑤有害气体这种形式节省空间,使问卷显得紧凑。同时,由于同类问题集中在一起,回答方式也相同,因而也节省了回答者阅读和填答的时间。(5)表格式表格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比如可将上例变成表格式如下:例:您觉得下列环境问题在您居住的城市里是否严重?(在每一行合适的格中打)很严重比较严重不太严重不严重不知道噪音烟尘污水垃圾有害气体表格比矩阵显得更为整齐、醒目。但表格与矩阵容易使人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故不宜用的太多。(6)、相倚问题在问卷设计中,有些问题只适用于样本中的一部分调查对象,而且某个被调查者是否需要回答这一问题,常常需要依据他对前面某个问题的回答结果而定。这样的问题,称之为相倚问题,而前面的那个问题则叫做过滤问题或筛选问题。相倚问题的格式有两个要点:第一,相倚问题通过方框与其他问题完全隔开;第4二,用带有箭头的线条把答案与相关的子问题连接起来。例:你参加过社团组织吗?①是②否二、答案的设计要求设计封闭式问题的答案时要注意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一方面为每一个问题编制的答案要能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不能有遗漏,不能使有的回答者无答案可填。研究者经常通过增列一个选项来达到这个目的,譬如增列“其它(请说明——)”另一方面,我们所列答案相互之间不能重叠和相互包含,不能使有的回答者可以填多于一个的答案。例1:你去上课吗?(法大学习状况调查)①去②从不例2:你的职业是什么(请在合适答案号上打)①工人②农民③干部④商业人员⑤医生⑥售货员⑦专业人员⑧教师⑨其他三、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1、尽量用简单的语言。(1)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缩略语。专业术语的使用通常局限于某个特殊的专业人群,例如,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力翁效应”、社会学中的“失范”等术语,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很可能是陌生的。缩略语是词语的一种简便写法,例如,SUV是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portUtilityVehicle)的缩略语,而这对不熟悉汽车的被访者就很陌生了。对于不熟悉或不知道的语句,被访者很可能会拒答或跳过去不答,因此应该尽可能使用被访者能理解的字词和语法。例1:您参加什么健康保险,是受雇职工模式的健康保健组织,像IPA、PPO你在其中担任什么职务?——5之类,还是不限制每次付费的健康保险?对于没有学习过专业保险知识的被访者,能够区分像IPA、PPO之类的专项健康保险类别是不太可能的,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设法将这些生僻术语及有关内容,转换成被访者可以理解和回答的题目,然后研究者再根据被访者的答案,对他所参加的健康保险加以分类。例1a:根据您的健康保险计划,当您需要医疗照顾的时候,是可以自主去您想去的医院,还是只能去特定的医院,或者去其他固定的医疗机构。例1b:(如果您去的医院是被列在特定的名单里,或者属于某种特定类别的话)您所去的医院是只看您所属的健康保险计划里的成员,还是同时也看其他类别的病人?例1c:当您在您的保险计划下接受医疗服务的时候(不论是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您一定是付同样的金额,还是按照所接受的服务而付不同的金额?3(2)避免使用俚语和白话。俚语和白话会很快过时,并且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最新的说法,因此要避免使用它们。然而,有一些例外。在对说某种特殊语言的同类人群的调查中,也许要用受访者熟悉的俚语,诸如做同样工作或职业的工人、有类似健康或社会问题的人、十几岁的青少年等。4(3)要避免使用语义模糊不清的字眼。具体问题是精确的和不含糊的。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潜在受访者对问题中的词语理解一致,就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是精确的和不含糊的。例1:坏的提问:您的收入是多少?好的提问:您的家庭去年税前总收入是多少?人们对收入可以由多种理解:周薪、月薪或年薪;税前或是税后的收入;今年或是去年的收入,单指薪水还是指所有的收入来源,等等。正确的做法是具体解释清楚究竟想了解哪一种收入。例2:坏的提问:您是否定期上网浏览?好的提问:您是否每天都上网浏览?或您每周上网浏览几次?被访者可以将“定期”理解为“每天一次”、“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3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1。4[美]阿琳·芬克.如何设计调查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6。6为了提高调查资料质量,就应该尽可能使用含义明确的字眼。5例3:坏的提问:请问您如何描述您的健康状况?好的提问:请问您过去3个月内的健康状况如何?一个身体通常较好但上星期生了病的人与一个重兵了一整年但现在感觉较好的人相比,答案可能是有差别的。加上时间期限可以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具体。例4:坏的提问:请问您通常每周锻炼多少次?好的提问:请问您在过去一周内锻炼了多少次?(从今天开始往回数7天)例5:坏的提问:您在获得工作时,是否得到了亲戚朋友的帮助?好的提问:您在获得当前工作(不包括兼职工作)时,是否得到了亲戚朋友的帮助?2、一次问一件事情。题目设计要避免双重负载,即一个题目应该只问一件事情,否则会增加被访者回答的困难,同时也造成研究者分析的困难。当研究者本身认同某个复式问题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例1:有人认为,应该提高工资待遇,降低福利待遇。你同意吗?例2:你是否打算在明年辞职另找一份工作?”作为一个通例,每当“而后”、“以及”、“与”、“和”这些字在一个问题或问卷的陈述中出现时就应核查一下是否问了一个双重含义的问题。有些双重负载问题形式比较隐蔽。一种情况是题目中包含了不合理的假设,研究者为了获得被访者对变量间关系的看法,会在询问某个变量时同时以前提假设的形式询问另一个变量。例3:在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您认为投资股票市场是个好主意吗?这个题目除了后面子句是用以了解被访者的投资意愿的单一问题外,前面的子句却要求被访者接受经济形势的分析,这样题目实际涉及了两件事:经济形势和投资意愿。正确的做法是分别询问被访者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和投资意愿,然后通过变量分析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情况是题目中包含隐含的限制条件,这些隐含条件使得题目的答案只5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2。7对部分被访者适用。例4: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您是否进行过某种运动以避免发胖?从事运动也许是担心肥胖的指标,但运动的目的绝非只是限制肥胖。3、问题不带倾向性。问题应保持中立态度,避免形成诱导。如“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你的看法如何?”,“难道你不同意进行教育改革?”。有时问题的倾向性作用非常微妙,比如询问受访者对一个有声誉的人物或机构的看法,就足以误导答案,像“你是否同意最高法院近期的一项决议?”“杨振宁认为《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你是否同意?”另外,遣词造句的影响也很微妙,美国学者拉辛瑞斯基在全国社会调查中分析对政府开销的看法时,发现计划地说明方式会影响到公众支持的多寡。比如,“援助贫弱者”比“福利”得到更多的支持,在1986年,有62.8%的受访者说花在“援助贫弱者”的钱太少了,而在童年的一个相应调查中,则只有23.1%的人说,花在“福利”上的费用太少。64、不用否定形式提问。否定性的提问让多数受访者难以回答,因为这要求运用逻辑性的思考。例1:你是否赞成物价不进行改革?例2:中学生在毕业时不必参加所有科目的考试,你同意吗?例3:下列哪些人员应该禁止在公立学校教书?有些受访者可能没看到“不”这个词,而另一些人会错误地把否定意义转变成否定意义。如果确实要用否定方式提问,一定要强调否定词。例4:你是否同意下列陈述:联合国不应该有更多的权力干涉一个国家的军事事务。5、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做过的事、目前的状况、自己的亲身感受,容易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与此相关的问题,也能给出准确的回答。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要避免提出超越被调查者回答能力的题目。例1:坏的提问: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满意?”好的提问:您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吗?如果直接问是否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人将无法回答。因为人们6[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p196.8不具备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知识。要提这样的问题必须先提一个过滤性的问题。然后对那些回答“了解”的人提出前面的问题。7其次,尽量不要让被访者预测自己对未来或假设情景的反应。因为对于没有经历过的情况,人们不太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感觉做出预测。再次,不要简单地让被访者提供事情的原因及解决问题方法。因为一种结果的出现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向被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