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狄尔泰哲学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威廉·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年11月19日-1911年10月1日),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狄尔泰出生在莱茵省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某些泛神论倾向的神父,不固守传统天主教的狭隘观念,母亲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这种家庭环境对于狄尔泰后来的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他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神学院学习神学。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荷尔德林以及莱辛等人对他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狄尔泰研究过哲学史、历史,后来走上哲学道路之后,力图把哲学和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摆脱抽象和思辨的形而上学气息,使得哲学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光辉。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1864年狄尔泰以《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原理》为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狄尔泰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巴塞尔、基尔、布雷斯劳等大学任教,1882年回到柏林接替洛采取得柏林大学讲座教席。狄尔泰在历史、文化和哲学方面都有大量的论著。•主要代表作:《精神科学导论》、《施莱尔马赫传》、《体验与诗》、《哲学本质》、《青年黑格尔》、《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构建》、《精神世界:生命哲学导论》、《描述和分析的心理学观念》、《世界观的类型及其在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构建》等。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狄尔泰是一位实践倾向和实践关怀很强的哲学家,对于实际生活经验和科学方法论比较感兴趣,这就区别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他的思想动力也不是纯粹的学术和思辨,而是出于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怀。另外,狄尔泰对于西方文明的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危机感受很强烈,因为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知识和生活脱节,理性与生命失去了联系。科学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生活的充实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空虚和无聊,科学的发展偏离了人类生活的目的。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所以,狄尔泰反对脱离生命的学问,主张研究人类的生活实践及其基本的精神内容,提出要构建包含人类精神和文化的精神科学,并为这种精神科学奠基,为人类的人文精神寻找新的出路。狄尔泰思想博大精深,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哲学,思想史,文学、艺术、历史、教育学、伦理学,并在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都颇有创见。二、为精神科学奠基•1、狄尔泰认为时代的危机需要我们为精神科学重新奠基。•时代危机:•第一、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流行,致使知识的追求与生命的人文关怀脱节。时代的危机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根基。•第二、哲学与社会科学如果要想成为科学,其自身的地位,方法论成为问题。换言之,哲学能成为科学吗?•狄尔泰正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认为需要改变西方的这种时代危机,因为时代的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精神科学的基础,哲学等人文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因而需要为之重新奠基,从而为生命的意义找到处所。二、为精神科学奠基•这就涉及到传统精神科学的理解。传统精神科学是以概念为其基础的。•他认为精神科学的基础不是概念,而是生活本身。2、精神科学的基础是生活,对之进行奠基就需要通过历史理性批判来进行。“精神科学”概念:“Geistewissenschaften”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对精神科学的研究,才能为生活本身找到价值和意义。反过来,也只有通过对于生活的研究,才能为精神科学奠基。精神科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分离的。二、为精神科学奠基3、如何为精神科学奠基呢?狄尔泰效法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自然科学知识奠基,而设想通过历史理性批判为精神科学奠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目的是达到生命的理解,从而为精神科学找到合法和坚实的基础。狄尔泰的时代:生命哲学很流行,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原因分析:近代哲学过分强调理性和概念,而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本身。二、为精神科学奠基4.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生命或生活既然只有通过历史理性的批判,才能达到对于生命的理解,从而为精神科学奠定合法的基础的话,那么生命自然成为其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二、为精神科学奠基狄尔泰哲学中“生命”的几重内涵:第一、他的生命概念不是一种宇宙论或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一种社会、人文和历史意义上的生命,是一种最初的和基本的实在,是彻底的经验实在,而不是先验的概念,我们的思考和精神活动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的。人文或精神科学的一切都是植根于我们的生命和存在本身,也即我们的生命经验。第二、狄尔泰讲的生命也不是个体的生命,而是人类的类生命,生命就是人类和世界的整体关系。生命是世界和自我的关系综合。生命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二、为精神科学奠基第三、狄尔泰的生命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性的概念,而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他为了强调生命的时间性,用“生命性”(Lebendigkeit)来代替“生命”(“Leben”)。生命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历史性与时间性。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历史和时间的考察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展露出来。因而生命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的研究和批判,其实也就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研究和批判。所以,生命不是无形的东西,而是可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总体。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二、为精神科学奠基5、生命就是历史: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制度与神话等。精神科学的基础在于生命研究,反过来,通过研究精神科学的一般内容与原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命本身,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关怀。因而对于狄尔泰来说精神科学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而不是纯粹的思辨和抽象,因为它是关系生命本身的。二、为精神科学奠基6、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并不在于对象,更不是研究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是我们心灵对于事物的态度不同,对经验的立场不同。根据狄尔泰的分析,我们对于经验世界有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第一种:“内在的经历”(“Erlebnis”),主要是精神科学研究的方式,具有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的意义第二种:“外在的经验”(“Erfahrung”),主要是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在狄尔泰看来,经历要比经验更加原始和根本,经验是外在的,而经历则是内化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经验。没有经历,就谈不上经验。二、为精神科学奠基•狄尔泰对于“经历”的分析:•经历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包括具体的特征、意义和价值等,我们还没有对经历加以认识论上的区分,是原始的生命经验,是生命的过程。•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原始的体验和把握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经验基础。•他所谓的“外在”主要是指自然界,而“内在”则是指社会世界,是人的生命所在领域,也即人文领域。他认为在研究外在世界一般用概念加分析来建构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对于我们的人文世界来说,或者对于我们的生命经验来说,则必须经历和体验,然后才能描述。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1、狄尔泰哲学长期误解的根源:人们对于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误解,以为他是在完成康德没有完成的事业。其实不然。•狄尔泰通过历史理性的批判,试图为精神科学提供基础,并不是简单地对康德的认识论加以补充,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模式,这种新的认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2、狄尔泰历史理性批判的由来:传统的认识论不能给精神科学以基础,因为他认为传统认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没有很好地说明生命本身,不是从人类的生命出发来解释的。传统的认识论思维是一种从旁观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从生命出发的观点,因而是有问题的。三、知识论描述的心理学3、狄尔泰对于“生命的观点”与“旁观者的观点”区分:所谓“生命的观点”就是指将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看做是我们生命实践的一部分,从我们对于事物的原始经历出发,而不是抽去了一切具体的意义和价值,仅剩空洞的概念和没有说服力的一堆抽象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和生命实践没有关系的。所谓“旁观者的观点”则正好与“生命的观点”相反,事物在这种观点的观照之下,根本就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产物,而不是对于生命或生活实践的理解。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4、狄尔泰强调我们要从生命的观点来看世界和人类的关系,而不是从“旁观者的观点”看世界。生命是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参与者,没有生命实践和经历本身,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是局限的、有偏见的。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点:同样一句话,在小孩口中说出来和在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说出来是不一样的意义。为什么黑格尔这样说呢?试分析其中原因。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生命的观点”看世界,就是将世界看成与自身相互统一的整体,从知、情、意等各个方面来加以研究世界和人类自身之间的整体的关系。5、狄尔泰的经验的知识观,对传统的知识论提出批评狄尔泰认为康德的错误就在于仅仅认为知识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在于先验的规定,而不是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知识的问题。狄尔泰认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什么先验的形式演绎的结果,而是我们实际经验的产物。只有通过实际的经验,知识才有知识和科学。人的经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吗,知识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没有绝对确定不变的知识。康德只关注于知识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而忽视了知识的经验性与相对性,历史性。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狄尔泰认为知识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就是我们人类的实际经验本身。因此狄尔泰主张所谓的形式与秩序就在于我们经验的内容之中去寻找,而不是在先验的领域去探寻。他主张在“经验上超于康德”。在狄尔泰看来,经验可以形成知识,经验不是孤立的感觉经验。知识开始于信念,而信念不是所谓的一些抽象的理性概念。影响信念的因素很多,比如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而这些东西很难用理性加以说明,所以所有的知识都包含一些无法用理性和逻辑理由加以证明或说明的东西。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比较以下这些观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在狄尔泰那里,知识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概念的演绎。在他看来,我们始终与世界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是一整体,它们先于我们的理论反思。我们不是先进行理论的反思而思考和认识世界,而是体验世界和感悟世界,体验生命的过程。只有后来,科学的产生之后,人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被科学的理性思维和概念体系所淹没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生命联系也被掩盖了。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尽量在世界中找出简单的、普遍的规律,殊不知生命本身和人类的实际生活并不是简单的和普遍的规律就可以把握的。所以狄尔泰认为传统的知识论过于狭隘,因为知识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而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总体。知识论必须扩大。知识的范围必须扩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人类经验和知识。认真的真正主体也不是康德所讲的“先验自我”,或者别的什么“逻辑主体”,而是具体的人类学上的人。意识的真正条件也不是康德所谓的先天性,而是生命的历史过程与发展。所以,狄尔泰的知识论是以实践为目的的,不是获取理论的知识,而是获得实践的智慧。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6、在狄尔泰看来,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神科学找到一个能为其奠定基础的科学,他开始找到的是心理学。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科学,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能将各个不同的精神科学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狄尔泰早期对于心理学的推崇与当时德国古典哲学鄙视心理学的传统不一样。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大都对心理学持否定的或者怀疑的态度:•康德:康德认为心理学不过是知性的心理学,不能提供先验的理论基础,对于纯粹理性批判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黑格尔:将心理学看做是充其量不过是给生理学或者小说提供一些素材,不能给真正的哲学或者历史的研究提供材料。•虽然狄尔泰早期比较推崇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他的所谓的心理学不是当时流行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对于当时流行的心理学很不满。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在狄尔泰看来,当时流行的心理学不关心我们的精神内容,不研究我们人类精神活动和生命本身,而只关心心理的过程与形式。7、狄尔泰提出“描述的心理学”,以区别于流行的心理学。描述的心理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