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丹第八章世界的另一面—东方农业文明的巩固与加强第一编世界现代化起源与准备(1500-1780)导读本章导读主要内容:中国明清封建统治的加强;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印度;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东方落后的表现;东方落后的原因。重难点:16世纪东方落后西方的表现与原因。提要:16世纪,当西欧率先步入资本主义门槛之时,东方诸国仍然在封建的故道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经济上以农本经济为支柱。当时,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态势尚不明显。导读然而到了17、18世纪,当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在英国等国爆发并取得胜利时,社会经济发展曾领先于欧洲的东方诸国,如中国、日本、印度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日益朝着封闭、衰落的方向发展。第一节东方封建制度的强化一、中国明、清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已相当完善。明代中国的农业水平和工商业发展程度均高于当时的欧洲。明中叶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不同地区的城市,其经济发展还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较高,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较大。中国经济中发达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只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在自由度较强、结构完善、兼容性较大的封建经济中,长期居于从属地位,不能发展为封建经济的对立物和否定性因素。长期封建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以及保守经济氛围也将资本主义萌芽禁锢在传统封建经济结构之中。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是封建专制制度加强的社会基础。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废丞相制,加强皇权。尽杀功臣。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分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此外,明朝在军事上除兵部外,还专门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在文化上,明朝沿用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三)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与前代相比,君主专制统治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1、大兴文字狱。2、增设军机处。(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中国在世界范围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变化发生在明清之际。就综合国力而言,处于鼎盛时期的明前期、清前期,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人口数量和疆域辽阔稳固等方面均较历代皇朝明显提高,在亚洲以至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至少明前期在世界范围仍保持领先地位。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从此明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清朝封建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对外更加闭关自守,在科学文化方面也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活力,从此,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一)“战国时代”的结束与德川幕府的建立自12世纪末开始,日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双重政府。一个是设在京都,以天皇为首的文官朝廷,没有任何实权,天皇仅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另一个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独揽国家大权,是事实上的中央政府。自15世纪中叶起,由于将军的权力受到削弱,各地守护大名形成强有力的割据势力,彼此混战,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1467-1573年)。大名:日本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名田(登记入册的土地)的大领主。大名为加强经济和军事实力,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奖励农业,开矿办厂,发展冶金和武器生产,铸造钱币,发展工商业,使封建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大名争雄,在破坏经济的同时也导致大名经济实力的分化。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兼并战争中,尾张国的一个中等封建主织田信长(1534-1582年),于1573年推翻了室町幕府,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大名,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织田信长死后,其部下丰臣秀吉(1536-1598年)打着天皇的旗号,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到1590年,结束了长达100多年的分裂局面,初步实现了日本的统一。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夺取了政权,于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东京)设立幕府,开始了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时期(1603-1868年)。(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建立了完整的幕藩体制。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藩大名在其藩领内享有行政、司法、军事、警察、税收等各方面的全权统治。但由于大名的领地是由将军分封的,所以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德川幕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大名反叛,于1615年颁布“武家诸法度”,此后屡经修改,成为控制地方的基本法。。德川幕府还对大名领地的配置进行牵制。幕藩体制下,日本实行世袭的等级制度。不仅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和被统治阶级的农工商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差别,而且统治阶级的武士内部也存在森严的阶层序列,它是靠世袭制的原则来维持的。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统治最大的特点是,幕府和藩的各个统治机构是依据门第和世袭原则来维持的。因此,要成为老中就必须出生于具有该门第的世袭大名家庭,成为藩主;要成为各藩的家老,就必须出生于具有该门第的家庭,成为该家庭的户主。相反,如果出生于下级武士家庭就必须终生成为下级武士,如果出生于农民家庭就必须终生当农民。(三)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确立,为日本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德川幕府统治的前半期,日本的封建经济仍有较大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却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大为增强,他们成为大将军、大名、武士、市民和农民的债权人,既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又在经济上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不同阶层。由于和平时期战争减少,武士的作用也日益下降,特别是那些为数众多的下级武士,因将军和大名经常削减或停发其俸禄而日益陷入贫困。农民和下层市民是日本封建社会受剥削受奴役的主要阶层。(四)锁国政策17世纪初,德川幕府建立以后,为巩固统一局面,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锁国政策。1633至1639年间连续发布5道锁国令。德川幕府确立的锁国政策,维持了200多年。在此期间,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荷兰、朝鲜和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国家的独立。锁国政策使日本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几乎完全割断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了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远远抛在后面了。三、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印度(一)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16世纪初,印度是一个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的国家,当时的统治者为劳迪王朝。1517年,劳迪王朝内乱,占领阿富汗的帖木儿帝国统治者的后裔巴布尔乘机入侵。巴布尔是蒙古人,母系出自成吉思汗,他善于攻战,于1526年占领德里,建立政权,开始了莫卧儿王朝(1526-1857年)的统治时期。莫卧儿是蒙古的变音,信奉伊斯兰教,当地印度人大多数信奉印度教。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印度持续了300年之久的统治,是印度历史上版图最广大的一个帝国。(二)阿克巴和他的改革1556年,巴布尔的年仅13岁的孙子阿克巴继位(1556-1605年),于1562年亲政。亲政后,他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经过10余年的征战和扩张,1576年,阿克巴统一了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巩固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地位。阿克巴继位时,莫卧儿帝国尚无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分裂割据倾向严重。为建立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阿克巴在统一战争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巩固帝国统治。改革一;改革二;改革三。针对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他采取了调解政策。同时,他对一些陋习也进行了改革。禁止杀婴、童婚和寡妇殉夫,允许寡妇再嫁,并规定了男子16岁、女子14岁的最低法定结婚年龄。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莫卧儿帝国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军事采邑制。尽管阿克巴的改革因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顽固抵抗而困难重重,成果有限,但其改革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统一和发展的需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莫卧儿帝国的典章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奥朗则布的统治与莫卧儿帝国的衰落1605年,阿克巴死后,印度又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治混乱之中。1658年,奥朗则布在伊斯兰教封建主的支持下,以武力夺取了帝位(1658-1707年)。他本人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对阿克巴以来实行的宗教宽容政策极端不满,开始推行极端的宗教政策,力图把莫卧儿帝国变成纯伊斯兰教国家。奥朗则布推行的强硬宗教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印度教和其他教派的宗教感情,严重削弱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不断激起宗教纠纷与冲突。阿克巴死后,封建军事采邑制不断受到破坏。在遵循阿克巴以来的帝国主义政策、继续进行领土扩张方面,奥朗则布取得了一定成功,莫卧儿帝国在奥朗则布晚年扩张到了最大限度。然而,这广大的帝国危机四伏。奥朗则布去世后,许多地方宣布独立,儿孙们为争夺王位,内战不止。莫卧儿帝国在越过它扩张的顶点以后,正迅速滑入分崩离析的深渊。四、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一)奥斯曼国家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扩张奥斯曼土耳其人建国后打着反对基督徒的旗号,进行所谓伊斯兰“圣战”,夺取土地和战利品。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统治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攻君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攻陷名存实亡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失陷既标志着东罗马帝国千年历史的终结,又标志着新的世界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扩张,到苏里曼一世时(1520-1566年)达到鼎盛,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帝国。(三)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黄金时代奥斯曼帝国一经建立便成为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下,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曾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16世纪也是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灿烂时期。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遂将当时欧洲古文化中心君士坦丁堡一改而成为穆斯林文化中心。随着帝国的势力逐渐延伸至巴尔干半岛,亚洲文化开始大规模向西入居欧洲本土,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2000年来只有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单向向东传播的轨迹,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四)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如果说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堪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帝国相匹敌,那么,17世纪帝国便逐渐走向衰落,直到18世纪已远远落后于西欧。1、社会经济的衰落农民经济的衰落是奥斯曼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当欧洲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帝国的农业、工业和运输业继续停留在远古时期祖传的水平上。在农业衰落的同时,商业和工业也在走下坡路。2、军事采邑制的瓦解军事采邑制度是历代苏丹加强、补充帝国军事力量的有效手段。统率骑兵征战的各级西巴希既是帝国的军事支柱,也是奥斯曼帝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基础。军事采邑制的瓦解一方面使新兴的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代替了传统的军事采邑主国有土地制度,另一方面造成兵源枯竭,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奥斯曼帝国的危机由此日益加深。第二节东方的落后及其原因一、东方落后的表现16世纪,当西欧率先步入资本主义门槛之时,东方诸国仍然在封建的故道上缓慢前行,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专制统治,经济上以农本经济为支柱。当时,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态势尚不明显。但是应该看到,地理大发现后,西方人在东西两半球文明的汇合和世界整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主角,其殖民势力逐渐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并将亚洲作为其活动舞台和掠夺对象。在欧洲资本主义呈现勃勃生机的同时,中古时期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