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之第八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作业和阅读文献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与实践■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方”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欠发达的“南方”区域产生不利(极化效应)和有利(涓滴效应或淋下效应)的作用。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思考:你如何理解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1)落后南方的流动性生产要素要(劳动力和资金)向发达的北方流动,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国内贸易市场对北方有利而南方不利。高额关税保护北方进口替代性产品的生产,使南方从北方购进产品的价位高;南方生产效率低于北方,国际出口弱于北方而衰退,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高而失去国内北方市场,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极化效应(1)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解决南方的失业问题。(2)北方向南方购买互补商品或投资,可能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3)北方的进步因素向南方涓滴,推动南方经济、社会进步。涓滴效应梯度推移学说与实践梯度推移学说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实践及成效三种反推移学说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区域的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先进的兴旺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主导部门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以高梯度区域为主,然后,通过城市系统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思考:你知道梯度推移的方式?梯度推移学说推移方式有两种,(1)紧邻推移,即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2)等级推移,即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最终创新活动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推移方式改革开放初期,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低,只能采用由东向西的梯度推移,选择东部作为高梯度既有经济上的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由于西部地区对国民经济循环的引力场中占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和区位场的引力强度不够,且引力均为递减函数,从而导致了从东向西的顺序推移效果欠佳,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了跳跃式、多方向、多层次的推移实践,包括由边向中、由西向中的推移,走多向吸收与辐射式、多层次推移道路。梯度推移说在我国的实践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茂松教授(2005,6)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为代表。认为,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其实质是产业革命,即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我国中部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反梯度推移论思考:你知道刘教授提出的反工业提出学说的依据吗?1)中部地区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武汉、郑州、长株潭、合肥、昌九等增长极的规模正在形成,如果能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发展,则完全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全国经济枢纽中心。2)中部六省有丰富的生物农业资源和地下与地表资源,在当今全球自然矿产资源仍为稀缺的条件下,可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资源加工业,以形成现代农业和现代资源工业,提高资源产出的效益。目前,中部省份有一批行业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产值比重在全国占20%以上的目前就已有煤炭采掘(23.9%)、黑色金属采选(22.0%)、有色金属采选(34.3%)、非金属采选(30.3%)、食品加工(24.4%)等。这些都是实现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基础。原因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不同的时期的作用大小有别。并存论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它推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的时期。主导论中心:指因多种原因而率先发展起来的个别区域。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经济权力因素、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外围:指发展缓慢的区域。外围依赖于中心的发展而发展。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欧洲的中心-外围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世界体系的中心、次外围、外围的动态变化(a)1795年;(b)1895年;(c)1995年①中心对创新的潜在需求旺盛: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位。②中心的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1)中心国家(殖民主义宗主国)---控制作用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落后国家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2)外围国家(殖民地)----依附落后国家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3)宗主——卫星链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1975年,《相互依赖的发展》(1)内涵:指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2)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的指标①⊿国际贸易/⊿国内生产总值②⊿出口贸易/国内生产总值③国家间资本双向流动量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区际联系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区际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①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多发展机会。②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空间相互作用(1)区域互补性。相关区域间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2)区域可达性指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呈正向关联。影响区域可达性的因素:①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强度。②运输时间。③被传客体的可传输性。④区域间的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障碍的大小。(3)干扰机会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区域间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首先要存在互补性,可达性好,并且没有干扰机会或干扰机会的影响小。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模式)(ijjjiiijdWBWAQ区域分工理论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里昂怫夫之谜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命题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部门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亚当·斯密,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18世纪,从工场手工业看到了分工的利益,他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这里主要指自然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最低,这叫作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单位酒1单位棉布A国成本80100B国成本12090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他认为,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的依据,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某类商品时,其生产成本与其他国家比较是相对有利还是相对不利。每个国家都应出口其“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进口其“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这样,国际贸易就可使双方都获得利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分工前1单位酒1单位棉布共计英国120100220葡萄牙8090170分工后酒棉布共计英国200200葡萄牙160160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生产要素禀赋论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当两国商品市场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要素禀赋理论”●广义生产要素禀赋论里昂怫夫发现,美国这个被人们普遍认为资本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1947年、1951年出口的竟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而与“H—O”模型大相径庭,被称为“里昂怫夫之谜”。里昂怫夫认为,该“谜”可能由于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比其他国家高(大约是其他国家的α倍)造成的。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来衡量,即按美国的劳动量乘以α来计算,那么美国将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怫夫之谜是关于征收关税对各种生产要素间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它提出了在区域分工过程中不能忽视关税因素的作用,但这一命题没有考虑要素密集反向问题,也没有考虑关税保护引起商品需求的变化等问题,因而也有不是之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命题日本小岛清认为,当两国或两地区在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均无差异时,分工的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即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都不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分工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由于这种分工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地实现,需经当事双方的某种协议加以实现,故小岛清将这种分工称之为“协议性分工”。协议性区域分工理论部门贸易是指一国或某一地区既出口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商品。当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的某种产业能够有效地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向外销售商品,而当一个国家或某一区域的收入达到相当高度时,消费者就会表现出多样化选择,从而为外国或外区域同类但有某些不同特征的商品提供了市场。部门内贸易理论区域分工→区域经济专业化突出→竞争加剧与依赖程度↗→寻求合作(各自发展利益)区域合作的形式:①互生型:区域间的产品、技术、服务等的关联而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②共生型: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形成竞争力的合力,追求各自经济发展的更加稳定、规模更大。区域合作的类型。区域行业合作,区域全面合作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分析区域间的相互开放与经济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负双重影响。人为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区域之间相互开放。区域经济差异(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1.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定义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