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历史与文化一、城市历史1.城市历史的研究内容:任何专业都有比较明确的研究边界,包括与之相关的延伸领域。就城市史而言,其研究范围并不局限在城市的地域之内。从广义的角度上说,城市史在纵向上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形成,发展,脉络的阶段性;横向上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人口,城市阶级和阶层等内容相联系。一般来说,与城市规划专业相关的城市历史研究包括:(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机制:会涉及多元文化或地域文化的问题,包括城市的空间位置与形态(肌理)改变、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大范围内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等。(2)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的社会构成与社会活动的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制度,法规,习俗又有非常复杂的背景与动因,这些都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尺度,空间结构,人口规模、政治取向及经济特色等。(3)城市体系与城市文化特征: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城市通过文化辐射、殖民扩张、地域联盟、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等进行交流、包括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建筑风格、制度法规、生活形态等,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某种城市体系等。这些时代或是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因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格外引起史学家研究者的关注。(4)针对更新改造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首先对某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空间、城市建筑、街道肌理或社会活动进行界定,然后才能划分保护的范围和内容,所以需要城市史的基础。2.东西方城市史的差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因所处于的时代和地理位置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世界范围内各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西方发达工业国文化圈等)是包含这些城市个性的基础平台、地理环境因素、宗教民族因素、社会结构因素、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等,又是这些文化圈的内在构成。城市本身又是一个历史的积累,有着其最初的源头,而研究城市历史绝不能脱离其本源。今天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都是与当地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3.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培育古代哲学基础是农业大社会,哲学研究的对象与自然、包括季节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原理。古代中国哲学的研究的范围包括:“天”(对天象与人类社会的认知和解释,所以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道”(按照宇宙运行的规律制定的人为准则与最高社会行为规范);“气”(本指一种自然存在的极细微的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数”(研究自然万物与人文社会的规律);后来还有“理”等,主要研究物类形体之间彼此不同的形式与性质,以及内在的运行规律。4.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中国的古代城市既体现出典型的东方宇宙观(天圆地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又表现出极强的社会等级观念(为政之道、以礼为先:遵循礼制的城市空间、建筑规格、列排与形态),还有中国特有的华夷世界划分标准,级所有城市的尺度、建筑形态都取决于其在华夷秩序(《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和五服文化中的位置(中央——甸服,地方——候服,土司/土官——缨服,朝贡属国——要服,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荒服)遵循天圆地方的概念,一般规划为方形或是长方形,其中南北轴线的北端与北极星相呼应,是为尊位,既是皇宫和官衙的所在地:随后按照礼的秩序来确定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的城市建设及设施的位置。而城市的大小和建筑的规格,甚至包括色彩与材料,又必须根据五服的概念来确定。这样,一个尊卑有序,符合天意的城市规划理论便诞生。5.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与城市发展:古希腊人也非常注重观察自然,并热心于世界本原的探索,但在希腊哲学中包含更多的哲学成分。他们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永远静止的,太阳月亮都是围绕着地球在运动。这样的思想反映在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当中。古希腊人吧物体的形状与大小抽象为一种空间形象,即无论什么质量,重量或者材料,只关注它的空间形象,从而形成了“几何空间”和“几何图形”的概念。几何学被认为代表美的本质。独特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独特的城市形态。希腊城市的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主要有:符合人的尺度的建筑形态,截然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前者如广场,圣殿、卫城、街道、元老院等。民主政治与城市文化的核心就是广场。罗马人在希腊城市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引水渠、公共浴室、公共娱乐场(角斗场和剧院)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连接城市的道路体系和罗马法。2.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最直接的规划手段反映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其最基本的方法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研究是城市规划编制的基础,对于正确指导一座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以规划师和决策者建立起对城市结构和功能发展演变的认识为基本内容的。在对城市历史环境条件的分析中,规划师和决策者需要共同关注城市发展演变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文虎遗产。主要包括:(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等(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物质性的历史要素包括文物古迹,革命史迹,传统街区,名胜古寺,古井,古木等;非物质性的历史要素包括历史文物、历史事件、体现地方特色的岁时节庆、地方言语、传统风俗、文化艺术等。具体可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历史与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调查和面向市民的社会调查等。二、城市文化1.城市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与精神生活,二是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结构。2.文化结构: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行为文化的内在产物,反过来又指导、支配、升华、约束人类的行为;物质文化是行为文化的外化产物,反过来又对行为文化提出要求,以便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这三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就形成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3.城市文化结构:根据城市文化的功能目的和实施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城市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城市标志物等,这些构成城市空间的各种物质元素都是可直接观察到和触摸到的部分。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物化手段。·制度环境:各种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文物保护法等各种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地方性的城市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城市规划中制定的相关实施政策等。它是城市文化中的一种隐性手段。·人文环境:主要围绕着人展开,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人文环境处于城市文化中的支配地位。4.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的传统价值取向可体现在城市的形态与规模方面。(2)历史变革期的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列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的建筑理论专著《论建筑》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做出科学的总结。他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的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造型。佛罗伦萨费拉锐特的《理想的城市》中向人们呈现一个理想城市的设计方案,打破了中世纪城市以宗教建筑为中心的沉疴,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广场等占据了城市的中心地带,给城市的人文景观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3)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同时,通过制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形成确定城市规划方案。5.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